國際航運市場在未來三年將會緩緩向下,不會大起大落,也不會降得很嚴重。
中國國際貨代協會(CIFA)會長羅開富最近在
廣州舉行的第三屆中外貨代
物流企業洽談會的新聞發布會上作此預測。
羅開富說,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有周期性的,是呈波浪式前進的,不可能直線上升,航運市場的一個發展周期大概在六七年左右。國際航運市場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步入低谷,隨后隨著經濟復蘇而復蘇。在前幾年的景氣階段,國際海運公司和船東積聚了大量的利潤,開始加速擴大船隊規模,大量運載力在6,000標箱、8,000標箱,甚至10,000標箱的超級大船紛紛下水,打破市場上運力和運輸需求之間的平衡。
由于運力超過運輸需求,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國際航運市場已有所回落,但下降并不厲害。至于航運市場在什麼時候下降到一個周期的谷底,不是任何人可以作出準確判斷的,因為市場是不斷變化的。但總的來說,今后三年國際航運市場將在平穩中趨于低速下降。雖然有所下降,但不會大起大落,也不會下降得多嚴重。因為國際經濟和貿易還在向前發展,就中國來說,2006年的對外貿易總額預計將超過16,000億美元,增速有望超過一成五。而今年一季度,中國的對外貿易仍然保持快速增長,進出口總額達到3,700多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近26%。受國際貿易上升的帶動,航運市場雖然運力過剩,但其發展并不會在近期達到最低潮。
世界貨運聯盟物流網絡(WCAF)公司總裁David Yokeum亦對國際航運市場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表示樂觀。他表示亦看過中國以外的一些航運市場分析報告對航運市場未來的發展的憂慮。但國際貿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中國對外貿易的推動,而中國近幾年貿易都保持著雙位數字的增長,市場對運力的需求有增無減,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國際航運市場中增加的運力。
David Yokeum說,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集裝箱貿易的發展,2005年中國集裝箱吞吐量達到7,500萬標箱,增長22%。預計到2010年,這個數字將上升到1.3億標箱。由于預期中國運輸需求會高速增長,David Yokeum表示因此對未來幾年航運市場的走勢保持樂觀態度。
另外,對於中國貨代市場開放后,中國中小貨代企業如何應對外來企業競爭的問題,羅開富表示,本土貨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唯一的選擇是提高管理水平。通過與國外企業合作,吸收國外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是中國企業應對競爭和挑戰的唯一對策,而這也是本屆中外貨代物流企業洽談會受到廣泛中國中小貨代企業歡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