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物流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我國蘊涵著巨大的市場潛力。近年來國內的
物流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的誕生和大量國外物流企業(如UPS、DHL、TNT等)的蜂擁而至便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但我國物流業內人士卻憂心忡忡,因為他們清楚,實際上目前我國物流企業的贏利能力和業績及其占有的市場份額并不理想。幾乎所有的物流企業,特別是第三方物流企業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處于亟待破“繭”而出的 “尷尬”境地。
病癥一:老頑疾──思想觀念僵化、滯后
目前我國的第三方物流行業之所以仍相對落后,主要是因為在物流領域思想觀念上的滯后。長期以來,我國經營者所接受的經濟理論一直是重生產、輕流通。認為生產過程是增值的,而流通過程則不創造任何價值。在規劃、安排企業生產、建設項目,甚至于簽訂合同時,把物流的過程都忽略不計。有時候最終發現由于物流方面的問題而吃了大虧賠了本,才領悟到物流不可輕視。同時,我國企業受小農經濟思想影響,總希望小而全、大而全,大大小小的企業都有自己的物流部門。每一家企業的物流部門都是“小的吃不飽,大的干不了,難的啃不動”,經濟效益相當低。隨著物流事業的發展,有些企業漸漸意識到物流的重要性,也注意到了物流事業的有利可圖。但也有些企業矯枉過正,不集中精力搞活經濟好自己的主營業務,發揮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將物流也納入自身的營業范圍,沒有換位思考。如果把抓物流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主營業務上,可能企業效益會更好。與此同時,這種行為也影響了第三方物流行業的發展,影響了社會的總效益優化。在這一點上,我國的企業要向國外跨國企業學習,把自己擅長的業務做強做精,將不擅長的物流業務交由第三方物流處理。
病癥二:“僧多粥少”── 凸顯市場需求困境
從實際情況看,目前我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與歐美發達國家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在企業形態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在歐美發達國家,典型意義上的第三方物流是獨立于物流供應方和需求方、能從事按照需求方的要求對物流過程組織和實施的第三方。第三方物流能夠使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物流的束縛,而將精力集中于其核心業務。根據美國田納西州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在美國大多數企業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后可以獲得的好處包括:作業成本可降低62%,服務水平可提高62%,核心業務可集中56%,雇員可減少50%。因而,第三方物流受到了企業的廣泛歡迎。在歐洲與美國,第三方物流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專家認為,物流市場中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者的數量已經成為該物流市場成熟與否的標志。通常認為,只有當第三方物流占整個物流市場的50%以上時,這個物流市場才是成熟的。因此,對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的研究,可以作為我國物流發展水平的一個參考。據有關資料介紹,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場的比重在美國為57%,歐盟為35%,日本為80%,但在中國還不足20%。在我國,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大部分是港口、鐵路部門中的貨運代理部門,功能局限性很大。而從我國大多數工商企業發展供應鏈管理的意義上所需要的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則應有適應我國目前市場環境的企業組織和比較完備的相關功能。
正如
深圳市招商局物流集團董事長丁克義認為,雖然經過了幾年的高速發展,但在現階段的中國,對第三方物流有著切實需求的企業仍然主要是一些外商投資企業、一部分新興的高新技術、連鎖經營、電子商務企業和極少數國有大、中型工商企業,絕大多數企業仍然保留著“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方式,習慣于自己干物流,不注重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忽視或不愿意采用供應鏈管理的模式。即使有許多工商企業將運輸業務外包給運輸企業,倉儲業務外包給倉儲企業,但也只是企業間簡單的、不穩定的業務聯系,而絕非供應鏈管理意義上的合作。
有關專家認為,雖然近年來不少企業已經認識到物流是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并采取多種措施加強企業的物流管理,促進企業物流的合理化,但由于對現代物流缺乏深刻認識及其它多種原因,大多數工商企業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的意識和意愿還不強,從而使中國的第三方物流市場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病癥三:內功不足還需修煉 ── 服務領域拓展遭遇自身能力限制“尷尬”
按照國際慣例,第三方物流公司按物流范圍和服務功能可以分為綜合性物流公司(規模較大、資金雄厚、并且具有良好的物流服務信譽)和功能性物流公司(如運輸公司、倉儲公司、流通加工公司、單一功能、僅僅承擔和完成某一項或幾項物流功能)。目前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組成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傳統的物流類企業,如那些從運輸、儲運企業拓展業務轉化而來的企業;二是外資來華投資新設立的物流企業;三是工商企業的物流部門轉化而來的企業;四是某些內資因看好物流市場而投資新設立的物流企業(包括由網絡公司轉化而來的第四方物流公司);五是中國郵政、鐵路、空運這一類特殊的壟斷性行業的物流供應商。因此,我國目前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業還屬于功能性物流公司。
我國以上幾類第三方物流企業依托各自的優勢,正在積極開拓現代物流服務領域,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在已有的眾多物流企業中,普遍表現出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物流服務機能比較原始和單一;物流運作的效率不高;有效服務網絡不足。這些嚴重制約了其企業核心競爭力,使之無法有足夠的實力與跨國高水平綜合性物流公司爭奪國內和國際物流市場。
病癥四:爹媽太多聽誰的?── 多頭管理制約資源有效整合
物流業是一種跨部門、跨行業的服務行業,不但涉及公路、鐵路、航空、水路甚至管道運輸等多種方式,還涉及多個業務種類。物流涉及的行業主管部門不但有交通部、鐵道部,還有民航總局、郵政局、海關等,這些部門各有各的規定,各作各的規劃,導致物流企業在整合各項資源時難度很大。我國現行的體制雖然在力圖改變條塊分割管理,但仍然普遍存在著各行業、各部門各自為政的狀態。因此在規劃現代物流業的過程中,很難達到統一的標準,即使由所謂的行業協會制定了一些標準,但在實際執行中也困難重重。
病癥五:李鬼太多── “劣質”物流企業擾亂整體市場秩序
目前我國的運輸市場還比較混亂,成本的畸形降低使得某些不規范經營的“劣質”物流企業可以在拓展市場時給出很低的報價,而很多物流需求企業出于成本偏高的壓力,在外包物流業務或實現某些物流功能時將價格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企業明知很多“劣質”物流企業的報價是建立在違法基礎上的,但仍然經常選擇將運輸功能單獨外包給那些不規范經營的物流或運輸企業。這樣不但影響了工商企業將物流整體外包,還出現了很多“膽量大”的“劣質”物流企業在競爭中將合法經營的“優質”物流企業“打敗”的怪現象。
據物流業內專家分析,目前有些工商企業不愿意將物流業務外包,不是它們不知道物流外包后可能獲得的利益,而是因為企業中一些擔心因物流外包而使自己利益受到損失的人員的極力阻撓,由于這部分人往往在企業中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能對企業自營或外包物流的決策產生直接影響。在國營企業和民營家族式管理的企業中,這種潛規則的影響更是十分明顯。企業的經營者并不是都對此不清楚,也不都是潛規則的獲益者,但他們在決策時往往為了企業的安全而采取遷就和姑息的態度,深挖下去,這也是我國現階段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發展才是硬道理
盡管我國第三方物流行業存在著上述問題,但我們不能裹足不前,更不能因噎廢食。我國目前第三方物流所具備的能力與第三方物流市場潛力相比仍是微不足道的,發展的空間是巨大的。國泰君安對我國21世紀頭十年第三方物流市場發展做了預測。根據我國《第十個五年計劃》,并假設每5年物流成本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2%,預計2005年中國物流成本占國民生產總值比例將為14.9%,到2010年,中國物流成本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將為12.9%。同時根據測算結果,到2010年,我國物流總成本將達到28505億元,按照國際上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場上所占平均份額24.42%,物流市場總規模將達到6960億元。另據中國倉儲協會的調查,70%的企業將在未來一兩年內選擇新的物流商。由這些數字可以看出,我國第三方物流的市場需求相當可觀。
對于眾多在計劃經濟時代建成的企業,現在正面臨資產重組和企業再造。這正是最好的時機,把物流業務重新調整,交給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對于新建立的企業,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模式,進行社會化專業化協作,物流業務也應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擔。這樣的改革形成了第三方物流大發展的堅實基礎和廣闊空間。只要第三方物流企業抓住機遇,努力克服前面提到的那些病癥,健康發展,必將迎來中國物流業的繁榮景象,造福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