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物流市場蛋糕一天比一天大,但現有的
物流企業的生存環境卻一天比一天糟糕——第三方物流企業平均壽命短。
一邊是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生產與流通企業從關注直接運輸成本降低,到綜合考慮整體物流成本降低;一邊卻是物流信息化步伐亦步亦趨仍嫌不快,物流人才現“短板”效應。
如何解開上述這個心結?在日前舉行的2006年度中國物流百強企業高層論壇上,與會專家和企業家各抒己見,獻計獻策。
物流競爭力不僅在運輸領域
物流發展的競爭力不僅僅在于交通運輸,還在于金融等其他配套環境。
香港物流商會常務副主席葉海京認為,一個地區,比如
佛山想在物流發展上領“風騷”,除了道路、港口這些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領先周邊地區外,還要做好金融服務等。
“香港之所以擁有領先亞太地區的物流優勢。除卻自由港的因素外,還有完善的其他配套環境。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資訊和資金自由流通以及貨幣可自由兌換,擁有龐大的融資平臺。另外擁有大量專業人才,以及廣闊的國際商業網絡。”在葉海京眼里,已經將物流看成一個系統性工程,因為物流與資金流、信息流等已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做大不如做精做優
“與其絞盡腦汁,一心想著做大做強,不如做精做優。”葉海京認為,因為與傳統意義物流不同,現代物流的競爭力已不再是僅拼誰的運輸車多。而是融合了信息化,非常專業的,越是專業就越能體現高效率。比如加大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做最專業的信息化物流供應商,同樣能帶來豐厚的利潤。
為搶占物流市場份額,一些物流企業爭先恐后大打并購戰。一廂情愿地想實現企業集團化、規模化經營。在市場上硝煙四起的并購戰中,各取所長,優勢互補的整合,固然起到降低物流經營成本,節省客戶物流費用的好處。但那種操之過急,利用銀行貸款的“蛇吞象”式并購,往往因力不從心致使險象環生。“甚至是強強聯合,也可能因企業文化差異等管理問題,難以整合而拖累得筋疲力盡。
第三方物流“缺核不缺鈣”
“蛋糕越來越大,奶油卻越來越多。”南方物流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官金仙稱,很多物流企業提供的都是同質化服務,沒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最終為了市場份額不得不拼價格。因此,雖然物流市場蛋糕一天比一天大,但物流企業的市場生存環境卻一天比一天糟糕。第三方物流企業也受到了一輪又一輪的市場沖擊波。“大浪淘沙,中國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年,即使是國內較大規模的集團公司,平均壽命也只有5年。”官金仙認為,第三方物流企業“缺核不缺鈣”。
此外,官金仙認為市場環境日新月異,第三方物流企業還缺乏長期有效的戰略規劃。定位模糊,不顧企業自身特點,比如盲目跟風擴大服務領域,從而導致自身競爭優勢被弱化。
物流人才現“短板”效應
“中國要保持制造大國的優勢,則保持物流優勢舉足輕重。”國際物流與運輸學會常務副會長Cyril,在做“國際物流發展狀況及物流職業持續發展”專題演講時表示,物流職業化對中國迫在眉睫。據統計數據表明,目前中國物流人才缺口達600萬之眾,尤其是對高級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增長。海關總署中國口岸協會會長葉劍,與國家信息中心總工程師寧家駿同樣認為,企業對物流信息化的認識和投入不足,現代物流管理人才不足制約著物流業的發展。
物流信息化遭遇“瓶頸”
佛山每年有7000多萬噸原材料運進來,同時有7000多萬噸家具、家電、陶瓷和紡織產品運出去。佛山與香港相同之處,即是兩地都以中小企業居多。香港98%是中小企業,而佛山則是民營經濟之鄉,中小企業數量龐大。葉海京認為,中小企業信息化程度低,是物流信息化的攔路石。要做到貨如輪轉,恰恰是物流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