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經驗教訓
從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歷程的評析中,可以為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提供相應的經驗教訓:一是從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分析,政策的出臺必須經過慎重的討論,必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二是針對我國地域遼闊,社會情況復雜,要求農產品物流過程中必須循序漸進,不斷總結經驗,不可盲目的強行推進;三是要根據不同農產品的特點,探索不同的物流發展模式,不能一概而論;四是在發展農產品物流中,堅持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調控,培育廣大物流主體,盡量減少運用行政手段。
二、農產品物流與“三農”的關系
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業,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開拓農村市場意義重大。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物流量不僅數量巨大,而且供應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降低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物流成本,提高農產品流通速度,不僅能為經營主體提供真實、準確的有效信息,減少市場運營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盲目性,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實現增值,而且可以提高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和質量安全,減少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降低和杜絕農產品公共安全事件的爆發,有利于保障城鄉居民的根本利益,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
從農產品物流自身的功能作用分析,已經由單純的產品計劃調運與供求調節轉變為價值實現、產業經濟和平衡供求三重功能。新時期農產品物流的三重功能,是與經濟轉軌時期的農產品物流的重要地位相適應的,關系到穩定與發展的大局。價值實現功能關系到農民收益的實現、農村社會穩定,是產業發展的基礎;產業經濟功能關系到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是城鄉統籌發展的保障;平衡供求功能關系到社會與經濟全局,是穩定與發展的前提。新體制的創新與延續,賦予了農產品物流新的功能;新功能的完善與發展,也將有力地促進農村市場體制的發展與完善。具體表現在:一是能夠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農民收入;二是能夠促進農民合作組織發展,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三是能夠減少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損失,增加商品供應量;四是能夠提高質量標準,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五是能夠延長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流通服務環節增值;六是能夠提升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業產業的升級換代;七是能夠改善農村物流條件,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障;八是能夠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適應迎接經濟全球化的迫切需要。
三、我國農產品物流模式及利弊分析
1.直銷型物流模式。這種模式是最原始和最初級的物流形式,由農戶或農產品基地自營配送,將農產品送到批發市場或用戶手中。這種形式的流通適用于流通范圍較小、流通數量較少的狀況,目前在大流通的格局下,已經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2.契約型物流模式。是公司與農戶或合作社之間通過契約形式加以聯接,農戶提供農產品,由合作社或加工企業負責進入市場。這是當前在大城郊比較普遍的農產品物流模式。這種模式有四種形式:一是“農戶+運銷企業”;二是“農戶+加工企業”;三是“公司十農戶十保險”模式;四是“公司十合作社”模式。
優勢:一是對加工企業、大型連鎖超市和農貿市場的批發商來說,克服了原料來源不穩定的問題,使公司擁有一部分穩定的原料來源,提高了資源控制能力和生產穩定性;二是為農戶銷售產品找到了相對穩定的渠道;三是提高了對產品質量的控制力度。
缺陷:農戶同企業談判中始終處于弱勢地位,農民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企業直接面對分散的農戶,在上游配送環節,市場交易費用仍然很高,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公司或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連接關系非常松散,常常會出現違約現象。
3.聯盟型物流模式。這種模式的主導者是農產品批發市場,參與者是農產品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運輸商、加工保鮮企業等,通過利益聯結和優勢互補形成了戰略聯盟。
優勢:首先在于能夠帶動各方參與,連接了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運輸商、加工保鮮企業等;其次是節省了交易成本,各方面的參與方在合作與競爭中不斷發展自己的優勢,專業化分工趨勢逐漸明顯,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第三是為物流主體建立了公共交易平臺,使交易雙方有了更多的可選擇性。
缺陷:一方面由于處于一個戰略聯盟下,隨著交易量的擴大,管理效率比較低;另一方面中間批發商仍然會對直接生產者和消費者進行信息封鎖。
4.第三方物流模式。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漸漸出現了專門從事農產品儲運和流通加工的中間組織,它們不從事任何直接的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活動,而是專門承擔連接農產品從生產到流通的系統服務,這就是第三方物流。
優勢:促進了流通與生產的分工合作,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有利于實現物流標準化。這種模式是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方向。
但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涉及范圍有限,而且這種模式對管理人員素質要求非常高。
四、國際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評析
綜觀各發達國家不同的物流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1.物流基礎設施和技術管理水平先進。形成了完善的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和監測手段,綠色物流理念正在產生和不斷發展階段,將成為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未來趨勢。在物流體系設置上,不同的物流環節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體系,專業化程度高。
2.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和系統化程度高。農產品物流從單一的實物形態進入虛擬交易時代,物流的概念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和延伸。合同物流、訂單農業等開始被引入物流領域。先進國家政府運用發達的信息化網絡通過各種數字化媒體在網上發布信息,企業可以直接進行網上交易,既節約了交易成本,也提高了流通效率,為系統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3.各種合作組織規模龐大且職能完善。從職能上看,這些組織主要是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進行統一管理;從性質上看,主要是以政府組織建立的為主,也有一些由企業和農戶發起建立的;在經營內容上,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往往就某一品種或產品類別進行細分;在治理模式上,一般內部制度健全,采用合作制、股份制或者其他形式。
4.物流從業者的整體職業素質較高。發達國家的物流理論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學科體系,各種物流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機構完善,因此培養出的物流人才素質相對較高。除了基礎的物流技術人才外,對于從事物流管理等方面也進行專門的職業教育,且社會大眾對物流的認識程度普遍較高,社會對整個行業的認可程度也不低。結合學科特點建立了各種物流從業人員的資格認證制度,標準化程度得到提高。
5.批發市場在物流鏈中發揮積極作用。多數國家都重視批發市場的建設,通過各種手段加強管理,既保證市場的公平運行,又有利于供應鏈條的完整和高效。
從國外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經驗分析,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府對農產品物流發展重視程度比較高,稅收、財政支持等方面都采取了優惠的政策,對物流基礎設施及科研等的投入很大,重視培養高素質物流人才;二是企業方面非常重視農產品附加價值的提高,從改進物流技術和提高信息化程度入手提高產品競爭力;三是農戶為了提高農業收入積極參與各種合作組織,通過提高自身的談判地位來拓寬銷售渠道和降低交易成本。
五、建設戰略構想和發展政策建議
1.制定適合國情的現代農產品物流發展規劃。建議國務院盡快確定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的政府主管部門或牽頭組織協調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
2.加大現代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推動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政府引導性投入是關鍵。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應該重點列出專項資金,加強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科技研發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投入。通過傾斜的稅收、財政等經濟杠桿,近期優先向農產品物流基地、保鮮冷藏和信息平臺等基礎設施項目傾斜,著力改善與農產品流通密切相關的公路、鐵路、航空、航海等交通運輸條件,重點加大物流科研投入力度,提高我國農產品物流技術的專業化水平。
3.科學總結和創新我國農產品物流的運行模式。借鑒國外有益經驗,針對國情、民情和消費習慣,在加強和提升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和重點扶持超市化、連鎖經營化以及各種專業型和綜合性物流中心的建設,不斷總結、提高和創新現代農產品物流的運行模式,并逐步形成具體導向性政策,積極扶持和大力推廣,實現現代農產品物流理念、規模、層次、管理的整體提升和迅速擴張。
4.加快提高我國農產品物流主體的組織化程度。在扶持已有農產品
物流企業等農產品物流主體的同時,重點是加快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鼓勵倡導多種形式的代表農民利益的農民合作運銷組織以及農村運銷戶、農民經紀人、代理商、中間批發商等中介組織,采用“公司+農戶”、“協會+農戶”、“大戶+農戶”、“經紀人+農戶”等多種形式。
5.進一步加強現代農產品物流的信息體系建設。現代農產品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程度很高,可以說沒有現代化的信息體系支撐,就不可能完成現代復雜的農產品物流活動。必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盡快加強和完善農產品物流信息化體系建設,為我國農產品物流整體實現跳躍式發展提供可能和基礎。一是成立由農業、貿易、氣象、供銷、交通、工商、統計等部門參與的農產品市場預測預報體系,對有關情況及時分析預測和發布,為市場提供服務。二是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市場供求、交易及價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發布制度。應用計算機網絡將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鏈接起來,通過EDI(數據交換)和POS(時點銷售信息)實現數據的自動采集和交換,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統,達到整個產業鏈上的資源共享、信息共用,減少農產品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盲目性。
6.大力加強現代農產品物流的高素質人才培養。鼓勵對農產品物流基礎理論的研究,建立農產品物流人才培養體系。一方面要在高校拓展設置物流管理專業,資助扶持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物流領域的研究和創新活動;另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勵企業和行業協會及民辦教育機構舉辦從業培訓,建立物流行業職業終身教育系統;同時,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實行現代物流產業從業人員執業資格制度。
7.進一步加強我國農產品物流理論和政策研究。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研究目前還處于理論和政策的定性分析階段,供應鏈的各環節技術數量控制和管理還以經驗為主,先進國家目前已經在農產品供應鏈的各環節上定量運用運籌學和線性規劃理論進行統籌管理。建議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強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理論研究力度,在政策制定上充分考慮分地區、分產品、分環節等具體情況,保證出臺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