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郵改革:半個葬禮,半個婚禮?
2007-12-10 3:3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郵政法》(草案)第八稿?”UPS中國區公共事務高級經理相峰半信半疑。
“沒有聽說過什么第八稿!”廣東云達快遞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先生難以置信。
《郵政法》第八稿的消息終于飛出來,但也再一次飛得非郵政快遞企業惶惶不安。
一知情人對記者悄然透露,“在信息產業部給國務院的文件中稱,關于《郵政法》(草案)的一些爭議,國家郵政局與非郵政快遞企業等方面已經達成共識。目前,《郵政法》(草案)第八稿已經列入國務院辦公議程等待討論。”
達成什么“共識”?與今年二月份的《郵政法》第七稿不同的第八稿中:郵政專營信件范圍由350克改為150克以內,但卻郵政專營范圍增加第七稿沒有的:單件重量小于5公斤的印刷品,單件重量小于10公斤的包裹。
“我們沒收到有關部門的征詢意見,一直也沒聽說這類征詢意見。若按照這個法律實施,除了關門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小紅馬快遞總經理馮雨輝對記者沮喪地說。
而就在9月4日,國家郵政局宣布,天津、浙江、山東、四川、陜西5省市郵政管理局正式成立,行使郵政監管職能,中郵政企分開再邁實質性步伐。但郵政新法消息卻再次給人疑問:
中國郵政改革,一面在給郵政快遞企業舉行嫁給市場的婚禮,另一面為郵政快遞企業收復失地,而不惜殉葬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非郵政,半條命?
2002年4月份《郵政法》(草案)一再修改,從第五稿的郵政專營私人信函快遞業500克,到第六稿的350克,及第八稿的150克。
“雖然專營門檻一再下調,但身兼立法者的中國郵政通過法律制造的專營利劍,一直都架在非郵政快遞企業的脖頸上,也許區別只在劍刃架在喉頭上方或喉頭下放。”
創立于1999年的民營快遞小紅馬快遞,在國內已小有名氣,其總部設在北京,并在華北、華東、華南、華西、華中設全國五大業務區。中央電視臺、農業部等曾將小紅馬作為快遞行業職業標準進行宣傳。
自2004年,小紅馬連續兩次獲得中國快遞行業十大最具潛力、最具影響力品牌。然而,面對郵政新法,小紅馬還能跑下去?
“小紅馬業務90%以上在新法的三個標準線里,到時間我們只能關門。”小紅馬快遞總經理馮雨輝言語黯然。
神傷的不只是民營快遞。“單件5公斤以下的印刷品快遞業務占公司業務份額的90%以上。”民航快遞有限責任公司宣傳部韓相謙主任對記者說。
而中鐵快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智渝敏對記者表示,對單件10公斤以下的包裹專營將對中鐵快運帶來一定的影響。
為何郵政新法剛一傳出就遭各方聲討。“關鍵國家郵政局裁判員和運動員雙重身份依然沒有改變,”中國國際貨代協會快遞委員會秘書長劉建新對記者說。
郵政新法仍存在對非郵政企業歧視性條款,如對郵政企業和非郵政企業實行有差別的處罰,同樣行為對前者處罰20萬元以下,對后者最高要處罰50萬。
再如新法規定非郵政企業合并、分立、并購必須經郵政監管機構批準,而此前無此規定,企業依據《公司法》和工商部門規定辦理合并、分立事宜。
目前政企分開,不過把郵政現有人員分編,郵政快遞企業的管理者和經營者依然一家人。既是行業的被革命者,又是行業的革命者,郵政立法和執法能不偏袒自己?
“這種市場環境下,非郵政快遞企業尤其民營快遞,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公平競爭。對于一些非郵政快遞企業,郵政部門核實查抄,它就何時關門。非郵政快遞不過只有半條命。”
一家歡喜,幾家愁
郵政改革除了考慮政府的經濟成本,是否也得考慮市場發展的時間成本?
“《郵政法》會改成什么樣,郵政專營以350克為線?還是150克?政策的限制已使我們一些發展規劃只能擱淺,一些合作項目也不敢再談下去。只怕這邊談成了,那邊又不讓經營了。”天津一同城快遞老總對記者說到。
東方萬邦副總經理劉和平更是憂心:郵政專營將對國內快遞業影響嚴重,150克以內所有信函郵政專營后,同城非郵政快遞將喪失約90%的業務;城際間非郵政快遞將喪失約50%的業務;而5公斤以下印刷品和10公斤以內包裹規定專營,將迫使同城非郵政快遞全部倒閉,城際間的非郵政快遞將會喪失逾70%的業務,全國快運、貨運公司等將喪失逾50%的業務,年直接經濟損失將達上百億之多。
目前國內快遞從業人員達到300多萬人。郵政部門利用國家權力通過修法保護郵政企業利益,這將造成為保幾萬郵政快遞員工飯碗,而犧牲掉全國數百萬非郵政物流快遞從業人員飯碗。
郵政擴大專營范圍,必然需要增加人員和投資,這勢必增加國家對郵政的財政補貼。郵政壟斷將會給國內的外貿進出口、金融業、海關商檢、海陸空運輸等社會服務行業、制造業和流通業間接帶來年經濟損失1000億元。
不過,在非郵政企業憂心忡忡時,郵政快遞企業卻快馬加鞭地組織反擊戰。今年5月,中國郵政在南京開建亞洲地區規模最大,技術裝備先進的郵政速遞物流航空集散中心。
7月,郵政快遞進行全國最大規模的網絡調整,將全國324個集散中心減至168個,將次日遞城市擴至207個,次日遞郵件量占總郵件量比重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0%以上。8月3日,中郵集團開通了以常州為集散中心覆蓋長江三角洲的次晨達集散網,以廣州為中心覆蓋珠江三角洲的當日遞集散網。
郵政改革最終目標要把郵政快遞企業從出傳統體制的金字塔里拉出來,嫁給市場,嫁給客戶,并在市場上獨立發展。郵政改革也從業務革新深入到體制重建。
在管理體制上:9月4日,天津、浙江等五省市郵政管理局宣布成立;隨后兩個周內,全國30多省市的郵政管理局相繼宣布成立。各省市郵政管理局人員基本編制20人,主要負責市場監管處、普遍服務處、綜合處三個處室。由此,按照“自下而上”改革的原則,計劃年內最后掛牌最高級別的國家郵政局,并最終歸口到信息產業部監管。
在郵政公司:中國郵政集團仍在籌建中,但基本思路仿照中移動模式。上面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下面將設包括中國郵政物流公司、中郵EMS、中郵航空、中郵儲蓄、中集郵等子公司。而在各地省市將設相應的省市郵政公司等。
但業內人士指出,“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未形成情況下,郵政隨著其壟斷地位加強,在收回物流快遞市場時,卻是犧牲了消費者和商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對于信件和物品寄遞消費的選擇權。”
弱勢,還是弱勢!
在反郵政專營斗爭中,也許劉和平最大的心理支撐就是國家對壟斷行業的市場化改革不懈推行,但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斗爭中,他也變得越來越像個孤獨斗士。
“這已經是上海非郵政快遞企業第四次上述國務院法制辦了。但現在,越斗爭感覺到越沒有底!”劉和平長嘆道,語氣似乎回到2003年的冬天。
2003年底,《郵政法》第五稿出爐,但這卻不是民營快遞期盼的規范市場的寶劍,而是一把對非郵政快遞見血封喉的利刃:單件重量 500克以下信件寄送郵政專營,國務院另有規定的除外;非郵政企業從事快遞業應繳納郵政普遍服務基金;非郵政企業從事信件快遞業務須取得郵政監管機構許可等。
利劍壓頂,然而這卻沒有激起強烈的異議。最后,還是中國國際貨貸協會秘書長李力謀只身到上海征詢民營快遞的意見。這一行,促成東方萬邦等民營快遞第一次聯合上書國務院法制辦。但同時,國內其他地方快遞似乎更多作壁上觀。
2004年7月,《郵政法》第六稿出爐,但仍規定單件重量在350克以下的信件寄遞業務(占民營快遞95%以上的業務)全部由郵政專營。同年9月,上海申通、東方萬邦等39家民營快遞聯合上書國務院法制辦、全國人大、商務部等。
同時,上海100多家民營快遞要抱團要建上海市快遞行業協會,并成立由申通、東方萬邦等組成的協會籌備組。然而,兩年過去了,該協會的申請仍沒有得到有關部門批復。而東奔西走的依然是劉和平等幾個人。“主要在于郵政有關方面從中作梗。”劉和平對記者說。
不過,一業內人士對記者另有感慨,“現在,非郵政快遞企業沒有既沒有娘家,又沒有婆家。作為快遞行業娘家的專業行業組織目前國內沒有,而作為快遞市場監管的婆家的政府一直有郵政、工商等多頭管理。”
國內快遞企業,目前發展參差不齊,一盤散沙。甚至一些民營快遞的經營者抱著撈一把就走投機心理,而沒有把快遞當作一項長久的事業來做。投機心無法形成抱團的思想。
而令該人士不解的是,“國內一家著名民營快遞企業早年也是反對郵政專營的急先鋒,但該企業主要為大件包裹,當看到郵政專營將為350克,甚至更低的150克,對自己也影響不大時,該企業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民營快遞何時不再成為弱勢的群體?
新市場,待新婚
在離釣魚臺國賓館不遠處的三里河郵政EMS門口上,金晃晃的“三里河郵電局”牌子至今赫然高掛。雖中國郵電在1998年早已分家,而這牌子卻似乎要做永遠的“結婚證”。但過去的可懷念,卻不可重復!
“市場化”改革應是照耀郵政快遞企業前進的太陽,即使郵政快遞企業不主動圍繞它向前“公轉”,要想生存郵政企業也得圍繞它“自轉”。
2005年10月19日,一名來自中國普通鄉村的郵遞員王順友應邀到瑞士萬國郵政聯盟總部發言,其先進事跡感動了在場的每個人。這是自1874年萬國郵聯成立以來第一個邀請的最基層、最普通的郵遞員。而一位鄉村速遞員走上萬國郵聯背后不只是個人事跡,還有中郵一系列圍繞市場化“自轉”事跡:2004年,國家郵政局局長劉安東親自為剛從希臘奧運會凱旋的劉翔,授牌中郵EMS形象大使,中郵EMS欲借這位奧運會跨欄跑冠軍樹立新品牌。
中國郵政企業已開始從壟斷的金字塔走出嫁給市場。國家郵政局速遞局局長兼中國速遞服務公司總經理袁國利對外界稱,今年前7個月,EMS國際業務保持了將近40%的增長。從海關的統計數字看,目前EMS牢牢掌握著國際業務1/3的市場份額,而且總的趨勢在逐漸增加。
但廣東云達快遞一負責人不以為然,“郵政快遞企業和非郵政快遞企業的競爭本來就不再一個公平環境下,同是做郵政快遞的郵車卻免交各種路橋費等,混業經營使郵政在做相同物流業務時幾乎不要什么成本。另外,在珠三角80%是民營快遞企業,郵政或許能通過法律收回專營權,但不可能收回真正市場。客戶更認可靈活、個性化的非郵政快遞企業的服務。”
也許,中國郵政要走的路不僅僅是通過政企分開嫁給市場,還要嫁給真正的市場理念。而郵政專營的擴大,及郵政監管部門對郵政的傾斜,也許會造成郵政企業和傳統體制的“復婚”。
劉和平對記者說,有關部門慌稱:郵政部門和非郵政企業在《郵政法》草案問題上已達成共識,以及謊報目前的國內非郵政快遞企業為6000多家,從業人員十六七萬人,對于這種用捏造的事實和數據來促成郵政專營,上海民營快遞必要時將運用法律武器維護權益。(文/楊達卿《現代物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