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聯動供需不暢 我國物流業卡住制造業脖子
2007-12-14 18:1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991年到2005年,我國實際完成貨運量平均只增長10%左右,與需求至少有5個百分點的差距。且許多領域我國企業物流成本比美國企業高40%至50%。我國制造業與物流業之間面臨供需不暢難題,嚴重阻礙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進一步發揮成本優勢。
制造業升級
亟待物流業“抬轎”
中鐵快運公司在對我國制造企業物流需求進行調查后認為,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的國際化采購,全球范圍的零部件組裝加工和以客戶為中心的訂單式生產,對我國企業傳統的以庫存為中心的生產運營模式形成巨大挑戰,傳統的物流方式已經不能支撐現代化大生產的需求。
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統計,2006年,我國工業品物流總額同比增長25.1%,占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高達86.7%。相關調查發現,從原材料到產成品,中國一般商品用于加工制造的時間不超過10%,而90%以上的時間處于倉儲、運輸、搬運、包裝、配送等物流環節。
物流業的發達程度和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制造業的效率和效益。有關專家介紹說,按照全球慣例,物流費用的降低被公認為是企業的第三利潤源。目前中國企業在物流上的成本花費占GDP的1/5。在許多領域,中國企業物流成本約比美國企業高出40%至50%。
據了解,物流成本偏高阻礙了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優勢進一步發揮。比如,汽車貨物庫存時間在國外一般是14天,在國內平均40至45天,直接影響資金流轉;國內一筆資金每年流轉1至2次,而國外是8至10次,差距很大。2006年我國全社會物流成本(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為18%,明顯高于美國的8%。發展物流業,降低制造業成本成為十分緊迫的一項工作。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丁俊發表示,物流與制造業的緊密融合,是工業化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國際上制造業與物流業的融合已經發展到供應鏈管理階段,雖然跨國巨頭把生產環節轉移到中國,但仍舊通過研發、物流控制著整個產業鏈的主動權和高附加值的環節,并不斷打壓制造環節利潤。
缺乏聯動
導致二者供需不暢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歐新黔日前指出,近年來中國制造業物流雖然取得較快發展,但仍然薄弱,制造企業的物流需求分散在各個部門和企業,沒有轉化為社會化的需求,物流運作成本高、效率低。同時,由于社會化需求不足,專業化物流的發展受到制約,適應制造企業需要的物流服務能力不高。
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統計,1991年到2005年,我國實際完成的貨運量平均只增長10%左右,與同期需求增幅之間至少存在5個百分點的差距,這反映出我國物流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明顯的供給不足。與此同時,我國大部分制造企業仍處于“大而全”“小而全”的運作模式。據統計,目前我國制造企業82%的原材料物流由企業自身和供應方企業承擔;產品銷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的僅為16%。這種自我服務為主的物流活動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專業化社會物流服務需求的產生。
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院長何明珂分析說,之所以出現供需不暢局面,一方面在于大多數制造企業把物流簡單理解為倉儲、運輸,一味的在外包的時候壓低價格,以為這樣就是節約物流成本了。其實物流成本的降低首先是來源于企業內部物流模式的優化再造,然后通過自營或外包的方式來實現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減少浪費,做大利潤。另一方面,物流企業的專業化水平不夠,物流服務于制造業的要求還有差距。以公路運輸為例,目前我國公路運輸大量的還是個體司機。第三方物流企業一體化服務功能差,營業額在整個物流市場中的比例還不到10%。
海爾物流公司總監杜晨光說,近年來國內的專業物流企業在管理和業務上也有創新,但不盡如人意,制造業需要能伴隨其一同成長、一起發展的物流企業,但很多物流企業規模有限,很難做到長期服務。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秘書長賀登才表示,制造業與物流業缺乏溝通和銜接,制造企業不放心物流企業的供應服務能力,物流企業不了解制造企業的真實需求,出現了有效需求不足和供應能力不夠并存的矛盾,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多管齊下
化解卡脖子難題
業內專家認為,要加強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必須多管齊下:首先要擴大物流的社會化需求。制造企業要盡可能的對物流采取外包的方式,這樣既節省了企業的人力物力也降低成本。對于物流企業來說,主要是滿足制造企業對細化物流的要求,加快發展加工配送、倉儲管理等功能,能夠將制造企業所需求的各種規格的配件、原材料等,有效及時的配送到位。只有將這些物流上的細節做好,才會使制造企業放心的將自身的物流需求交給社會化的物流企業。這樣既保證了社會化物流量,促進物流企業的快速發展,使專業化的物流能更好的滿足制造企業的不同需求。
其次,為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積極搭建交流平臺,創造合作機會,推進有機融合,聯動發展。據了解,目前中央政府已經成立了國家物流部級聯席會議制度,國家發改委還組織召開了首屆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大會,這些都在發揮積極作用。還有專家建議,政府和行業應探索更多方式促進制造業和物流業的信息溝通,同時建立物流業誠信體系,對物流企業有一個資質、信譽度的權威評價,讓制造業企業在選擇時有一個比照標準。
此外,也有不少企業反映,加強二者聯動還需要政府在統一市場和制定標準方面的大力配合。上海通用汽車物流公司的徐廣卿說,他們在國內有3個基地、6個工廠,運營下來發現地區差異很大,服務上海的物流企業很難去服務別的地區的工廠,因為被地區保護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