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通過低價格采購來創造短期的收益是許多采購組織特有的功能。然而現在,對于許多制造商來說,尋找那些富有創新意識、能一直給他們帶來整體的成本縮減的供應商才是他們最終的目的。因此如果采購商總是嘗試利用強壓手段來迫使供應商提供所謂的“最優價格”,最終只會打擊供應商參與合作的積極性。
雖然競價采購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縮減單件成本,然而實際上,這種競價流程的結果卻往往使總成本增加。例如,如果采購組織不考慮質量成本、準時交付、稅收等因素,基于單件成本的競價往往會引導采購組織做出錯誤的采購決策。此外,單純依靠價格做采購決策往往會給企業聲譽帶來負面影響。因為制造商營造的這種畸形競爭氛圍只會讓供應商對未來產生懷疑。
例如,世界著名汽車制造商美國通用汽車(GM)在早期的發展階段中,它一直給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帶來源源不斷的采購訂單,但在這些供應商看來,GM的聲譽似乎并不是那么好!因為GM總是無法依靠零部件供應商的研發活動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做出響應。此外,GM和零部件供應商在縮減供應鏈的整體成本方面依然未見起色。相反,豐田汽車卻依靠協同供應商管理方法,一舉超越GM成為北美汽車銷售量最多的汽車制造商。豐田公司繼續推行它們的全球供應商發展戰略,旨在建立更加緊密的、協同的供應商關系。
制造商運用基于活動的成本分析模型(Activity-based Costing Models )對生產零部件的潛在成本進行分析,然后再利用分析結果與零部件供應商進行一輪一輪地談判。雖然這種方法最終也能消除一些非增值的經營活動,但是它經常也會導致不必要的長期爭執和分析弊病。此外,這種成本分析依據僅僅局限于基本的會計信息,而不是產品的工程設計或者制造成本分析等方面的信息。顯然,企業依靠這些不完整的信息來做采購決策,結果往往無法達到預定的目的。
無論是競價采購還是運用基于活動的成本分析模型,這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強制性制定采購價格,這往往會導致錯誤的成本分析。然而,另一方面,基于產品特征的成本分析方法(Feature-based Cost-analytics Approach)卻是一種客觀的、以產品工程設計為導向的分析方法。它能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零部件的理論成本。當然,制造數據是首要的信息。只有掌握充分的數據才能獲得有意義的分析結果。
實際上,基于產品特征的成本分析方法是建立協同供應商關系的全新演繹:參與采購流程的所有成員都要共同了解影響零部件成本的驅動因素——工程設計。例如,在基于產品特征的成本分析體系中,產品工程師先了解物料、外觀、需求對零部件成本的影響。 接著,他們再與供應商分享這些信息。與此同時,供應商也能針對零部件設計或者物料調整提供建議,從而達到縮減零部件成本的目的,并逐漸改善零部件的性能。這種對話不僅能幫助采購團隊降低成本,供應商在為縮減成本或降低零部件復雜性提供建議的同時,也讓自己的利潤得到有效的保障。此外,這種平等溝通的氛圍使雙方共享信息資源、全面了解零部件的成本。制造商為了實現持續改造逐步培養協同精神。
在當今的競爭環境中,忽略供應商關系管理所引發的各種問題長期困擾著制造商。然而,隨著基于產品特征的成本分析方法(Feature-based Cost-analytics Approach)的成功應用,領先的制造商逐漸意識到建設緊密供應商關系的重要性。因為供應商能根據產品工程成本來調整零部件設計、物料或者制造生產流程,從而真正達到降低供應鏈整體成本、提高供應鏈競爭優勢的目的。
上一篇:跨國公司:在中國采購中擊敗對手
下一篇:采購到入口 環環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