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人士將企業間的資源共享戲稱為“拿來主義”,而中海物流的總經理茅士家向《物流時代》記者娓娓道來他所理解的“拿來主義”。
自己的“拿來主義”
《物流時代》:2002年中海物流正式掛牌,您認為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中海物流的發展情況如何?
茅士家:中海物流是中海集團第三次重組后的產物,目前的規模為5億元,但是中海物流控制著30億元的物流資源。
《物流時代》:30億元的物流資源意味什么?
茅士家:通俗的說法就是,不求擁有,但求控制。
中海集團成立7年,特別是在集裝箱運輸方面,我們這7年所走過的路相當于一些班輪公司30年或是40年的發展,目前中海集團在世界10大班輪公司里排名第八,我們希望能在2010年時進入前三名。
《物流時代》:中海物流經歷了3次重組,每次重組都帶來了哪些變化?
茅士家:首先,每重組一次,資本的運作實力就增強一次,我們已從最初的幾千萬元到1億元再到5億元。
其次,市場定位也有了變化,原來是單一的貨代,后來是幾家貨代聯合在一起,并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現在已不是單純的貨代,而是一個綜合的物流服務提供者。
再次,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的整合有了調整。社會資源的整合遠遠高于自己投資整合的范圍。
最重要的變化是觀念得到提升,尤其是第三次重組對市場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變。過去是船公司,主要是攬貨,滿足船公司的需要,沒有考慮全程物流的內容。
業內專家曾指出,如果要形成一個真正的國際化物流公司,并贏得客戶的最終信賴,就必須先后具備以下四個條件:一是服務;二是經驗;三是價格;四是IT系統。
《物流時代》:對一個大型國有企業而言,7年的時間應該是很短的,中海為何能在這樣短的時間里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
茅士家:隨著國內政策的不斷開放,企業發展的環境得到了改善,在經營管理的模式、策略和方法上與過去相比有了根本的變化。過去是必須什么條件都具備,什么東西都要自己投,現在只要有控制能力,別人的東西可以拿來用。這種“拿來主義”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但是速度快,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
中海在全國沿海、沿江及中心城市有200萬平方米的自有倉庫、自有車輛800多輛,此外,我們還投了4300多萬元開發了針對性很強的全程物流系統。這些僅是我們自有的,而我們“拿來”的車輛達2000多輛、與鐵路部門的海鐵聯運,利用境外班輪公司現有的物流網絡……這些都是我們“拿來主義”的具體體現。
國內物流企業鮮有這樣的資源,所以中海物流牢牢依靠中海航運背景來豐富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當然中海物流公司從一開始就明確定位為現代的綜合物流企業。
而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公司除了攬貨外,更多的是依靠航運的背景做全程的物流服務。海上運輸是全程物流供應鏈上的一個環節。過去是把海運作為核心,向兩端延伸,所以思路和策劃的方式是不同的,現在是從兩端市場上拿到客戶以后,從供應鏈集中做海上運輸。
《物流時代》:應該說,中海集團對外部采用了“拿來主義”,而中海物流則對中海集團實行了“拿來主義”,您認為“拿來主義”的實施給中海物流帶來了什么?
茅士家:法國的百安居,打入中國市場已經好幾年,以前的物流運輸比較零散,現在正在找一家有實力從事海、陸、空運輸的物流公司合作,由于中海物流有兩年成功的項目策劃和實踐經驗,百安居最終選擇了我們,這就是“拿來主義”的一個例證。
現在百安居每月有100多個集裝箱的貨通過中海物流上海總部發往全國各地,并擺放在百安居商場的貨架上。
《物流時代》:業內人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國內物流企業能盈利的鳳毛麟角,您認同這樣的觀念嗎?
茅士家:雖然說中海物流去年虧損,但今年會贏利。
新加坡一家物流企業的負責人曾說,一家物流公司從注冊到組建,再經營,最終贏利至少要3年的時間。換句話說,一家物流企業最起碼要承受3年的虧損。而具體到國內的物流企業就不止3年了。
《物流時代》:為什么國內的物流企業要贏利會經歷如此長的時間呢?
茅士家:中國的物流市場很混亂,認識上與國外的差距也很大。這種差距就意味著風險和工作的難度系數也在加大。
第三方物流企業和需方應該是合作關系,而不是買賣關系,雙方的利益也不是對立的。但有些企業還沒意識到這一點,如營銷、策劃、簽署合同這些過程,其實是在打架和討價還價。如某企業,用第三方物流企業前物流成本可能是1000萬元,但交給第三方物流企業運作后,他們會認為800萬元就能解決,當第三方物流企業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時,時間長了,就會彼此牽制,使物流企業拉不到活,而客戶不愿意將物流外包!
需方的 “拿來主義”
“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的這樣一段話,至今還猶言在耳 ,但目前,我國相當多工商企業仍然保留著“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方式,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銷售,全部靠內部自我服務完成,“拿來主義”似乎總是遭遇尷尬。
《物流時代》:事實上,作為需方企業不愿意將物流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他們并不認可“拿來主義”,您認為需方企業存在什么誤區?
茅士家:國內需方企業認為物流是個利潤豐厚的行業,在與物流公司談物流方案時就大砍價。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你與物流需求商形成了一個提供物流服務的方案,他們仍會把價格砍了又砍,殺了又殺,最后合作宣告失敗。國際上的慣例是,一旦雙方達成服務合約,就會形成一個合作聯盟,建立一種共同發展的伙伴關系,而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因為大家知道,物流服務商提供的物流服務,不單使他們在成本上會有所控制或有所下降,通過物流服務之后,還使他們的內部業務流程得到了再造和提升。而我們的物流需求方卻可能想:我今年花了1000萬自己做,明年交給你做,是不是可以降到800萬?
《物流時代》:我們注意到,國外的需方企業企業會較多地選擇“拿來主義”,將物流業務外包,這是為什么?
茅士家:跨國企業選擇“拿來主義”,是因為他們注重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根據美國項目外包研究機構最近所做的一項調查,美國的2600多萬家企業中,用項目外包方式的企業大約占了2/3,采用項目外包方式的很多企業認為,無論是經濟繁榮時期還是衰退時期,項目外包方式都是關系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經營管理手段。有許多跨國公司已將外包納入更廣的全球性商業策略,而非以往的僅僅視外包為削減勞動成本了。
《物流時代》:您認為需方企業選擇“拿來主義”后會帶來哪些收益?
茅士家:對發達國家企業來說,“拿來主義”是整合全球資源、獲得比較成本優勢的需要;對發展中國家企業來說,“拿來主義”是接受挑戰、搶抓機遇的需要。外包不僅能在企業的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能讓企業將主要精力集中于核心業務,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擴大經營規模,開辟新的市場。所以,生產制造企業對非核心業務和事務應該進一步壓縮,將非核心的業務或事務外包給擅長于該項工作的專業公司去做,使自己更專注于核心業務的發展,利用專業化分工,以更低的價格,得到更為專業和靈活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