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外資物流企業即將發動的全面進攻,本土的物流企業開始變得不安,在剛剛結束的人大、政協兩會上,一些工商界的代表委員紛紛抱怨,中國的物流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太快了。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東方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宏偉向《經濟》雜志表示說,“按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關承諾,2004年底我國流通領域就要完全開放。現在只有一年時間。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地方為爭取外資數量,競相提前違規開放,甚至以土地等為優惠招攬國外物流企業。這不僅對國內物流業不公平,對國外守規矩的同行也不公平。”
張宏偉還表示,現在急需加快資源整合,積極支持民營資本參與,重點培育大型民族物流企業集團。
北京市工商聯副會長、北京物美商業集團董事長張文中認為,“和國外同行比,我們十分弱小。他們有四五十年歷史,我們才十來年;他們年營業額上千億元甚至上萬億元人民幣,物美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物流企業之一,營業額才幾十億元,簡直不在同一量級。”
3月初,《經濟》雜志就此與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丁俊發進行了一次對話。
步子比原定的快
《經濟》:中國物流業對外開放的步伐是不是太快了?
丁俊發(以下簡稱丁):事實上,我們是根據加入WTO時的承諾來做的。但去年一年,不管是交通、鐵路、民航、郵政、倉儲、港口,我們這方面的步子比原來的承諾都要邁的快,做的好。另外,我們在有些方面,比如中外合資的比例,在有些地方可能放寬了一些。比如說,本來是要絕對控股的地方,我們可能是相對控股。這方面我們的步子可能是邁得大了一些。
但我認為讓國外的一些大的物流公司盡快地進入中國來,沒有什么壞處。因為中國發展物流業需要理念,需要管理模式,需要技術,需要人才,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新的東西。
《經濟》:外資物流企業會擠垮本土的物流企業嗎?
丁:中國物流市場非常大,比如零售業,有人說如果允許外國的零售企業到中國來,中國的很多零售市場都要被占領,這根本不可能,因為中國的零售市場太大了,農村、小城市、大城市,他們不可能都去的,即使是在大城市,他們短期內也沒有力量去大面積布點。
現在物流也是一樣,物流市場實際上很大,工業品、農產品,現在很多外國物流公司進來以后,它們很快布點,搶占市場,這是必然的,但是它們要把中國的物流市場都要占領也是不可能的。這對我們中國的物流企業來講是會形成一種壓力,而壓力可以變成動力,可以加快中國物流企業與企業物流的發展。
《經濟》:目前中國物流行業的格局是什么樣的?
丁:現在搞物流主要是三個力量:一個是由傳統的倉儲和運輸企業改造而成的第三方物流;一個是國外的物流企業到中國來搞中外合資,或是外商獨資的物流公司;再一個是國內的生產企業自己搞流程再造,優化內部物流系統等等。除了這些以外,我們希望大量的民營資本進入到里面來。寶供物流集團、南方物流集團、天津大田物流集團,都是民營的,搞得都不錯。現在,很多民間資本都處于觀望狀態,他們知道能賺錢,但不知道怎么搞。
物流業有泡沫嗎?
《經濟》:現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等地,都在建設物流中心,這么多城市搞物流中心,有重復建設的問題嗎?
丁:物流每個地方都有需求。工業企業需要工業物流,農業需要農業物流,老百姓的消費也需要大量的物流。
物流中心一定要考慮城市輻射功能,比如說上海不考慮輻射功能,只考慮上海市,物流怎么做,它的經濟怎么發展?它必須要擴大到區域、到全國、甚至全世界。城市規劃中肯定要考慮到輻射面。武漢、鄭州,在規劃中就要考慮到作為東部和西部的橋梁,考慮怎么樣把西部的物流和東部港口的物流聯系起來。
重復建設的問題也可能出現在城市的輻射功能上。如果國家沒有一個協調,所有的城市都想成為區域物流中心,都搞成一個模式,這樣就可能產生重復建設的問題。
《經濟》:據了解很多地方物流企業競爭激烈,您怎么看?
丁:主要是物流市場還不規范,競爭無序,尤其是在運輸行業。
我們建了那么多高速公路,但現在上面運行的車并不是很多,尤其是運輸公司的大的貨車不上去,大多走輔路。還有很多地方晚上12點以后的運輸很頻繁,全是超載。
現在關鍵是規范市場,行業之間相互約束。按國際上的慣例,行業自律靠行業協會來做,但在中國地方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的事,行業協會比較弱《經濟》:您認為中國的物流行業存在泡沫的危險嗎?
丁:現在很多人都說可能會有泡沫,主要是因為在報紙上看到很多這方面的報道,比如說哪個地方要搞個物流基地投資成百上千億,哪個地方要占地多少平方公里,所以有人說,那還得了,一個城市100個億,10個城市就1000個億。
實際上去年和前年大家都是在搞規劃。規劃的好處很多,這樣一來主管部門就重視了,就會去研究,了解這個行業到底是怎么回事,處于什么樣的水平。現在還主要是規劃,不過這個規劃沒有經過省的人大討論通過,沒有經過必要的程序。
現在大部分還沒有錢投進去,怎么可能形成泡沫呢?但我們要警惕的是,不要刮風,要根據當地實際搞規劃。
解決重復建設問題
《經濟》:重復建設問題如何解決?
丁:目前的規劃是以行政區域進行的。廣州規劃廣州的,上海規劃上海的,行政規劃權限就有這么大。比如上海市市長,只能講上海,不能把腳伸到江蘇,浙江。然而,我們的經濟發展并不以行政區域為限,很多經濟要素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這要求國務院的有關部門進行必要的協調,究竟要怎么發展,以誰為主。
要研究物流區域的規劃體系,去年我提出來建設七個物流區的設想,即珠江三角洲物流區、長江三角洲物流區、環勃海物流區、鄭州物流區、武漢物流區、蘭州和西安物流區、重慶和成都物流區,以它們為主體進行輻射,就把全國給覆蓋了。
前一段時間國家計委在做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現在國家機構正在改革,這方面工作可能會暫時停頓一下,但是我估計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很快會出臺一個規劃指導性意見。
《經濟》:各地之間存在協調機制嗎?
丁:現在廣東、浙江等省為了物流業的發展,都成立了協調小組。比如說由一個副省長牽頭,把省計委、經貿委、交通部門、財政部門、鐵路部門,攏在一起,成立一個協調小組。這個協調小組搞一個辦公室,這個辦公室可能設在計委,也可能設在經貿委,也可能設在別的部門。
需要大家共同協作的東西,大家就一起來開會研究。在具體問題上,如果根據國家的政策,在省的權力之內,可以開綠燈,那就開綠燈。如果屬于中央權力范圍的事情,那么就向中央請示。這些省政府協調小組,在各種法規和市場發育還不完全的情況下,應該算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經濟》:中央政府有類似的協調小組嗎?
丁:現在國務院還沒有協調小組。以前是國家領導人講了話,由國家經貿委來總抓,于是就由國家經貿來抓,但沒有形成一種法規性的東西,因此協調起來就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希望今年中央編制委在制定方案的時候,能夠明確一個部門來主抓一下物流,或者是分一下工。
整個物流行業的總體規劃應該還由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定,商務部主要負責國內流通和外貿的物流工作,當然物流企業都離不開鐵道部、交通部和信息產業部等。
所以我建議設立一個協調小組,由國務院一位領導負責,由國務院授權國家改革和發展委員會或國家商務部的領導來協調也是可以的,這要看中央編制委在制定三定方案時是怎么考慮。
韓國由產業資源部來主管,但也要協調很多部門。日本的經濟產業省主管物流,但也要協調運輸省等部門。譬如農產品的物流要協調農井水產省。
《經濟》:中國物流業目前仍是條塊分割式的管理體制,鐵路、民航、交通、郵政、電信、物資倉儲等各干各的,這同現代物流必須跨地域(甚至跨國界)、跨行業、條塊之間聯合協調、貫穿全過程的要求是相悖。因此,有人提出要把物流歸到一個部門之下管理,搞大商務部或者大交通部,您怎么看?
丁:從理論上講,所有的物流業由一個部門來管不大可能,因為物流的面很廣。關鍵是要形成一種市場,譬如現在商品市場,其中包括工業品、農產品在內的成千上萬種產品,這些東西都集中到一個部門來管不大可能,事實上也是分散到各個部門。
現在很多地方因為政企不分,再加上很多東西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使很多企業在市場里的資源不能暢通流動。
必須要實行政企分開,使市場資源高度市場化。鐵路是一種資源,公路是一種資源,集裝箱也是一種資源,倉庫也是一種資源,這種資源任何人都可以用,只要花錢就行。
比如說,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接了很多客戶,它怎樣把這個大陸上的東西運到那個大陸去呢?它就需要整合資源。如果鐵路部門說鐵路是自己的,交通部門說公路是自己的,沒有它們的同意就不行,資源被人為分割,不放到市場里面,那就比較麻煩,物流公司也就沒法整合資源。
在國外,物流的管理也是分散到很多部門,關鍵是有法律和標準來把它規范化,各種要素都進入市場,在市場里運行,政府管理部門不要加以行政干預。
《經濟》:目前物流政企分開的進程如何?
丁:現在我國政企分開的步伐很快。比如在廣東,廣東交通局下面有一個交通集團公司,完全市場化運作。另外民航、鐵路、郵政和港口,都在探索市場化運作。
物流政策的最新動態
《經濟》:國家在物流政策上有什么新的動態?
丁:2001年國家經貿委會同鐵道部、交通部、信息產業部、外經貿部和民航總局,出臺了《關于加快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我國物流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國家經貿委的若干意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沒有具體化,提出的是一種政策性導向意見。
由于物流發展過程中涉及到的很多具體問題還沒有解決,國家經貿委又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后,新提出了若干政策征求意見稿,現在已經和有關部門交換了意見,但是還沒有成熟,沒有形成正式的文件。
《經濟》: 2003年1月國家經貿委拿出的《關于鼓勵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見稿)》,主要有哪些內容?
丁:這份尚未成熟的文件涉及到物流行業的方方面面。
譬如涉及到市場準入問題,規定符合什么條件可以進入物流行業。國內、國外物流企業在全國各城市布點中的政策問題,以前是在新的地方布點必須成立新的法人,這是不合理的。 v稅收問題。物流比較復雜,第三方物流公司接受客戶的任務,但物流公司還可能外包,一部分可能包給鐵路,一部分可能包給公路,這樣就產生了一個重復收稅的問題,怎么分解?新政策出臺會有一個較好的解決辦法。現在很多生產企業都把物流交給了第三方物流企業,但利用的是本企業倉庫,也有重復稅收的問題。
物流企業融資給什么政策,吸引外資應該是什么政策,民間資本的進入需要什么政策等等,都會有所解答。
還有標準化的問題,可能有強制性的標準,可能有非強制性的。在物流教育領域,是否允許引入外國的證書,我們國家有關部門能否承認它。還有土地政策,技術政策等等。
以上這些,有關部門都在探討,相信很快就會有結果。
上一篇:中集集團麥伯良:終極的全球化設備
下一篇:葉偉龍:中遠物流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