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物流專家汝宜紅
五年間,她連續獲得“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北京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國家級精品課程《物流學》(2004)”等9個重頭獎項,如果不是偶然從網上搜到的這份北京交通大學“‘十五’期間教學標志性成果”,我對汝宜紅的印象可能僅是一個簡單的女學者而已。
而這些并非全部。實際上,一向低調的汝宜紅近幾年來著述頗豐。從2004年起,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具有極高權威性的ISTP檢索論文4篇,一類論文15篇……這些都足以使她成為北京交通大學知名教授中的一顆明星。欽佩之余,不由讓人產生走近汝宜紅,并進而探尋其成功秘訣的沖動。
(一)
汝宜紅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教師。汝宜紅說,父母親對她影響最深的是從小就教育她要自食其力,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在更深層次上自尊自愛、自強不息。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從小就養成了一種樂觀、積極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汝宜紅說,這是她一生享之不盡的財富。在汝宜紅上中學時,正趕上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16歲時便同當時很多知識青年一道,從北京到農村“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汝宜紅回憶說:“在農村接觸到的是純體力活,你得放下城里人的架子,像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農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當時,提出的口號就是“扎根農村”,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回城,誰也不知道能不能回去。農村生活的新鮮勁兒過去之后,很多知識青年開始報怨命運不公,甚至對前途充滿了擔憂。在這種情緒下,一些人開始想盡各種辦法回城。而汝宜紅對未來則考慮得很少,依舊埋頭做自己的事。回憶起農村的那段生活,汝宜紅說,從現在看來,農村生活鍛煉了我的身體素質和克服困難的堅強決心,使我變得更加樸實、更加貼近勞動人民。在后來的研究工作中,她也總是把研究工作的出發點放在為老百姓服務和民生問題上。她這樣說:“多考慮一些老百姓的利益,研究工作才會感到信心十足,做起來才會顯得蒼勁有力,而不是蒼白軟弱。”
1969到1977年,在農村呆了8年,直到恢復高考后,她一舉考上大學,成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
當時,汝宜紅已經24歲了,這個年齡對于一般女性來說,都面臨組建小家庭、相夫教子的現實問題。而汝宜紅卻毅然地選擇了從學這條路,開始接受正規的大學教育。這一學就是十幾年,從1977年參加高考上大學,到1995年日本留學歸來。經歷了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之后,汝宜紅已經成為物流教育界的一名知名學者。
(二)
汝宜紅說,她并不聰明,甚至有點“傻”,她的一切都來源于勤奮。
汝宜紅深深記得她在上大學之前某位中科院院士說過的一句話:“要想將來玩,現在不能玩。”而后,她一直用“不能玩”來約束自己。在北京經濟學院,她勤奮刻苦,以百倍的努力,克服自身年齡和知識結構的劣勢,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并考取了北方交通大學物資管理工程系工學碩士。碩士畢業后,汝宜紅留在北方交大任教,開始了物流研究的職業生涯。
汝宜紅說,如果說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績的話,那應該歸功于當時遇到的幾位好老師——李振、薛寶田、張濟民以及在物資流通領域有著重大成就的袁士高老師。汝宜紅說,這些學者每個人都非常勤奮,可以說嘔心瀝血,一心撲在中國物資流通研究上,并在中國物流發展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做學術研究是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十分清貧、十分艱辛,你甚至不知道你所付出的努力是否會得到應有的回報。但是,汝宜紅說:“每當看到他們的身影時,我就會鼓勵自己,照這樣做就行了。”
汝宜紅也正是沿著他們的腳步,默默地進行著學術研究之路。1988年,在李振等學者的推薦下,汝宜紅遠赴日本進行訪學活動。
當時,日本物流技術水平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高千穗商科大學、早稻田大學、日本國立公共衛生院,汝宜紅接觸到了一批世界一流的著名學者,有以“現場第一主義”著稱的阿保榮司,有自動化倉庫之父、日本物流思想家之稱的高橋輝男。在他們身上,汝宜紅看到的依然是兩個字“勤奮”。汝宜紅回憶說,在高橋輝男身邊做研究工作時,她經常可以看到高橋先生早晨八點半來到辦公室,晚九點半才回家。即使是從外地開會回來,也是進入辦公室繼續做研究工作。
正是這些知名學者的鞭策和鼓勵,汝宜紅在物流領域孜孜不倦地潛心研究。回國之后,汝宜紅不僅將日本的先進理論帶回國內,同時也將嚴謹的治學態度運用到教育實踐之中。
在治學方面,汝宜紅有自己的想法,她說,學術研究來不得半點馬虎,有點小聰明、喜歡找捷徑、注意力不夠集中,在理論研究上是很難有所突破的。她對學生的要求是,寧肯“傻”一點,但絕對要勤奮。
而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汝宜紅則一向以務實和嚴謹著稱。這不僅秉承了阿保榮司的風格,而且現在正在成為汝宜紅的風格。她說,不管是物流基礎理論體系研究,還是物流工程技術應用,現場永遠是最重要的。在她所教的學生里,從入門課程《物流學導論》開始,汝宜紅就同企業聯系,組織學生們下第一線研究具體問題,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研究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2006級碩士研究生畢業時正好是2008年奧運會,在有關領導的幫助下,經管學院同奧組委取得聯系,要求碩士生作為志愿者到奧運會物流實踐中進行一年實習之后方進行論文答辯。
(三)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汝宜紅就開始致力于循環物流的研究。修舊立廢,是幾代人都在研究的。汝宜紅稱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這項研究。
而對于循環物流的認識,汝宜紅說:“在資金流、信息流的相互流通往復中,對于循環物流的研究往往處于比較原始的階段。即對正向物流研究的比較多,而對物質循環過程的物流活動研究比較少。”
汝宜紅說,國家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奮斗目標之后,資源循環的流通系統將提升到更高的高度。但是,由于循環物流存在的管理部門不一、前后無法統一等問題,致使循環物流的發展并不樂觀。這一點,日本遠遠走在了我們的前面。
為此,汝宜紅長期以來都在關注這方面問題,并將社區城市管理過程中的循環物流作為重點問題。她說,這里面既有理論層面的研究課題,也具有實踐意義。比如,建筑業、制造業存在的大量廢棄物,存在著進一步回收、配送,并將資源消耗、交通運量、城市污染最小化的過程。歸根到底,就是要使“物”流動起來,使之實現節約成本、節約資源的目的。為了這一目標的實現,汝宜紅帶領她的學生下現場、接觸企業、做論證分析。1995年從日本回國以來,汝宜紅已經在這一領域內探索了10年。
10年時間,對于現代社會來說,早已是斗轉星移。而對于汝宜紅來說,在循環物流領域的研究僅僅取得小成。汝宜紅說,這個領域需要研究的事太多,而研究的人又太少了。集幾人之力,完成中國背景下的創新理論體系,實在是一個大工程。為此,她常常感慨時間的彌足珍貴。她也常常為更多默默無聞、皓首窮經的研究、創新人員而感慨萬千。她常常說,我實際上并沒有做多少事,更多的人則不為人知地奉獻著。汝宜紅說,如果沒有這樣一批可貴的人,沒有這樣一個群體,就沒有中國物流的今天。
專家介紹:
汝宜紅,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增值物流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自1988年起,分別在日本高千穗商科大學、早稻田大學、日本國立公共衛生院從事訪學和研究工作,并獲得日本國立公共衛生院廢棄物工學部公共衛生學博士。1995年8月歸國后,致力于循環物流系統研究、固體廢物管理、資源循環工程等。主持了40多項科研、教研項目,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資源管理學》、《配送中心規劃》、《市場采購理論與實務》、《環境科學與工程概論》。并多次獲得國家優秀論文獎和教學成果獎。
她在理論教育界有卓越表現,現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物流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物流工程分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指揮學院軍事物流工程實驗室專家組成員、全國出版物發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電子商務技術研究中心客座教授、IBM中國有限公司商品流通事業部顧問、北京福田汽車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戰略顧問、北京成眾萊恩興業有限公司煙草行業電子商務研究咨詢顧問。(本文作者:胡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