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侯金龍
近日,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1800.HK,簡稱中交集團)副總裁侯金龍在接受上海證券報獨家專訪時表示,公司將在保持路橋建設、集裝箱起重機、疏浚優勢的同時,還將繼續向鐵路建設領域拓展。
水運基建市場不夠吃
上海證券報:近日在全國水運大會上,交通部負責人表示,“十一五”期間,中央政府將投資至少400億元人民幣用于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一半資金用于內河航道建設。你認為這對中交集團是否是新的發展機遇?
侯金龍:400億的市場對中交集團而言是一定的機遇,但也相對有限。眾所周知,中交集團從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設計、疏浚及港口機械制造業務,另外還有拓展出投資板塊和鐵道建設兩個板塊。其中,2006年僅基建建設營業額達760多億元人民幣。因此,“十一五”期間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00億元,平均每年80個億的市場,對于中交集團而言是有限的。
搶占鐵路建設市場
上海證券報:你曾表示中交集團在鐵路板塊方面也要有所建樹。而且公司2006年年報中也提到,公司在進軍鐵路市場實現重大突破,新簽合同總金額達人民幣87.72億元。請問公司今后是否會在鐵路建設方面繼續拓展?
侯金龍:剛剛你提到了水運基建市場有400億的市場,實際上中央政府在鐵路建設的投資更大。根據規劃,“十一五”期間,我國在鐵路上的總投資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其中,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規模1.25萬億元,其中鐵道以上的4000億,鐵道以下土木工程8000億,平均每年有1600億的市場。目前,包括中交集團在內,允許參與其中的公司共有7家。對中交集團這是機遇,我們將會繼續投身于鐵路建設,每年爭取獲得200個億左右的市場份額。
具體而言,目前公司在建鐵路項目主要包括:武合鐵路、太中銀鐵路等,現在我們還有意參與哈大等鐵路建設項目。
雄霸疏浚市場
上海證券報:目前疏浚市場比較火爆,而去年全年中交集團疏浚市場的營業額達104多億元,占有國內80%的市場。目前中交集團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三疏浚企業,請問公司在這方面如何保持自身優勢?
侯金龍:目前,中交集團在我國疏浚絕對強勢,可以說敢于同中交集團競爭的公司很少。其原因之一是,疏浚船舶價格昂貴,動輒幾億甚至十幾個億。實力弱小的企業難于進入該企業。
目前,中交集團則擁有國際最先進的疏浚工程船舶(其中1萬立方米以上的耙吸挖泥船6艘),疏浚能力占中國內的50%以上,2006年完成疏浚工程量約4.28億立方米,占國內疏浚市場份額的80%。這些都說明了中交集團的實力,根據公司規劃,2010年以前中交集團裝備數量將躋身世界前兩位,實力將進一步壯大。
謹慎對待房地產市場
上海證券報:中交集團被喻為“基建航母”,有豐富的建筑經驗和人才,那么公司是否會效仿中建集團,拓展房地產市場呢?
侯金龍:現在公司對于進軍房地產市場比較慎重。因為,目前房地產市場已經長時間持續增長,投資風險也在增長;另外,該市場的競爭者也比較多,如果想在市場中取勝,就需要有房地產開發的各方面人才準備,畢竟“隔行如隔山”,我們主要經驗在于基礎建設,不能“臨時抱佛腳式”地搞房地產業務。
上海證券報:目前中交集團已經是中國第二大國際承包商,請問您是如何看待未來海外市場地位的,具體有哪些項目嗎?
侯金龍:公司一定會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業務重心的調節,如果國內市場走弱,公司勢必會拓展海外市場,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但是,對于公司的具體項目,不方便透露。
中交集團三大優勢
中交集團是由原中國港灣集團和中國路橋集團以強強聯合、新設合并方式組建,成立于2006年10月8日,注冊資本108億元人民幣。擁有全資、控股子公司37家、參股19家公司,主要從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設計、疏浚及港口機械制造業務。2006年,中交集團總營業額為人民幣1,148.81億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38%。
侯金龍認為,中交集團與其他公司相比,除了規模優勢之外,還有三大優勢:第一是科技創新優勢、第二是人才優勢、第三是配套設備優勢。這三大優勢是最具競爭性的。中交集團為員工展示自己才能,提供了公開透明、公正公平的平臺,這也是公司優勢之一。工程技術人員重名輕利,他們需要這樣一個平臺。我是工程技術人員出身,對此有切身感受。記者 于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