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信息交流中心的依托城市及其影響要素
2007-7-27 11:1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信息交流中心依托城市的功能定位
規劃和建設一個國際性的信息交流中心,必須依托于一個國際性的中心城市,否則無從談起。國際信息交流中心在發揮功能過程中,需要它所依托的這個國際性的都市來為它提供各種各樣的支撐,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在構建中國-東盟信息交流中心的戰略構想中,南寧應當仁不讓地履行起作為依托城市的職責。
要做好"中心"的依托城市,準確的城市功能定位至關重要。假如這個"中心"要履行的功能,與其所依托的城市的功能定位之間存在差別,那么,這樣的規劃和建設就是有問題的。前邊有偏差,后面的調整也就在所難免。所以,一開始就要把"中心"本身的功能定位和南寧作為這個"中心"依托城市的功能定位一并考慮。原則上,南寧的功能定位一定要包含"中心"的所有定位,否則,在今后發展的過程中就會碰到很多問題。依托城市的功能定位,首先會影響到"中心"功能的發揮,它為誰服務,為什么樣的目標服務,依托城市功能定位和功能設計會影響到它將來業務流的實際發展。未來的業務流是一個什么樣的構成,有什么樣的特質,是什么樣的規模,又決定了未來的信息流,從而,影響到信息交流中心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程度。
著眼未來,拓展功能
我們知道,構建中國-東盟信息交流中心的戰略設想不是憑空產生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落戶南寧,這對廣西、對南寧來說,自然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遇和優勢;對于將來建成這個信息交流中心而言,更是難得的契機和優勢。立足于這個優勢,不失時機地提出構建中國-東盟區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任務,這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與此同時,我們又必須有一個長遠的考慮,要考慮未來朝什么樣的方向去拓展它。從某種意義上說,設計明天的拓展更加關鍵。舉例來說,日內瓦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國際會議都市城,很多全球性的會議在那里召開。多年來,這個小城很多的人口、很多的企業就為這些國際會議而存在。他們中的許多人過著候鳥式的生活,平時工作生活在別處,會議旺季時趕過來,到會議旺季,整個城市經濟社會欣欣向榮,會議淡季便迅速地冷下來。紐約,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也有很多這樣的國際性會議和國際性的活動,但它同時又是一個全球最著名的金融中心、商貿中心等等,因而它的業務流比日內瓦豐富多彩得多。努力朝著紐約的方向走,是未來在南寧要建的信息交流中心的發展方向。今天做規劃的時候要為明天考慮,留出拓展空間。
"三個基地"、其他載體與"中心"的構建
從與信息流相對的業務載體來講,我覺得,我們需要明確多元業務載體的觀念。業務載體是多元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其中當然經濟是基礎,"三個基地"更多就是從經濟的業務載體來考慮的。
將"三個基地"進行比較,我個人認為,似乎排序應為經貿、物流和加工制造。這樣的一個排序,是從業務流對將來建設信息交流中心的帶動作用考慮的,因為在信息交流中心形成的過程中,點面輻射的拉動和帶動力強于點間的交流,雙向的交流勝過單向的流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可能經貿、物流、加工制造這樣的排序更合適。打個比方,廣西參加廣交會的時候,如果說和越南做了一筆生意,物流就沒有必要經廣州去越南,所以經貿基地產生的業務流與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產生的業務流不是完全對等的。如果把經貿基地做的很多的商貿活動在南寧、在廣西完成,那么它帶來的信息流會成倍于物流基地所帶來的信息流,也會大于加工制造基地。除了"三個基地"這樣的經濟的業務載體,我覺得,文化所產生的業務流也同樣值得重視,這里包括了會展經濟、旅游經濟、文化經濟等等。國家現在開始用產業的觀點來考慮文化發展的問題,以這樣一種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來看文化交流,它也會產生巨大的業務流,而這種巨大的業務流也會對將來信息交流中心建設所要求的信息流提供重大的支持。
構建"中心"的主要影響要素
我想把構建信息交流中心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影響要素,集中于以下這張圖中。
如圖所示,圍繞著"中心"的構建,需要解決業務載體、依托城市、技術平臺、規劃設計和整合資源等任務。其中,支撐"中心"信息流的業務載體,包括"三個基地"、文化、政治等等,同時要結合"中心"未來發展的要求定位好、建設好南寧這個依托城市;為"中心"發揮信息交流功能搭建良好的技術平臺,包括網絡、應用系統等等。"中心"的建設需要形成清晰科學的規劃,同時還要為此整合各種各樣的資源,包括信息資源、人才資源、財政資源等等。要實現構建中國-東盟區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戰略目標,必須營造非常良好的外部環境,其中主要包括:領導力和實施、社會的環境、政策的保障、"10+1"范圍內的國內外互動。這樣一種建設需要一定的過程,需要扎扎實實地出效益才能夠穩步發展,滾動前進。
關于建設布局與建設策略的建議
從建設布局上,可采用"三路推進"的戰略:一是"中心"的建設,二是載體的建設,三是環境的建設。其中,"中心"的建設,主要包括相關的信息基礎設施、應用平臺與應用系統、各種相關的解決方案、信息與數據管理、應用流程及規則的形成等;載體的建設,主要是指努力去豐富和擴張與"中心"信息流相應的業務流,它包括了"三個基地"、大文化產業、會展等相關的信息流生成;環境的建設,主要包括依托城市的社會環境與服務、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和配合、良好的政策保障、國內外的溝通分工合作等。有專家提出信息交流中心要分階段或分步建設,我非常同意這一觀點。不過,在這里,我想強調的是,在每個階段或每一步上都應該是"中心"、載體和環境建設三管齊下。
舉個例子,以前我們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時候,往往是從一個很低的起點開始做的,所以信息化建設的大體過程是先分頭建設,然后再把各個系統聯起來,打破信息孤島,互聯互通后再把應用系統給放上去。我認為,這樣的思路并不適合現在中國-東盟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設。因為現在我們已經不是在一個零起點上,從頭開始建信息交流中心,可能門戶是要興建的,但是很多業務系統已經存在,即使是要為它建一個共用平臺,也不是憑空搭建。有鑒于此,在建設信息交流中心的時候,就需要把載體和環境一并考慮,包括研究制定非常強有力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得現有的各種業務系統的擁有方和經營方愿意和能夠把他的業務系統放在這個中心的平臺上來做。再如,我們知道,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涉及復雜的環境建設問題,很多人不愿意把自己的信息拿出來共享,其中有很多復雜的原因,包括對安全的考慮,對經濟回報的考慮等等,有些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克服構建信息交流中心的阻力,在一開始建設時,就要爭取形成一種新的環境和機制,能夠讓大家愿意參與建設信息交流中心,在參與中得到他應有的回報,從參與和回報中實現大家的共同發展。這種環境的構建是一個非常難的事情,又是必須完成好的事情。關于建設策略的其他建議,還包括:一是載體品牌化,二是活動常態化,三是產品系列化,四是成果固態化。
載體品牌化,不管形成的業務載體、業務流是商貿的、生產的、還是文化的(比如"三會一節"),一定要樹立品牌戰略的意識,努力打造品牌。沒有這樣一種戰略,后面說的穩態的、不斷滾動擴展的信息流就不太容易建立起來。不光是產品、活動,還有附帶的東西,讓大家一聽到中國-東盟,就會想起廣西、想起南寧,想起一些叫得響的品牌。要打知名度,要叫得響,既要靠"實",靠本身的內容;又要靠"名",靠持續有效的宣傳。活動常態化,雖然中國-東盟的一些重要的會議長期落戶在南寧,但是一定要把幾天的會議變成長年不落幕的活動,這樣才可以在一年365天持續地產生業務流、信息流,這樣信息交流中心的意義才會大。如果說只是會議期間熱熱鬧鬧,然后是長期沉寂,就很麻煩。
產品系列化,要著力打造中國-東盟相關的系列品牌,拓展系列活動的空間,在不同系列間建立關聯,形成系列化、關聯性、相互促進的群體優勢。
成果固態化,意思不是說止步不前,而是強調重視相關工作成果的整理和積累,形成和發布成熟的成果,重視數據庫建設,會議、出版物、資料乃至數據庫的應用,包括在線查詢、推廣、營銷。
機制創新的問題
在信息交流中心建設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應用和實效。構建信息交流中心的目的是應用,應用信息能力的目的是要出實效。沒有效用的信息化,不僅對我們的事業與事無補,而且還將浪費寶貴的資源。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設想要出實效,必須解決信息能力、信息應用和信息績效間的矛盾。前段時間,我們提出了一個觀點叫做"信息化不等式",即能力≠應用≠有效,指的就是信息能力建設的水平不等同于信息能力的應用水平,信息能力被應用的程度也不等同于由此應用而產生的效果。其實,在多年的信息化過程中,很多地方建立起了功能強大的信息化能力。但是這些能力在很多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應用,能力閑置的問題非常嚴重。有的過分強調了技術應用,但是信息技術的應用沒有與主營業務、管理等非技術因素結合好,或在它所要求的機制建設上面沒有做好,信息能力應用的效果就出不來。希望我們在一開始設計構思信息交流中心的時候,就把能力建設與應用實效結合起來加以考慮。有專家提到信息交流中心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我覺得,從原則上講,應該在它的業務流需要的情況下,爭取建國際交換出入局和網關。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東盟這個圈里面,廣州國際出入網關已經是實實在在從信息流上履行交流中心的作用。回到我們一開始就提到的信息交流中心的工作定位,廣西與廣東、南寧與廣州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把廣西、把南寧放在"10+1"整個發展戰略中布局,這是一個需要從國家層面上統籌考慮的大事。建立一個統一的門戶也很有必要,但是這個門戶建立要有創新!這個創新包括重視采用新的信息技術,即技術的創新;更要包括重視利用新的信息技術形成新的業務模式和管理的創新、機制的創新。機制的建設和創新非常重要。要辦成這么一件大事,要靠政府、靠業界、靠方方面面的力量,靠大家的廣泛參與。這樣一種系統工程建設,單靠哪一家的力量都辦不成。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在這個整合力量的過程中如何構建出來可以長期持續穩步發展的有效機制是非常重要的。廣西南寧在建設信息交流中心過程中,是否能夠在機制創新上為國家信息化提供新的經驗,非常令人期待。
為了探索建立新的機制,目前能否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從自治區政府層面來說,建議政府應該盡快明確一個牽頭單位,由它來負責牽頭制定整體建設規劃,協調政府資源,聯系相關機構,從政府的角度持續地推進這件事。這有利于使工作落到實處,否則很難持續。
二、中國移動廣西公司吳總提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信息產業聯盟"。這其實是從ICT,也就是信息通信技術產業的角度來考慮的一個機制。我覺得,還有必要把內容產業也包括進來。成立這樣的業界聯盟是有必要的。它的使命之一,是代表供給方,即從技術、產品、服務、內容提供的角度,整合供給面的信息和資源,去與需求方互動,滿足需求方的要求。
三、建立一個涵蓋面更為寬廣的"推進聯盟",甚至開始時也可以是比較松散的論壇。雖然松散,但它也不應是一次性的,非正式的;而應該是常設的,有常設的秘書處或辦事機構。這其實就是要找到某種合適的載體,其使命應該在政府的指導下去聯絡更廣泛的、方方面面的力量,不光是在博覽會、峰會開會期間,而是在他們休會期間也經常性地舉辦各種各樣的研討,各種各樣的交流,去碰撞思想火花,相互傳達和溝通看法,滿足相互訴求,甚至去做一些妥協,不斷形成某些共識,來推進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設。四,還可以建立一個專家咨詢的機制或智庫。成員不限于特定的界別。這樣的智庫能夠高層次地、經常性地為決策提供建議。
這樣的四個機制眼前就應該能夠落實下來,成為把領導上提出的構建中國-東盟區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戰略概念落地、做實的切入點。此外,還能通過他們進一步去探索建立其他具體的機制。
在推進信息交流中心過程中,由于關聯面很大,會有很多關于標準的問題涉及其中。標準的形成與機制問題不無關系。我們知道,標準有強制性的和自愿性的兩大類。就其本來意義而言,標準產生自互聯互通互操作的要求,產生自降低兼容成本的需求,是自愿性的。出于保護國家利益、保護消費者權益、反壟斷等考慮,政府才在必要時制定強制性的標準,這樣的標準就具有了技術法規的性質。原則上講,由政府代替企業去推行某一標準,這是本末倒置。應該由相關的企業去商量,為了減輕中國-東盟的信息交流、業務流和信息流的兼容成本,采用什么樣的標準為好。當然,在標準問題上,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民族利益摻在里面,各國企業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去說服本國政府在國際舞臺上施加影響,去影響標準的生成,這是很自然的事情。美國如此,歐盟如此,日本如此,都是這樣。但政府力量的介入畢竟是第二位的,這并不能代替市場的需求和市場的力量。特別是市場需求的力量是可以影響標準生成的,成為企業標準生成中討價還價的籌碼。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市場容量完全不需懷疑。我國企業在將來和東盟國家的企業平等地去商討該用什么標準的時候,我們的市場會給我們企業以足夠的支持。值得思考的是,在這里,政府要不要沖在前面?我認為,要形成一種更好的制度安排,不要政府事事沖在前面。如果由政府出面強推某種標準,是很被動的,實際效果也不會好。在市場經濟發育比較成熟的國家,政府、企業和方方面面有一個很好的機制設計和安排。這非常值得我們借鑒。我想,將來在標準的問題上,信息產業聯盟應該在前面。它應該在面對東盟十國的時候提出自己的訴求,那是平等的提出,以實力說話,誰都服氣。因為各國的企業都有要降低兼容成本的共同的需求。沖在前面的,可能還應該有用戶聯盟、專業的標準化組織等。政府應該在后面對他們提供支持。
外部環境與主要力量
環境方面,中央的支持和相關省市的支持都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還包括要爭取區域內東盟國家和城市的支持。如果沒有東盟的呼應,良性互動的格局就難以形成。所以,一方面,廣西跟廣東、海南,包括云南要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合作的格局;另一方面,跟東盟要形成新的合作格局。要爭取有更多的國內外機構和項目落戶廣西、落戶南寧。
信息交流中心建設的主要力量包括政府、媒體、電信運營商、IT提供商等等,當然也包括來自學術界的學者。要圍繞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設,加強學者與政府官員、業界專家的合作,開展多界別、跨學科的研究。從研究的內容上看,第一要做好現狀調查。包括對國內、對東盟合作伙伴,圍繞著可能會形成業務流和信息流的相關情況,做扎扎實實的、長期的跟蹤調查。第二是進行功能定位的研究,要把在廣西南寧建立信息交流中心的必要性和它的可能性結合起來,反復地磨合、考慮、設計。第三是研究和借鑒國內外相關的經驗,包括國內、國外構建區域性信息交流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研究典型案例。第四,還要圍繞戰略規劃、政策創新,機制體制的安排進行必要的研究。這些都需要有強大的研究做支撐。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設,能夠為廣西的信息化、特別是為南寧的信息化注入嶄新而務實的內容。我認為,現在不同地方的信息化戰略中,真正有地方特色的不太多。但是,廣西如果把中國-東盟區域性信息交流中心這樣的一件連帶性很大的事情做起來,就會為廣西的信息化,為"數字南寧"注入實實在在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