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臺物流是海西物流發展的最大優勢
2007-8-31 16:4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訪福建省華僑大學物流教研室潘文軍
海西物流基礎設施已較完善
記者:許多讀者對于海西經濟區這個概念還較為陌生,請您介紹一下海西經濟區這個概念及其區域物流發展的現狀。
潘文軍: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臺灣,鄰近港澳,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連內陸,涵蓋周邊,具有自身特點、獨特優勢、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
具體范圍涵及臺灣海峽西岸,包括福建全省,浙江南部溫州、衢州、麗水,江西東部上饒、鷹潭、撫州,江西南部贛州,廣東東部梅州、揭陽、潮州、汕頭等地區。
近幾年,海西工農業和商業的快速發展為區域物流業帶來了市場需求和發展動力。
目前,海西經濟區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首先該區域正在形成以空港、海港、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為樞紐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其次,福州、廈門、溫州、泉州等地已在規劃或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同時海峽西岸各省市建設了大型化、樞紐港站及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的不同類型貨站,這些將形成海峽西岸重要的物資集散網絡體系。
此外,海峽西岸相關省市部門也加強物流管理工作,編制區域物流發展規劃;大量國外著名物流企業也已入駐海西。
廈門港將成為航運物流中心
記者:廈門整合漳州港乃至整個福建港口群的整合,對于海西物流的發展有何積極意義?
潘文軍:廈門港跨行政區劃整合漳州港后,新的廈門港由廈門灣內原漳州市港口管理局所轄的后石、石碼港區,以及招商局漳州港務局所轄的招銀港區和原廈門市港務局所轄的東渡、海滄、嵩嶼、劉五店、客運5個港區合并組成。
廈門港對漳州港的整合,以及以后對福建省港口群的整合與發展,有三個經濟意義。其一可以實現港口資源共享,包括航道、錨地以及信息、政策共享;其二利于港口經濟發展,港口整合,優化臨港工業布局,同時可形成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發揮規模效益;其三將加強廈門港的區域樞紐作用,通過港口經濟腹地的擴大以及臺海物流的加強,使廈門港發展成為東南沿海航運物流中心。
海西物流仍顯稚嫩
記者:海西經濟區物流的發展還存在哪些問題和瓶頸?
潘文軍:從整體上看,海西經濟區物流較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相對落后。
海西物流發展還存在以下問題和瓶頸:物流企業規模小,第三方物流比例低;經濟腹地輻射有限,目前局限于以福建本省以及周邊地域;港口未能協同發展,港口輻射范圍小,服務功能單一,造成區域內港口之間的功能沖突;存在地理因素限制,福建省多山,鐵路發展較慢,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尚未成熟,阻隔了福建與內地經濟的聯系。
開展經濟合作擴大經濟腹地
記者:您對上述問題的解決有何思路與建議?
潘文軍:針對海西經濟區物流企業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本土企業要注重自身定位,根據自己的特點決定物流服務的客戶;政府要加強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扶植與培養,通過綜合化、一體化的服務促進海西物流業的發展。
海西經濟區除了壯大當地產業外,還可以通過與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合作來擴大經濟腹地。
港口物流是海西物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前面提到港口間的整合來發揮港口資源優勢。
此外大力發展臨港工業,完善以及延伸港口物流功能例如發展集運中心、中轉中心、配送中心等來擴大港口物流需求。
針對福建地理環境,我認為在福建省內可以通過完善高速公路路網來實現區域 “門對門”配送,與省外特別是我國西部地區聯系應加強航空運輸 (針對航空運輸應做貨物價值分析)。沿海鐵路大通道的修建加快了海西經濟區與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貨運聯系。通過航空、鐵路、海運以及公路形成輻射范圍大、可進行多式聯運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
積極構建對臺物流平臺
記者:您認為海西經濟區物流的發展有何獨特的優勢?
潘文軍:對臺物流是海西經濟區物流發展的獨特優勢。
目前臺灣百大企業有37家入駐福建,投資千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有600多家,海峽兩岸經貿合作是海西經濟區的重要經濟組成部分。
海西對臺物流為兩岸經貿合作正常運作奠定了基礎,應建立對臺物流平臺。
通過兩岸雙向“三通”、增設直接往來貨運口岸,完善兩岸港疏港路網體系建設,形成海峽兩岸一體化交通網絡。
通過利用互聯網、EDI、GPS等信息技術,實現兩岸物流信息網路的銜接。通過聯手建設海峽西岸區域性物流中心以及兩岸港口企業協作,形成海峽兩岸物流業務網絡。
海峽西岸經濟區建立對臺物流平臺,有利于加強兩岸物流合作、降低物流成本,更好地為臺資企業、臺灣農產品等產業服務。建立對臺物流平臺可以提高兩岸物流服務質量,進一步擴大兩岸物流市場。
經濟合作還需完善企業功能
記者:您認為福建應該如何加強與同屬海西經濟區的江西、廣東東部等地區的聯系,共同發展區域物流?
潘文軍:首先構筑商流網絡,通過加強福建與江西、廣東、浙江,甚至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經濟合作與貿易往來,形成商品流通體系;其次,加強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和信息網絡的建設,形成完善的物流服務網絡,實現物流的規模效應、腹地效應;最后培育良好的物流市場,完善市場主體——物流企業的功能,實現區域間物流業務的有機銜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