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人民幣:人民幣升值對美國有益無害?
2007-9-28 15:1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最近,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和銀行委員會接連通過兩項法案,旨在迫使人民幣以更快更大的幅度升值。這表明,有些美國人相信,人民幣的升值能夠緩解中美兩國間的逆差,并減少對美國內相關產(chǎn)業(yè)的沖擊。幾乎與此同時,美國人發(fā)現(xiàn):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價格已開始上漲,中國似乎正在出口通貨膨脹而不再是抑制全球通脹的中堅力量。
將中國商品價格的上漲歸結為中國國內物價的上漲幾乎是不言自明的,然而,這只是一種幻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很多人沒有注意到,最近美國市場上中國商品價格的上漲正是人民幣升值的結果。在施壓人民幣更快升值的同時,由此而來的通脹壓力是美國人必須準備付出的代價。
對于習慣了購買便宜中國貨的美國人來說,最近出現(xiàn)了令人不安的變化。今年五月份,美國進口中國商品的平均價格指數(shù)同比增長由負轉正,這是自2004年編制該指數(shù)以來的第一次,而該指數(shù)在今年六月份更是上漲了0.6%。流行的看法是將中國商品的漲價歸因于中國國內的物價上漲,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也很容易找到證據(jù),5月份,中國CPI(居民消費物價指數(shù))創(chuàng)下27個月來的新高,6月份更是上升到4.4%,最近兩個月也是增勢不減。國內商品價格上升導致出口價格上升幾乎是順理成章的解釋。很多人相信,中國物價的上漲已經(jīng)在全球經(jīng)濟中蔓延,并成為世界經(jīng)濟的一個不穩(wěn)定因素的來源。
然而,這種判斷是不成立的。那些擔心中國出口價格上漲開始殃及全球經(jīng)濟體的邏輯經(jīng)不起推敲。從美國的角度看,中國商品價格會否導致其國內價格的上漲并不取決于中國商品價格本身的變化,而取決于中國商品價格相對于其他產(chǎn)地商品價格的變化。中國商品能夠抑制世界通貨膨脹,不是因為中國商品的價格一直在走低,而是與其他替代國的商品相比,中國商品的價格更低,并且市場的份額也在增加。
這樣看,即便中國出口商品的相對價格開始上升,只要絕對價格仍低于世界同類商品的平均價格,同時中國商品市場份額仍保持上升,那么,進口中國商品就能夠抑制美國的通脹率。美國相關利益者應該明白,美國通脹的真正威脅并不是來自中國商品價格的微弱上升,而是國會致力于要求人民幣更快升值并威脅實施貿(mào)易保護主義政策的短視行為。這些行為的結果將導致美國人無法購買到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這意味著美國民眾生活水平的下降,以及國內通貨膨脹壓力的增大。這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上升并不意味著中國生產(chǎn)成本的增加。中國目前缺少的是管理人才以及熟練勞動者,這是事實,但應該清楚,中國仍是世界上人力資源最為充裕的國家。這一點至少在未來二十年內不會徹底改變。中國要達到同等發(fā)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非農(nóng)產(chǎn)業(yè)還需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發(fā)展,才能吸收龐大的農(nóng)村人口進入城市工作生活。一些經(jīng)濟學家過早談論人口流動的劉易斯拐點是不合適的。在此之前,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很難走上持續(xù)增加的通道。
這要求我們正確看待目前中國工資的上漲。工資的上漲可能因為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也可能因為勞動生產(chǎn)率的提升。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06年中國工人的平均工資上升了15%,但是伴隨著勞工向較高附加值產(chǎn)業(yè)部門的轉移,中國工人的勞動生產(chǎn)率增加得更快。中國勞動力的成本優(yōu)勢并沒有逐步喪失。因為,由勞動生產(chǎn)率的提升和產(chǎn)品附加值的增加所導致的產(chǎn)品價格的上漲,并不應該看做是勞動力資源開始枯竭的證據(jù)。也就是說,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上漲不能夠歸因于勞工成本的增加。
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升的真正原因在于人民幣相對于美元的升值。近年來,美元步入疲軟周期,與此相連,至少自去年開始,美國從大多數(shù)國家尤其是歐洲進口商品的價格都在持續(xù)增加。2005年7月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升值9%,對于那些利潤單薄的服裝玩具等出口行業(yè),中國企業(yè)不得不抬高以美元表示的價格。雷曼兄弟公司最近公布的研究顯示,2007年上半年中國出口服裝的美元價格同比上漲了4%,與同期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大體相當。
實際上,中國制造業(yè)的成本和出口價格扣除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影響后,總體上仍然是下降的。也就是說,以人民幣計算的中國出口商品價格實際上并沒有上漲,以美元計算的價格之所以上升完全是因為人民幣升值的原因。目前,CPI的走高完全是因為食物部門價格的高企,而這對出口價格沒有影響。從這個角度說,如果中國屈服美國壓力走上更快的升值通道,美國必將承擔更高的商品價格和更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近期的《經(jīng)濟學人》雜志刊登了一篇討論人民幣匯率的文章,題為《當心你所索要的(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這正暗示了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結果可能并不是美國人所期望得到的。本文的分析表明,國內的通脹和勞工工資的增加均不構成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弱勢美元背景下的人民幣升值才是有說服力的解釋因素。
對于一些美國議員來說,推動通過施壓人民幣升值的法案在其政治生涯中或是值得慶賀的事情,但正如1028名美國經(jīng)濟學家在聯(lián)名請愿書中所寫的,“對自由貿(mào)易設置壁壘,從長期來看會破壞繁榮并損害所有人的利益”,為施壓人民幣升值而揮舞貿(mào)易政策大棒是歷史的倒退。匯率問題本是一個經(jīng)濟問題,沒有誰比經(jīng)濟學家更有發(fā)言權的了。
本文的分析表明,美國人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開始承擔人民幣升值的成本了。要求人民幣更快地升值,美國人真的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