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撐起食品安全的“藍天”
2007-9-5 15:3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食品安全問題的焦點關注,正帶動著以肉類、水果、蔬菜及水產品、奶類為代表的食品冷鏈保鮮市場的急劇升溫。
冷鏈市場的缺口
食品冷藏鏈,是確保食品的衛生與安全的重要步驟之一。
相對而言,物流環節是冷鏈體系中最為薄弱的一環。長期專注冷鏈研究的國際制冷學會冷藏運輸專業委員會副主席謝如鶴教授的研究表明,我國平均食物年產值約為3000億美元,但超過20%的食物由于沒有很好地冷藏,在運輸過程中被浪費。僅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就達25%~30%,經濟損失達到約750億元,腐爛損耗的果蔬可滿足近2億人口的基本營養需求,損耗量居世界首位,而冷鏈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
謝如鶴認為,目前某些食品零售價高居不下的現狀與完善冷鏈的缺乏不無關系。因為一些容易腐壞的食品售價中的70%是用來補貼在物流過程中貨物損壞的支出。而按照國際標準,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過其總成本的50%。據介紹,歐、美、日等國的食品冷藏運輸率達80%~90%,東歐國家約50%,而我國只有10%左右。
另有數據表明,目前我國以食品加工行業的龍頭企業為先導,已經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產品為核心的食品冷鏈體系,包括速凍食品行業、肉食品加工企業、冰淇淋和奶制品企業及大型快餐連鎖企業以及食品類外貿出口企業。但除此以外,我國大多數食品的分銷渠道都沒有嚴格的冷鏈控制要求,79%的易腐食品在運輸中沒有溫度監控,超過60%的零售商在接收到物品時不進行溫度測量,國內各個行業、環節冷鏈發展失衡。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居民對于食品質量和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我國對高價值的易變質、需冷凍食品的生產和消費都在增加,這更加大了冷鏈市場的缺口。
按專家的估算,目前國內各類易腐食品總產量近7億噸,年易腐類食品消費量約2.4億噸,城鎮居民易腐食品的消費更是占到總消費的51%,但目前國內已有冷藏容量僅占貨物需求的20%~30%。
亟待突破制約
顯然,食品冷鏈產業潛力巨大,但專家坦言,我國冷鏈產業若想快速發展,還存在著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設施設備不足。目前,我國易腐物品裝車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庫和保溫場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產品都是用普通卡車運輸,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輸的,運輸這些易腐食品時大多在上面蓋一塊帆布或塑料布,有時棉被還成了最好的保溫材料。
造成這種窘境的直接原因是目前我國第三方物流冷鏈設施和冷鏈裝備嚴重不足,原有設施設備陳舊,發展和分布不均衡,無法為易腐食品流通系統地提供低溫保障。據了解,目前在我國占整個冷藏運輸量的20%的汽車冷藏運輸車輛只有約3萬輛,冷藏汽車占貨運汽車的比例僅為0.3%左右;在鐵路冷藏車輛中,總運行車輛33.8萬輛,冷藏車只有6970輛,僅占2%,且大多是陳舊的機械式速凍車皮,規范的保溫式的保鮮冷藏車箱缺乏,冷藏運量僅占易腐貨物運量的25%,不到鐵路貨運總量的1%。
其次,技術法規缺位。由于食品冷鏈是以保證易腐食品品質為目的,以保持低溫環境為核心要求的供應鏈系統,所以它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的要求更高、更復雜,建設投資也要大很多。然而,目前我國冷鏈系統還只是一個早期的冷凍設備市場,掌握的冷鏈技術在很多食品種類上還不能完全應用,相比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很大。同時,我國冷鏈的實施沒有國家或行業的專項標準,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自己制定的一些標準,諸如冷藏鏈中對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點控制)沒有強制要求執行。因此在監管上也是空白,法律法規有待完善。
此外,節能控制亟待普及。事實上,食品冷鏈的運作始終和能耗成本相關聯,有效控制運作成本成為與食品冷鏈密切相關的發展因素。而其中,儲藏環節和零售環節成為冷藏鏈節能降耗控制中最受關注的兩個環節。專家表示,這是由于系統的能耗水平直接影響到其運營成本和盈利能力,比如物流配送中心、連鎖超市的儲藏和零售環節。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對目前國內超市的能耗統計顯示,每家店鋪10年的運營時間費用中,初期投資只占10%,運營成本占到90%;而每年用于單店能耗、食品損失和維護的費用,約計人民幣130萬元以上。其中,制冷占50%,照明占30%,交通占10%,其他占到10%。
調查顯示,安裝集中智能自動控制系統,對制冷、空調和照明系統進行集中控制,節能潛力可以達到22%~35%。但是,目前全國安裝此節能控制系統的只有沃爾瑪、家樂福等外資超市,目前國內內資大型超市連鎖店將近7000家,其中只有不到5%安裝了該控制系統。
外資搶灘中國市場
事實上,中國食品冷鏈市場的建設滯后帶來的食品安全隱患及導致的食品損失浪費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從政府層面來看,改變國內落后的冷鏈面貌已經被提到議事日程。2004年底,國務院在 “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各地要 “加快建設以冷藏和低溫倉儲運輸為主的農產品冷鏈系統”。而更多關于食品安全的標準也陸續制訂出臺或不斷完善,如今年初商務部出臺的《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規范》、《速凍面米食品行業標準》等都對冷藏溫度作出了明確規定。
深思顧問機構首席顧問方昕指出,冷鏈技術的應用對于保證食品品質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與消費者的飲食安全息息相關。我國冷鏈建設正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隨著國家政策的逐步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冷鏈產業在未來幾年內將會有長足發展,與食品冷鏈相關的生產加工、保溫流通和消費終端等環節都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亟待開發。
而目前我國巨大的冷鏈市場蛋糕已引起國際跨國公司的關注和投資熱情。將中國建成 “第二家鄉市場”已成為丹佛斯公司重要的戰略目標,投資中國的冷鏈市場則是它首當其沖的重頭戲。這家來自北歐丹麥的最大的工業跨國公司,憑借完整冷鏈體系成熟的運作經驗,為整個歐洲提供冷鏈的自動控制解決方案,如今它正致力于在中國整個食品冷鏈過程中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據介紹,丹佛斯目前主要的海外市場是美國和中國,在未來幾年,丹佛斯在中國的投資將增至6億元人民幣,這將是其在亞洲最大的投資。
丹麥丹佛斯中國公司策略發展總監李紹萍介紹,基于中國經濟和現代零售方式的迅速發展的現實,以及中國目前的冷鏈現狀,丹佛斯預測冷鏈設備行業有望每年保持15%到25%的增長速度,到2017年,中國冷藏卡車容量將由目前的3萬輛增加至36萬輛,冷庫容量由目前的7百萬立方米增加至1.4億立方米。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和需求增速不斷加快,僅食品行業冷鏈物流的年需求量就在1億噸左右,年增長率在8%以上。目前,國內有1萬多家超市亟待引入冷凍技術和尋求合作伙伴,農業市場對其有更大的需求。一些大城市設想在5年內建立并完善食品冷鏈系統。
業內專家認為,國外規模完善的示范性冷鏈物流企業和品牌制造商的進入將極大地推動國內冷鏈供需對接,從而加速冷鏈產業的發展。專家表示,這些海外企業具有較為成熟的運作經驗,冷鏈起源于19世紀上半葉的歐美國家,歐美發達國家已形成了完整的食品冷鏈體系。不過,專家仍然指出,中國冷鏈產業的壯大,不僅需要借鑒歐美等國及企業帶來的先進經驗,更要盡早完善科學合理的政策和法規,還需要食品物流各環節協調機制的建立、食品物流技術的進一步提高等一系列條件的支持,才能撐起食品安全的 “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