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應建立現代物流體系促中部崛起
2008-1-2 0:4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作者:劉云中
東中西優勢互補,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是我國區域發展的重要目標,中部地區如果不能崛起,中國區域發展的總體目標就不能實現。而在中部崛起的戰略中,按照“大市場、大流通”的思路發展中部地區的物流產業,是充分發揮中部地區各種優勢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徑。
一、中部物流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一般認為物流是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這是對物流或者物流業一個比較窄的理解,如果從“大市場、大流通”的角度來看中部地區物流業的發展,物流業的內容將更加豐富,不僅僅包括上述的內容,還應該包括一個完整的流通市場體系,如商業批發、零售和國際貿易等。
(一)中部物流產業發展是國家物流產業“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關鍵環節,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國家物流產業體系
無論是狹義的物流業,還是包括商貿流通的大物流業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行業的網絡特性,只有在形成完整的網絡之后,物流產業才能發揮行業優勢。而中部地區連南貫北,承東啟西,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我國經濟和政治的戰略腹地和交通中心,初步建成了四通八達的綜合交通網絡和信息
高速公路網絡,是我國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中心。同時伴隨著中部地區加工制造業的發展以及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設,中部地區將形成我國繼東部沿海地帶之后的又一個市場中心。
在全國物流網絡中,中部地區物流業的發展是全國網絡中的重要環節。根據2004年的數據(2005年數據尚未公布),中部六省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0933億元,占全國的20.4%,限額以上連鎖零售企業從業人數達到15萬人,占全國的14.2%,銷售額516億元,占全國的9.2%,從投資角度看,交通運輸倉儲和
郵政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559億元,占全國的20.4%,批發零售業固定資產投資282億元,占全國的22.2%,這些數據都說明中部地區的物流產業地位的重要性。如果沒有中部地區物流產業的長足發展,全國的物流產業就難以形成完整的網絡,將阻礙國家物流產業的發展。
(二)發展中部地區的物流產業是促進中部地區形成大市場和大流通的主要內容
溫家寶總理指出,中部地區崛起要“開拓中部地區大市場,發展大流通”。而“大市場、大流通”就是要建設一個多層次、多形態、多品種、全方位、開放統一的市場和流通體系。多層次指不同空間尺度上,如全國、省、市、縣及廣大農村地區相互銜接的市場體系;多形態的市場指有形的交易市場、無形的電子交易和信息交易平臺、批發、零售、連鎖經營等各種業態齊全的市場體系;多品種的市場指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現貨交易、期貨交易市場統一;全方位的市場是指運輸、倉儲、配送、銷售等功能齊備,為生產和生活領域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市場;開放統一的市場是指向國際、國內、省內全面開放的、打破了地區封鎖和商品及要素流動障礙的市場。
中部地區物流產業的發展包括完善的交通運輸和通信信息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物流園區和物流樞紐的規劃與建設以及便捷高效的商品和服務的流通體系等多方面的內容,是建設中部地區“大市場、大流通”的主要內容。
(三)發展中部地區物流產業能夠有力促進中部地區商品糧基地、重要原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的建設
按照中央的部署,中部地區將發揮其區位優勢和綜合經濟優勢,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建設,加強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有競爭力的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因此,未來中部地區將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農業生產加工基地、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以及具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未來中部地區的經濟和產業的發展將對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有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現代物流作為一種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運用全新的管理理念,通過對物流全過程多要素的計劃、實施和控制,形成一個完整的供應鏈,從而完成物流業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服務的快速及時目標和低成本目標。從宏觀上看,物流是“第三利潤源泉”,可以提高社會再生產各環節的效率,從微觀上看,物流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等資源,只有大力發展物流業,提高物流效率,才能降低物流成本,最終降低各生產企業的成本。
中部地區具有優勢地位的糧食、以煤炭為主體的能源、有色金屬等重要原材料都是運量大、運距長、金額相對也比較大的貨物,物流成本比較高,物流業在這些產業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中部地區各產業基地的建設必須充分發揮現代物流業在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升企業競爭力、實現經濟高效運行、改善地區投資環境和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四)發展中部地區物流產業能夠促進中部地區承接國際和國內的產業轉移
產業在國際和國家內部的轉移是當前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現象,尤其是部分制造業和服務業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由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向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轉移,給中部地區的崛起帶來了機遇。然而一個產業能否成功轉移、能否扎根并成長起來,一個地區的投資環境非常重要,如果投資環境不好,產業不會向這個地區轉移,即使是轉移過來了,也難以生根發芽。而交通是否便捷、信息是否暢通,也就是物流產業是否完善和配套是構成一個地區投資環境的重要因素。
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由于土地、電力、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環境保護方面的考慮,部分產業向中部和西部地區轉移,中部地區的省份例如安徽、江西、湖南等省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域接近,已經承接了東部轉移的一些產業,例如安徽就已經充分準備承接上海比較成熟的行業如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等行業的大幅對外轉移。對于中部而言,一方面是產業轉移,一方面是國際、國內市場的開拓,轉移進來的產業和產品要有市場,這其中的一進一出都與物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沒有中部地區物流產業的發展就不會有產業轉移和市場開拓。
二、中部地區物流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一)物資流通體系初具規模,但與其內地物流中心的地位還有很大的距離
經過體制和機構調整,目前我國物資流通體系主要指批發業,既包括傳統的生產資料批發業,也包括生活資料的批發業。2004年中部地區限額以上批發業法人企業數為2413個,僅占全國的16.2%;批發銷售總額為4382.8億元,占全國的比重更低,只有11.5%;從業人數41.8萬人,占全國的23.4%(見表1)。這些指標均低于中部地區人口在全國人口中28.1%的水平,說明目前中部地區物資流通體系并不發達,與沿海地區比較起來還有相當大的距離,與其內地物流中心的地位還有很大的距離。
(二)外貿流通體系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進出口貿易量在全國的地位還有待大幅度提高
中部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條件不很優越(主要是遠離國際市場),外向型經濟起步比較晚,速度也不快。2004年中部地區外貿流通按境內目的地和貨源地統計,進出口總額只有418.8億美元,占全國的3.6%,其中出口額達241.5億美元,占全國的4.1%,進口額177.2億美元,占全國的3.2%;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進出口總額為349.5億美元,占全國的3.0%,其中出口額達206.2億美元,占全國的3.5%,進口額143.3億美元,占全國的2.6%。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劃分的進出口總額要少于按境內目的地和貨源地統計的進出口總額,說明中部地區的商貿尤其是進出口經營能力要比企業的生產能力偏弱,在全國的地位還有待提高。
(三)大型有形商品市場設施的建設取得較大成果,但在全國處于也只是處于中等水平上,未來發展的空間還很大
商品市場建設是構建大流通體系的基本環節,大型有形商品市場設施的建設是一個地區大流通體系建設的重要標志。2003年中部地區限額以上的商品市場數目總計達10402個,占全國的19.6%,其中消費品市場7928個,占全國的19.2%,生產資料市場2474個,占全國的21.1%;商品市場成交額5767.2億元,占全國的12.3%,其中消費品市場成交額3274.6億元,占全國的13.5%,生產資料市場2492.6億元,占全國的11.1%。可以看出,中部地區商品市場數目和商品市場成交額在全國的地位處于中下水平;商品市場數目在全國的比重明顯高于商品市場成交額在全國的比重,表明市場硬件建設快于市場發育的水平,商品市場交易的活躍程度還有待提高。
(四)物流基礎設施與技術水平還存在差距
1.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總體規模小,設施結構不盡合理,運輸設施布局不合理,各種運輸方式的市場范圍交叉嚴重。在主要運輸通道上,客貨運輸能力嚴重不足,交通運輸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2. 現代化物流集散和儲運設施不足,能夠有效連接不同運輸方式的大型綜合貨運樞紐和服務于區域經濟或城市內部的各種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設明顯落后。
3. 技術裝備水平較低,物流標準化程度低,不同運輸方式的裝備和物流器具之間的標準不一致,影響各種物流功能和要素之間的有效銜接與協調發展,影響物流效率的提高。
總之,中部物流產業總體上還處于從傳統的、初級的物流向現代物流階段過渡的時期,行業的信息化、網絡化水平不高,企業規模不大,高端客戶的數量也比較少。
三、中部物流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主要思路
(一)中部地區物流產業的宏觀定位和目標
開拓中部地區大市場,發展大流通是建設中部地區物流產業的基本要求,中部地區的物流產業要通過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市場體系建設,將其建設成為促進中部崛起的基礎性產業,充分發揮承接東西,貫通南北的區位優勢,建立起現代物流體系,形成一批在全國和國際上擁有重要地位的商品集散地、出口商品基地、商品交易中心和物流樞紐基地以及完善的、網絡化的區域內部物流分工協作體系。
(二)主要思路
1. 依托城市經濟和骨干交通網,建立“兩軸三帶多層級”的物流網絡
根據中部地區的交通運輸網絡和城市群經濟的發展,中部地區未來的物流網絡應呈現為“兩軸三帶多層次”的格局,兩軸指東西走向的長江主干航道運輸線和隴海鐵路中部段,三帶指南北走向的京廣、京九和同蒲—焦枝—枝柳線(大同—焦作—枝城—柳州),多層級則指依托城市群發展起來的重要物流基地,第一層次的物流樞紐有武漢、鄭州兩市;第二層次有長株潭、昌九、合肥、太原四個城市群,這兩個層次的物流基地主要是面向全國和國際化的物流配送以及中轉的市場需求;第三層次指省內的重要物流中心,各省如湖南的懷化、常德、衡陽、岳陽;江西的贛州、鷹潭和景德鎮;安徽的阜陽、蚌埠、蕪湖、
馬鞍山;山西的大同、長治、侯馬;湖北的宜昌、襄樊;河南的洛陽、南陽、新鄉、商丘、漯河;這些地區級的物流樞紐,構成面向本地區的物流基地。
2. 配合中部地區糧食、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以及加工制造業的發展,建立多功能、多品種、多形態的交易市場
物流業的發展取決于制造業、其他服務業和貿易等方面的需要,對于中部地區而言,未來將建成我國重要的糧食等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以及新型的制造業重點地區。首先,農業物流產生了巨大的市場,農業本身非常需要現代化物流,農業和物流業會呈現交互式發展的局面;其次,中部地區資源豐富的煤炭、電力、鉛、鋅、鎢等有色金屬以及鋼鐵等能源和原材料的交易和流通的量很大;第三,中部地區的以汽車、服裝、電子產品為主的工業產品的生產量和運輸量大。中部地區具備了大流通發展的區位條件及資源優勢,以糧食為主的農產品、汽車、鋼鐵、輕紡等產品的商貿構成中部物流需求的主體,需要發展多品種的物流基地和商品交易市場。
從市場形態上講,中部地區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既要通過實施“進村下鄉”措施,建立貼近農村的農產品市場,搞活農村市場和農產品流通,減少交易費用,幫助農民從流通環節中獲益,也需要建立以大宗農產品為交易對象的農產品期貨交易市場,例如在中部地區設立稻谷、棉花期貨交易市場等。既要建立有形的商品集中交易市場,也要建設無形的以電子交易方式為平臺的市場。
3. 擴大開放,打破地方封鎖,構造中部統一的大通道和大市場
擴大開放是實現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徑,中部地區有條件抓住機遇,拓展國際合作的領域和深度,開拓國際市場,并繼續加強與長、珠、閩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等區域多年形成的經濟技術聯系,結合自身實際,迎接產業轉移,抓好結構調整,同時,瞄準和挖掘中西部巨大的潛在市場,實現向西的擴張。而這就需要加強中部的交通、通訊等物流商貿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以鐵路、高等級公路、航空港為主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樞紐,形成大通道,加快培育中部商品與要素市場,更多地通過市場的力量優化配置資源,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在中部有效地聚合,并通過中部向西部輻射。
打破地方封鎖,清除現代物流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地方保護主義仍然是當前中部地區物流發展的嚴重障礙,有的地方以行政手段,強行讓物流企業進駐物流園區;有的強迫物流企業的經營網點在當地注冊、納稅;有的在線路招標、車輛通行、貨源承攬等方面,明里暗里偏袒本地企業。這些做法,與物流一體化運作的要求背道而馳,也不利于投資環境的改善和經濟發展,應該徹底清除。
加強中部六省的物流協作,在基礎設施、信息、人才培訓、客戶服務、技術支持等方面加強合作,逐步建立中部地區物流業定期協調制度,完善協作網絡和機制。
4. 統籌規劃物流基礎設施,減少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當前,物流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中存在部門分割的問題,公路、鐵路、倉儲、商貿和交通等部門分別制定自己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側重于本部門的資源配置,未能從完善物流系統的角度綜合解決問題,對大規模的、綜合性的物流基地建設的重視程度還不夠,物流基地相對位置、布局、銜接和市場取向不銜接、不合理的狀況。建立現代物流體系是中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建立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是建立現代物流體系的重要前提,因此政府主管部門要針對各自為政所造成的物流基礎設施功能單一,投資分散、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問題,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特別要加強對中心城市、交通樞紐、物資集散口岸等大型物流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統籌與協調工作,建設綜合配套的物流基礎設施,包括具有一定規模和區位優勢的物流園區、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對已有的運輸、倉儲、信息平臺以及專業市場等資源進行整合。
5. 強化物流產業的信息化和標準化,控制要素投入成本,提高物流產業運營效率
信息化和標準化是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趨勢和特征。目前中部地區的物流行業和企業的信息化水平還比較低,重要的信息技術應用的范圍還不夠廣泛,各種運輸、倉儲設施之間的接口還沒有標準化,嚴重阻礙了一些先進的物流技術和設施的應用,提高物流行業的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是中部物流從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換的重要技術措施,必須抓緊。這又需要從兩個層次入手,首先是抓好物流行業的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促進中部地區運輸、倉儲、商品交易等信息的傳輸和共享,其次是引導物流企業采用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如鼓勵企業積極運用電子商務、電子數據交換、供應鏈管理軟件系統、通信系統、用戶反饋系統以及因特網等方面的技術,提高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
嚴格控制物流產業的要素投入成本,尤其是要合理控制土地價格,降低基礎設施的投資運營成本。物流基地的建設會占用較多的土地資源,考慮到市政建設的投入,造成土地價格的提升,使得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上升過快,提高了物流企業的運營成本,會削弱物流企業的競爭力,因此需要控制物流基地或者物流園區內土地價格的過快上漲,提高物流設施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