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裝運輸:糧食流通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和當務之急
2008-12-17 21:1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安徽省糧食散運調研報告
發展糧食現代物流,實現糧食散儲、散裝、散運、散卸(即“四散”)的變革,提升糧食流通自動化、系統化和設施現代化水平,對提高糧食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增加農民收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發展狀況
近幾年,通過安徽省糧食局和有關市縣糧食局的號召、宣傳和推介,部分地區已能用現代物流理念建設糧食園區、組織生產管理。糧食“四散”也有了可喜發展。
1.散運量快速增長。據糧食部門不完全統計,2007年安徽省全年公路、水路散運量133.5萬噸,約占總運量2015萬噸的6.6%;2008年散運量預計228.5萬噸,約占總運量2156萬噸的10.6%,其中,2008年公路散運量145.6萬噸,占公路運量7.7%,比上年上升3.9個百分點;水路散運量83萬噸,占水路運量32%,比上年上升7個百分點。
2.散運車船數量發展迅速。2007年安徽省全社會有專用散糧汽車28輛,總噸位332噸,2008年已發展到245輛,4988噸,分別增長775%和1402%;國有糧食企業散運船由一艘700噸位,發展到兩艘1550噸位。
3.開展糧食散運的主體增加。2007年初,主要在巢湖直屬庫、蒙城國儲庫、靈壁黃灣糧食購銷公司等幾個國有糧食儲備、購銷企業開展公路散運,車輛和配套裝卸計量設備均為國有。一年來,投資開展散運的除國有企業(亳州市、裕安區、宿州、渦陽直屬庫等)外,還有國有糧食購銷、加工企業職工(渦陽、泗縣、桐城等地)、民營加工企業(太和六本面粉、宿州皖王面粉、五河天祺面粉、巢湖槐祥集團、懷寧七里河米業等)和社會車輛(太和龍楊鎮個體運輸戶朱思輝、靈壁、泗縣、墉橋、五河、固鎮等地農民和個體運輸戶)。
4.散運汽車類型多樣。從實載量分,有三四十噸、二十多噸、十幾噸和幾噸多種車。從性能分,一是國家糧食局推薦的車型,載重三四十噸,能跑長途(巢湖直屬庫、亳州軍供站共有6輛);二是農用車改裝型,載重從幾噸到二十多噸不等,單車投資五六萬元至十三四萬元,大部分為液壓頂升自卸(分側卸、兩側卸和后卸三種),少部分為兩側自流或機械動力卸糧,共有230輛;三是在敞式貨運車或農用車上加裝箱體運糧(靈壁黃灣糧站、天祺面粉共有9輛);四是利用自卸汽車、翻斗車和普通貨車,內襯墊片運散糧(宣城直屬庫、潁州省儲庫銷售運輸,蒙城、五河、固鎮等地農民到糧站售糧,槐祥集團內部轉運和外銷集港,裕安區民營企業到糧庫買糧,此類車未作為散運車統計)。
5.散運汽車管理各異。企業車隊一般組成領導班子集體管理或專人負責,單獨核算。職工合伙買車由股東共同管理,輪流派人跟車。個體運輸戶車輛自行管理。
6.發展散運的地區增多。2007年僅在5個市有6家國有糧食儲備、購銷企業在企業內部轉糧或就近購銷開展散運,現已發展到11個市26個縣有幾十家企業開展散運。
二、成效顯著
糧食散運有8方面成效:
1.節約費用。與包裝運輸相比,噸糧節約包裝費6-10元、裝車費7-15元、卸車費7-15元,共計20-40元。隨著裝卸工人供不應求,力資費上升,節約效果更明顯。據此匡算,一年來,安徽省因開展散運而節約的直接費用6800多萬元,如全省公路運輸60%以上散運,水路運輸90%以上散運,則每年可節約費用達4億多元。
2.節省人力。開展散運后,使用裝卸工人數大幅減少。桐城范崗糧站米廠過去機口需要6人以上,現在只需3-4人。懷寧七里河米業卸原糧,過去用6-7人,現在僅需1-2人照應現場。大大節省了人力同時降低了勞動強度。
3.提高效率。車輛箱體能夠液壓頂升自卸、扒谷輸送機械產量大、有卸糧坑的地方,可提高作業效率2-4倍。
4.方便驗質。包裝糧入倉(廠)驗質,一般采取按包數的一定比例扦取檢驗樣品,扦樣時間長且易漏過問題糧。散糧出入倉一般經輸送機、卸糧坑,糧食呈散粒狀裝卸、便于現場觀察糧質和扦樣。
5.減少損耗。包裝糧運輸中,由于包口撒糧、車廂漏糧、運輸中甩包,運輸損耗一般0.1%-0.3%,多一個中轉環節、多一種運輸方式則損耗更大,而散糧運輸基本無損耗,據此匡算,全省全年可減少公路、水路運輸損耗5萬噸以上。
6.掌握糧源。在農村壯勞力減少,機械化收割、田頭賣糧增多的今天,在市場收購主體多元、糧源競爭激烈的新形勢下,采用機械化、自動化接收農民或經紀人的糧食,能夠顯著增強開展流動收購散糧企業的收購競爭力。
7.提升形象。電子地磅計量,顯示屏顯示重量,增加了購銷計量透明度;機械化入庫過程,減輕了農民和經紀人的勞動量;入庫、出庫效率提高,縮短了農民售糧、企業出糧時間,糧食企業形象得以提升。
8.更加環保。開展散運后工人勞動環境改善、勞動強度減輕、糧食沿途撒漏減少,同時杜絕了廢棄包裝材料對環境的污染。
三、存在問題
1.發展不平衡。全省17個市中雖有11個開展散糧運輸,但78個縣(市、區)中僅有26個開展,部分主產市以及2/3的縣散運是空白。開展散運的市、縣也只有泗縣、墉橋、太和、渦陽等少數幾個縣達到了公路20%、水路90%的散運水平,大部分是“有點無面”。皖北麥產區散運比例已達公路15%、水路70%以上,中南部稻產區僅占5%和10%左右。
2.部分散運車適用性差。載重量大的車因鄉村道路承載不了、基層站庫地磅小,去鄉進村收購運糧不便。大部分農用車改裝車出不了縣,靠疏通關系在本縣和周邊運行。有的車裝卸糧效率不高。
3.裝卸設備不配套。扒谷機數量很少,地磅在安徽省中南部普及不夠且有的計量噸位小,輸送機產量普遍不高,大部分糧站(庫)和中小型加工廠缺卸糧坑。
4.資金籌措困難。現有散運車購置資金主要為中央糧食企業、民營加工企業和個體運輸戶自有資金或銀行貸款,地方國有糧食企業及其改制企業投資不多,但干部職工個人或合伙買車較多。資金籌措困難、投入不足。
5.政策支持不夠。散糧運輸與包糧運輸相比,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理應大力引導、支持發展,但目前尚無政策扶持。
四、發展建議
安徽是我國糧食優勢主產區,糧食產量將長期保持穩定增長。糧食商品率也呈增長之勢:2003年43%,2004年46%,2005年48%,2006年58%。糧食運量必然相應增加。如仍采用包糧運輸,不僅作業效率低下,流通成本增加,產品競爭力下降,企業找裝卸工也將越來越難。據報載,作為勞動力大省的安徽已缺民工40萬人,缺口仍將擴大。合肥某國有糧庫長期雇用的百余名裝卸工大多被民營、外資糧食企業挖走,僅余30多人。各地從事糧食裝卸作業的大都是四五十歲以上且女性很多,受人數和體力制約,裝卸速度慢,經常延緩糧庫調糧、導致工廠停機待料,同時存在安全隱患。發展散運是糧食流通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當務之急。為此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1.籌措專項資金。一是爭取國家和地方政府發展糧食現代物流項目資金;二是爭取農業發展銀行糧食倉儲和物流項目貸款;三是從各級財政安排的修倉經費中安排部分資金;四是從糧食企業退城進郊土地置換資金、閑置資產出售收入中拿出部分資金,加大散運設施設備投入力度。
2.出臺扶持政策。政府下發推進糧食散運發展的工作意見,明確發展目標、實現途徑、支持政策和工作要求。開通全國或省、市、縣區域糧食散運綠色通道,對運輸散糧的車船免征過路過橋過閘費。減免公路規費、養路費、車輛年審、工商登記等費用。各級政府設立專項發展基金,對購置散糧運輸工具的企業給予補助。
3.宣傳、指導、推動。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一是運用文件、會議、期刊、網站等形式宣傳糧食現代物流知識,推介可資借鑒的省內外、國內外成功經驗;二是積極動員各類企業特別是散運滯后的稻谷產區企業加大投入,添置散運汽車、散糧船、散糧集裝箱、散糧輸送機、扒谷機、地磅、卸糧坑等散糧裝卸運輸設施;三是本著發運、接收、承運三方有利的原則,協調運力運量,提高設施利用率,擴大散運面。
4.改進運輸方式。一是對現有散運車輛、裝卸設備進行改進、升級、換代,提升運行效率。二是購置設備前先行調研、貨比三家,選擇經濟適用、先進高效的設施設備,其中散運汽車要注意通用性。三是改進成品糧運輸方式:大型糧食產業化龍頭加工企業可適當配置專用運輸、裝卸設備,在集團內部開展面粉、大米和副產品散裝運輸(如面粉或大米專用散運車);采用集裝袋運糧(河南南街村在集團內部面粉廠與方便面廠之間使用200公斤裝集裝袋運送面粉);長距離公、鐵、航路聯運包裝面粉和大米,可積極采用安全、經濟、高效的集裝箱運輸。
5.提升組織化程度。一是同一區域內大型糧食儲備、購銷企業、龍頭加工企業可組建股份制糧食物流公司(散運車隊),或建立糧食散運戰略合作關系,積極開展區域內農戶、曬場到糧站、加工廠,基層糧站至儲備糧庫,糧站(庫)至加工廠、碼頭的散糧運輸以及汽車散糧裝船的自動化、機械化作業。二是加強糧食產區和省內外銷區企業間散糧對接,當前主要是公路、水路散運對接和集裝箱運糧的對接,建立穩定、經濟、高效的糧食散運通道。三是物流企業要本著互惠互利原則,努力為社會上其他糧食儲備、加工、經營企業提供承運、配送、倉儲、租賃等服務,積極發展成為第三方糧食物流企業,共同挖掘物流這一利潤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