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與國慶“兩節”沒過完,記者就發現居民區的垃圾回收站里就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禮品包裝物,紙質的、木質的、竹質的……這些禮品包裝物大都很完好,也很精美。可是,卻被丟棄,直接送往了垃圾場。
據一垃圾清運工人說,每年春節、端午、中秋、國慶等節日都會出現垃圾清運高峰,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禮品包裝物,如水果籃、茶葉罐、酒盒等。一項統計表明,北京國慶期間產生的生活垃圾中有近60%來自各種包裝物。這些被直接扔掉的“豪華垃圾”,一方面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另一方面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尷尬的現狀
“很多企業愿意在包裝上下功夫,但絕大部分精美的包裝物用完之后就被扔了,真正回收利用的很少。這樣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與日俱增的包裝垃圾問題給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天津科技大學包裝系系主任張蕾告訴記者。
“包裝”是物流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包裝物因其在物流中保護了商品的完好性,因此也是重要的物流裝備。包裝既是產品制造的終點又是物流開始的起點。應該說,包裝在人類生產、流通、消費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同時,包裝是物流活動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最主要環節之一。
的確,包裝除了保護、美化商品并使商品便于攜帶等作用外,還可起到推薦演示和宣傳商品的作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商品包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據介紹,包裝工業近幾年也迅速發展,包裝市場規模巨大。目前全世界包裝業的市場容量為8000億美元,且每年以15% ~18%的速度增長。
然而,包裝在為人們帶來眾多好處的同時,也給人類生存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包裝垃圾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頗感頭痛的難題。在我國,這個矛盾顯得尤為突出:我國資源人均占有量少、資源利用率低,循環性差。但尷尬的是,目前我國每年包裝產量約 3000 多萬噸,除紙箱啤酒瓶和塑料周轉箱回收較好外,其它回收率還達不到總產量的 20 %,每年產生的包裝廢棄物就有 2500 多萬噸。
難解的困局
“現在社會上包裝廢棄物的回收人員其實不少,但多是社會閑雜人員的自發行為,都是‘游擊隊”,這樣就會造成一種狀況:回首價值高的有人回收了,回收成本高、利潤低的則大量堆積沒人處理。”董金獅說起這個也是略顯無奈。
從包裝生產企業的角度來說,一方面,目前相關生產企業的回收責任不夠明確,現在不少發達國家都已經是實現“誰制造、誰處理”,而在我國情況則要差很多。另一方面,從包裝生產的企業、原材料和技術來說,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對于生產企業來說,不是說不想引進好的設備、采用好的技術或者說用一些可以回收的原材料進行包裝生產,而是生產綠色包裝物的環保設備技術成本都比較高,這里就有一個成本和企業實力的問題。而中國目前的包裝行業,有90%是中小企業,考慮到本身實力問題,情況就參差不齊了。”包裝行業知名專家董金獅直言道。
之所以造成包裝物現在的困局,除了生產企業本身的實力問題,現在消費者的消費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包裝行業的這種尷尬現狀。
“攀比、奢糜、浪費的消費觀念在社會上還是很普遍地存在。在這種消費理念下,這種過度包裝、奢靡消費的現狀就不會有根本的改觀”,一直比較關注這個領域的張教授說起這個毫不諱言。“大家都覺得這種豪華包裝很體面,消費者這種觀念不變,你說這種現狀還怎么改?”
據張蕾教授介紹,其實,對于消費者來說,這是一個關于綠色消費的問題。我國的綠色消費起步較晚,遠未成為人們的消費習慣,商品用完之后,往往包裝物就隨手扔了,沒有分類,很難進行回收利用。國家目前還沒有一部關于規范消費活動和行為的法規。因此,在我國發展綠色包裝顯得尤為重要。
同時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 ,綠色包裝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在我國尚處于發展初期,需要技術引進和開發,由于采用先進技術受到企業生產規模的限制等原因,綠色包裝產品往往比傳統的包裝產品成本高,因此在與傳統包裝產品競爭時,不具備價格優勢,這直接導致了綠色包裝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因此,國家應該出臺對綠色包裝產業的扶持政策。
亟待的出路
世界各國的實踐表明,為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使包裝綠色化,最有效的辦法是實行立法,用強制性的手段對包裝的生產和回收利用進行管理。從當前來看主要可以在包裝生產領域和消費者行為規范著兩方面來加強立法,解決包裝廢棄物等問題,形成一個綠色環保的消費理念,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包裝聯合會技術發展部董由滄副部長告訴記者,綠色包裝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長期課題,世界各國都沒有完善的解決機制。相對于一些發達國家,中國的現狀更差些。所以我國也應該從中國目前的現狀出發,遵循“減量化、節能環保”等的理念來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
他認為,在出臺相關的法規之前要先進行充分的專家論證,從容易入手的先去做起來,使法律法規也更好的可行性;同時在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之后還要建立相應的監督制度。
作為北京凱發環保技術中心主任的董金獅,這幾年一直在關注和研究包裝生產如何更好的回收利用。他認為,國家應該出臺相應地強制性規定,明確生產企業的責任,給包裝生產企業相應地約束。可以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在包裝物要貼有綠色標志,消費者按此將垃圾投入指定地域,然后由專門的公司負責進行回收;針對現在較為雜亂的回收人員現狀,可以對回收人員進行統一規范并進行相應地專業化培訓;同時政府可以制定產業、財政、信貸和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企業發展綠色包裝,對包裝廢棄物進行更好地回收利用。
有了國家的規范和政策推動,更需要一種全民的關注和自覺參與,張教授建議,對于消費者,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出臺一些相應的消費者的規范。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無論是企業或者行業內的專家、學者都一致地認為,包裝行業的綠色環保是發展的一個趨勢,但同時推行綠色包裝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運用法律法規對產品包裝的整個過程進行規范,通過政府、行業、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努力,從包裝材料的再生資源化、易于處理和減輕環境污染等方面入手,研制開發新型的綠色包裝材料,并通過立法強化包裝物的環保工作。推動包裝產業向生態節約化轉型,從而實現綠色包裝。
正如董金獅所言,“什么時候生產的包裝既能美觀、大方,同時也能較好地回收利用,這樣就進入一個較良性的循環了。”
相關鏈接:海外發展綠色包裝思考:
近兩年,一些發達國家迫于資源危機和防止污染的雙重壓力,紛紛發展綠色環保的包裝生產,同時還頒布了一系列的法規條律來約束人們增強環保意識,實施環保行動,他們的做法值得借鑒。
美國 目前實施包裝廢棄物處理收費與重復利用的措施,將處理包裝廢棄物的費用讓自由選擇商品的消費者承擔。只要廠商的產品達到一定的回收再利用水準,可申請免除包裝廢棄物的預收費。
荷蘭 包裝物生產廠商與政府簽協議,該協議書同樣適用于在荷蘭市場流通的國外產品。協議書規定,企業65%的包裝材料必須可以重復利用,并要求廠商利用焚化法生產能源。
德國 制定了《循環經濟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商品生產和經銷者必須回收包裝垃圾。該法律明確,容器和包裝物要貼有綠色標志,消費者按此將垃圾投入指定地域,然后由專門的公司負責進行回收。
日本 政府致力于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日本頒布了一套有關產品包裝的法規,這項法規明確,出售污染環境的商品包裝時,向顧客收取押金,待顧客購買商品后將包裝物交回時再退還顧客的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