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中的庫存管理模式與機制研究
2008-3-16 2:4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據相關研究顯示:供應鏈優化的目標主要是實現供應鏈整體運作成本的最小化,為了獲取最小化的成本,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供應鏈節點企業必須有效地管理供應鏈中的庫存。因此,計劃和協調供應鏈中的庫存就成了最小化庫存成本的重要手段。本文即從計劃協調供應鏈庫存的幾個模式展開,通過比較分析最終給出供應鏈中庫存計劃協調機制的一般框架及其設計步驟。
“庫存是一個必要的惡魔”,企業要有效地緩解供需矛盾,盡可能均勻地保持生產,甚至參與投機,都必須持有一定的庫存。但是庫存常常掩蓋生產經營過程中不確定的需求與預測、不可靠的供應商、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問題以及生產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因此企業必須要盡力減少庫存來暴露上述潛在問題,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快速應變能力。供應鏈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和由此造成的“Bullwhip”效應,增加了供應鏈體系中的整體庫存,給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帶來了不必要的成本負擔。但是誰在這個鏈條中承擔的負擔更重呢?誰在規劃與管理鏈條中的各種存貨呢?透過對供應鏈庫存管理的幾種模式的比較分析,可以從中窺視出問題的答案。
一、供應鏈中庫存管理的幾種模式
供應鏈的庫存管理不是簡單的需求預測與補給,而是要通過庫存管理獲得用戶服務與利潤的優化,其主要內容包括采用先進的商業建模技術來評價庫存策略、提前期和運輸變化的準確效果;決定經濟批量時考慮供應鏈企業各方面的影響;在充分了解庫存狀態的前提下確定適當的服務水平。通過對客戶、生產、運輸等資源的平衡利用,企業對供應鏈中不確定性產生的缺貨、延遲等風險進行有效的識別、緩解與控制。根據供應鏈中的庫存管理主體及內涵的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四種模式。
1.傳統庫存管理模式。
各節點企業的庫存管理是各自為政的,物流渠道中的每一個部門都各自管理自有庫存,都有自己的庫存控制策略而且相互封閉。供應鏈中傳統庫存管理模式是基于交易層次之上的由訂單驅動的靜態單級管理庫存的方式。
2.聯合庫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JMI)模式
JMI模式是一種基于協調中心的庫存管理模式,更多地體現了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的協作關系,能夠有效解決供應鏈中的“Bullwhip”效應,提高供應鏈同步化程度。這種模式下強調供應鏈節點企業同時參與、共同制定庫存計劃,從而使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的每個庫存管理者都能從相互的協調性來考慮問題,保證供應鏈相鄰兩節點之間的庫存管理實體對需求預測水平的高度一致,從而消除需求變異放大。任何相鄰節點需求的確定都是供需雙方協調的結果,庫存管理不再是各自為政的獨立運營過程,而是供需的連接紐帶和協調中心。
3.供應商管理庫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模式
VMI模式是一種戰略貿易伙伴之間的合作性策略,是一種庫存決策代理模式。它以系統的、集成的思想管理庫存,使供應鏈系統能夠同步化運行。在這種庫存控制策略下,允許上游組織對下游組織的庫存策略、訂貨策略進行計劃與管理,在一個共同的框架協議下以雙方都獲得最低成本為目標,由供應商來管理庫存,由供應商代理分銷商或批發商行使庫存決策的權力,并通過對該框架協議經常性的監督和修正使庫存管理得到持續的改進。
4.協同式供應鏈庫存管理(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Replenishment,CPFR)模式
CPFR是一種協同式的供應鏈庫存管理技術,建立在JMI和VMI的最佳分級實踐基礎上,同時拋棄了二者缺乏供應鏈集成等主要缺點,能同時降低分銷商的存貨量,增加供應商的銷售量。它應用一系列處理過程和技術模型,覆蓋整個供應鏈合作過程,通過共同管理業務過程和共享信息來改善分銷商和供應商的伙伴關系,提高預測的準確度,最終達到提高供應鏈效率、降低庫存和提高客戶滿意度的目的。CPFR的最大優勢是能及時準確地預測由各項促銷措施或異常變化帶來的銷售高峰和波動,從而使分銷商和供應商都做好充分的準備,贏得主動。CPFR采取了多贏的原則,始終從全局的觀點出發,制定統一的管理目標以及實施方案,以庫存管理為核心,兼顧供應鏈上其他方面的管理。因此,CPFR更有利于實現伙伴間更廣泛深入的合作,幫助制定面向客戶的合作框架,基于銷售報告的生產計劃,進而消除供應鏈過程約束等。
二、各種庫存管理模式的比較
傳統地講,由于無法確切知道需求與供應的匹配狀態,庫存的設置與管理是由同一企業完成的,即由庫存擁有者管理的。這種庫存管理模式并不總是有最優的。例如:供應商利用庫存來應付不可預測的/不穩定的需求,分銷商利用庫存來應付不穩定的內部需求或供應鏈的不確定性。雖然供應鏈中每一個企業獨立地尋求保護其各自在供應鏈的利益不受意外干擾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可取,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影響了供應鏈優化運作,導致重復建立庫存,因而無法達到供應鏈全局的最低成本,使得供應鏈系統的庫存會隨著供應鏈長度的增加而發生需求扭曲。因此,尋求供應鏈整體庫存成本最低成為庫存模式發生演變的推動力。
根據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的合作程度的高低,可以看出供應鏈庫存管理模式的演進,經歷從單純的交易處理到企業的協同計劃決策的過程,從而逐漸地轉移到整體的供應鏈庫存管理上來。整個供應鏈的庫存不再隸屬于供應鏈中的某一企業/核心企業,其管理控制權由供應鏈整體協同計劃決定。這種控制權的轉移表明供應鏈中庫存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從而保證供應鏈中各庫存主體從系統協作的思想出發,進而保證整體庫存的成本削減、風險的降低和供應鏈的穩定性。進一步對供應鏈庫存管理模式的比較分析將會更清楚地發掘供應鏈整體庫存的管理內涵以及更優的管理模式。
1.傳統庫存管理模式
管理實體:各節點企業。
主要思想:各節點企業獨立管理自有庫存,尋求降低自身的缺貨、需求不確定等風險的方法。
主要優點:降低缺貨、需求不確定性等風險以及對外部交易商的依賴。
主要缺點:庫存量過高,存在嚴重的Bullwhip效應,庫存管理各自為政。缺乏協調溝通。
適用范圍:傳統的庫存各自分離,協作信任程度較弱,對待風險態度較保守。
支持技術:MRP/MRPII、訂貨點技術方法、雙堆/多堆系統。
實施策略:確定獨立需求庫存,設置訂貨庫存策略,設定自有安全庫存量,按安全庫存量補充庫存。
2.JMI模式
管理實體:核心企業/聯合主體。
主要思想:各節點共同參與庫存計劃管理,共同制定統一的生產計劃與銷售計劃,并將計劃下達到各制造單元和銷售單元執行。
主要優點:共享庫存信息,加強相互間的信息交換與協調,改善供應鏈的運作效率、降低成本與風險,改善客戶服務水平。
主要缺點:建立和協調成本較高、企業合作聯盟的建立較困難,建立的協調中心運作困難,聯合庫存的管理需要高度的監督。
適用范圍:供應鏈節點企業有良好的溝通與信任基礎,有聯合庫存管理中心如大型分銷中心,良好的配送能力。
支持技術:企業內部大型ERP、SCM、CRM系統,基于Intranet/Extranet的網絡通信系統。
實施策略:建立供需協調機制,發揮制造與分銷兩種資源計劃的作用,建立快速響應系統,充分利用第三物流系統。
3.VMI模式
管理實體:供應商
主要思想:各節點企業共同幫助供應商制定庫存計劃,要求供應商來參與管理客戶的庫存,供應商擁有和管理庫存控制權,本質上是將多級供應鏈問題變為單級庫存管理問題。
主要優點: 降低庫存、減少成本,改善缺貨、提高服務水平,縮短提前期、提高庫存周轉率,提高需求預測的精確度,配送最佳化。
主要缺點: 缺乏系統集成、協作水平有限;對供應商依存度較高、要求高度信任;決策過程缺乏足夠的協商,加大了供應商的風險。
適用范圍: 下游企業沒有IT系統或基礎設施來有效管理他們的庫存;上游廠商實力雄厚、市場信息量大、有較高的直接存儲交貨水平。
支持技術:EDI/Internet、條碼技術、連續補貨系統、企業信息系統。
實施策略:建立供需協調機制,發揮制造與分銷兩種資源計劃的作用,建立快速響應系統,充分利用第三物流系統。
4.CPFR模式
管理實體:協同計劃協調工作組
主要思想:CPFR應用一系列的處理和技術模型,提供覆蓋整個供應鏈的合作過程,通過共同管理業務過程和共享信息來改善零售商和供應商的伙伴關系、提高預測的準確度,最終達到提高供應鏈效率、減少庫存和提高消費者滿意度的目標。
主要優點:實現企業之間的功能合作,顯著改善預測準確度,降低成本、庫存總量和現貨百分比,改善客戶服務,發掘商業機會,發揮出供應鏈的全部效率。
主要缺點:以客戶為中心的思
未能完全實現,CPFR始于需求預測,終于訂單產生,因此合作過程不是十分完善。 適用范圍:供應鏈企業都有良好的IT系統支持并且協作關系固定,對供應鏈中業務流程保持高度的一致,整個系統能夠快速響應客戶與預測客戶需求。
支持技術:企業間的交互系統如基于SCM/ERP/CRM集成的系統,高級計劃與協調系統、商業智能等技術。
實施策略:建立顧客情報系統,建立銷售網絡系統,建立合作框架協議,組織機構的變革。
供應鏈伙伴達成協議,創建共同業務計劃,創建銷售預測,辨識銷售預測的例外情況,例外情況的解決/合作,創建訂單預測,識別訂單預測的例外情況,例外項目的解決/合作,產生訂單。
三、供應鏈庫存管理運行機制與設計策略
1.為什么要引入供應鏈庫存管理機制?
科斯在其《企業的性質》中得出結論:當合作效果是相同的時候,采取交易成本較低的合約形式(被理解為制度安排)。因為合約就是人與人之間實現合作時就利益分配問題達成的協議,而制度安排是在多人、多次重復的情境中人的行為規范。以上幾種模式的共性表明,現代供應鏈庫存的管理強調各節點企業的長期合作,即需要一種明確的制度安排,而且這種長期契約方式有助于抑制締約后的機會主義行為。諾思曾經證明:當交易成本為正時,制度是重要的。由于制度安排決定了經濟效率,由于一種制度安排的效率可能不同于另一種,那么歷史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就要到制度變遷(指用一種制度安排去替代另一種制度安排)中去尋找原因。模式只是有效制度的一種表現形式,保證供應鏈資源的有效配置必須防止交易運營中的機會主義行為并進行有效的制度變遷。
供應鏈成員之間的合作過程應該從計劃工作開始,一直持續到生產出顧客滿意的產品,并送到顧客手中為止的整個過程。雖然JMI、VMI、CPFR也相應對供應鏈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進行了一定安排,但遠遠不夠。以上的比較分析表明,不同模式下的庫存管理主體各不相同,但并不能簡單認為誰擁有庫存控制權誰就在管理庫存。不可否認供應鏈中必須有實體對供應鏈庫存進行管理,然而整個供應鏈的良性運行涉及的不僅是單級庫存而是多級庫存,多級庫存的管理更需要整個供應鏈全部節點實體的通力協作。這必定要有一種看不見得手(即供應鏈庫存管理制度)在有效計劃協調著供應鏈庫存的復雜活動。正如市場無形地調節著廠商與消費者行為一樣,供應鏈中的這種微機制一旦確立,它將自動地調整供應鏈中的庫存。庫存管理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表明它正逐漸由人治過程向法治過程的過渡。基于市場競爭規則而出現的制度如保護產權、協調交易成本、經濟利益分配問題等正在現代供應鏈中得到應有的發揮,而現代庫存管理正需要這樣一種合理的制度。
尋求一種更合理的庫存機制,將是保持供應鏈的庫存運行的穩定性與健壯性的重要途徑。探求供應鏈制度的空間維度(即制度如何擴大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同樣也將對供應鏈庫存的管理有重要的影響,比如為了建立VMI,用戶必須考慮建立一個合適的外包戰略,因為VMI將庫存功能轉移到供應商那里,庫存外包通常取決于用戶自己與供應商的關系,甚至與供應商集合的關系。而各種關系的協調需要在供應鏈中建立一種有效的機制來激勵與約束供應鏈中主體的私人行為如機會主義行為。
2.供應鏈庫存管理機制是怎樣運行的?
作為供應鏈中庫存的真正管理者,供應鏈庫存管理機制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運作方式。供需雙方必須從合作的精神出發,建立供需雙方計劃協調管理的機制,明確各自的目標和責任,建立合作溝通的渠道,為供應鏈協同庫存管理提供有效的機制。現代供應鏈庫存運行機制如圖5所示,主要應該從以下三個層次著手:
建立供需計劃協調管理機制,包括:
1)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標,如用戶滿意度、利潤的共同增長和風險的減少等。
2)建立庫存優化的計劃協調控制方法,包括庫存如何在多個需求商之間的調節與分配,庫存的最大量和最低庫存水平、安全庫存的確定,需求的預測等等。
3)建立一種信息溝通的渠道或系統,以保證需求信息在供應鏈中的暢通和準確性。
4)建立利益的分配和激勵約束機制,要有效運行基于計劃協調機制的庫存管理,必須建立一套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對參與的各個企業進行有效激勵與約束。
5)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用以明確界定各節點企業的責任與風險。
建立供應鏈庫存運行機制,包括:
在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的訂立的合同規則、協作交易規則、庫存信息共享規則、處理訂單補貨規則以及應收應付的財務結算規則等與供應鏈中庫存物流運作相關的各種規則章程。
建立供應鏈庫存績效評價體系。
如通過財務指標、內部流程指標等來考核企業間的合作程度與經營狀況。
3.如何設計一個供應鏈庫存管理機制?
隨著供應鏈管理實踐的不斷深入,對供應鏈庫存成本的研究也逐步由簡單到復雜,由分散化供應鏈到集成化供應鏈,越來越重視供應鏈成員企業的協調合作,在分析技術上更多的是采用隨機多層庫存模型以更好的分析現實問題,如供應鏈協調機制、供應鏈信息共享等問題。不可能再通過某一供應鏈主體來解決所有節點企業的庫存問題,需要設計一個良好的供應鏈庫存機制。
而如何設計一個良好的多級庫存管理機制成為首要考慮的問題。通常我們認為供應鏈管理的目的是使整個供應鏈各個階段的庫存最小。現行的企業庫存管理模式是從單一企業內部的角度去考慮庫存問題,而不能使供應鏈整體達到最優,使用多級庫存優化與控制策略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多級庫存控制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非中心化(分布式)策略,另一種是中心化(集中式)策略。非中心化策略是各個庫存點獨立地采取自有庫存策略,這種策略在管理上比較簡單,但是并不能保證整體供應鏈的優化。中心化策略必須同時決定所有庫存點的控制參數,考慮了各個庫存點的相互關系,通過協調的辦法獲得庫存的優化。其優勢在于能夠對整個供應鏈系統的運行有一個較全面的掌握,能夠協調各節點企業的庫存活動。
對于多級庫存的優化控制,不同的控制策略可能在設計庫存管理機制時需采用不同的設計方案。但為了保證對供應鏈庫存資源的平衡控制,大致上設計一個良好的供應鏈庫存管理機制通常都需要涵蓋以下幾個主要步驟:
供應鏈伙伴達成合作框架協議,即結成戰略性供應鏈聯盟;
創建共同業務計劃和協調規則,如協同設計補貨的規則、合理的利益分配規則、違約相關的法律協議等;
供應鏈伙伴選擇合理的庫存優化控制策略方法和銷售預測及其例外情況處理方法;
供應伙伴建立共同的溝通交流的平臺,比如實現供應鏈支持系統的集成;
根據共同的合作協議和庫存策略,供應鏈節點企業分別制定各自的庫存策略與銷售策略;
建立良好的反饋與績效考核機制,用以保證供應鏈計劃協調機制的有效運行與靈活性。
結語:
供應鏈庫存計劃控制問題一直是供應鏈領域研究的重點,然而隨著供應鏈的日益復雜,不但供應鏈庫存管理模式發生著變遷,而且供應鏈庫存管理制度也不斷地發生著變遷,因此透過供應鏈庫存管理機制的變化來探求供應鏈中庫存管理之道,將會帶給我們更多新的啟示與應用。隨著供應鏈理論與應用的發展,將有更多的機制被創造出來并被證明為有效的,我國企業特別是從事OEM的中小企業將更需要這些制度來解決同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庫存配給問題。然而目前他們的供應鏈庫存管理現狀表明,即便是運用現代的這些庫存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現有的供應鏈庫存管理機制,他們仍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