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德國物流業發展情況
2008-3-29 11:2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物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動脈,其發展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本文介紹了德國物流業的概況及其賴以成功發展的條件,并對德國政府在促進物流業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進行了簡要分析,供國內有關部門參考。
一、德國物流業概況
德國位于歐盟的地理中心,是該地區最重要的貨物轉運地,其物流業僅居貿易和汽車制造業之后,是德國第三大產業和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2006年,德國物流業產值高達1700億歐元,占全德GDP總額的7.5%,比歐洲的主要競爭對手法國和英國高出50%以上,幾乎是意大利、西班牙、荷蘭三國的總和(1820億歐元)。Frauhofer研究所發布的“2006年歐洲物流百強”報告顯示,德國物流業產值約占西歐(歐盟原15個成員國及挪威、瑞士)7300億歐元物流業總產值的23%,在歐洲地區遙遙領先。近年來,德國物流業一直保持5%以上的增幅,高于其它經濟部門。業內人士預測,此強勁增勢在未來仍將繼續。
在德國物流業的產值中,運輸業務所占份額為44%,排在首位,此后依次是物流管理和控制業務(30%)、倉儲和貨物搬運業務(約26%)。其中,合同物流業務額450億歐元,占物流業產值的26.3%,且極具增長潛力。德國鐵路股份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合同物流業務尚有77%的潛力有待挖掘和利用。
德國的物流企業大而強。德國郵政集團(DPWN)是全球最大的物流服務供應商之一,旗下擁有DHL、德國郵政和郵政銀行三個知名品牌,從事與物流有關的快遞、郵政及金融服務。2006年,該集團營業額605億歐元,利潤38.7億歐元。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計雇用了52萬名員工,是全球員工人數最多的跨國企業之一;德國鐵路股份公司自兼并美國頂級物流運營商BAX之后,現已成為國際物流市場的佼佼者。2006年其營業額達到300.5億歐元,利潤16.8億歐元,員工人數22.9萬;其他如P&O跨歐公司、Hellmann和Fiege集團等,都是德國十分活躍的物流供應商,同時在歐洲范圍內名列前茅。
德國物流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均居世界領先地位。德國條形碼識別軟件系統在全球范圍內被廣為采用;德企業開發的EIR、AIM等物流信息系統極大地提高了物流環節的工作效率;德國的吊裝技術較為先進,整件吊裝能力達1250噸。
二、德國物流業成功發展的條件
德國物流業在歐洲乃至全球領先,得益于以下幾方面的優越條件:
(一)德國是世界經濟強國。其經濟實力僅居美國和日本之后,在全球列第三位。2006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2.3萬億歐元,遙遙領先于其他歐洲鄰國,占歐盟GDP的17%;每年流入德國的外國直接投資額在歐洲名列前茅;德國人口8200多萬,市場大、購買力強;高水平的教育和職業培訓可為經濟界培養充足、合格的技術勞動力;360多所高校(其中167所是應用技術大學)及眾多世界知名的研究機構構成高密度的知識網絡,具有雄厚的研發和創新實力;德國新注冊專利數量和質量均居世界前列。
(二)德國對外貿易發達。從2003年開始,德國一直保持世界出口冠軍的頭銜。2006年德國外貿出口額8960億歐元,增長14%,貿易順差再創歷史新高。如以對外貿易總額計,德國僅次于美國,全球排名第二。
(三)德國基礎設施完善。德國擁有全歐最密集的運輸網絡,公路和鐵路密度均為歐洲平均水平的兩倍。德國各大城市都建有物流園,平均規模約140萬平方米,將陸運(鐵路、公路)和水運(內河航運)兩大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德國地理位置優越。德國位于歐盟地理中心,隨著2004年歐盟開始的大規模東擴,德國的地理中心地位得到加強,特別是今年初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入盟后,歐盟的地理中心東移115公里至法蘭克福以東42公里處的Merrholz村。目前,歐盟約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德國周邊500公里范圍之內。
(五)歐盟東擴帶來新的商機。2004年歐盟首次東擴時,安永事務所發布的年度“歐洲吸引力”報告稱,德國因靠近用戶和供應商而成為歐盟最受歡迎的物流中心,2006年的年度報告再度證實了上述結論。歐盟東擴為德國外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增長點。據統計,2006年德國對波蘭的出口增幅高達29%。
(六)德國物流業技術勞動力競爭力強。目前,德國共有6萬家物流企業,從業人數達250萬,占全德就業人口的8%。據預測,與物流有關的就業崗位在未來將繼續增加,物流業是仍在創造新就業機會的行業。此外,相當比例的技術勞動力接受過高等教育,95%的工人具備基本的外語技能,對于從事國際業務的物流業而言是其最大的競爭優勢。但是,該行業的勞動力成本并未相應提高。如將生產力因素考慮進去,物流業大部分業務部門的勞動力單位成本與歐盟25國平均水平接近,甚至低于歐洲最大的兩個競爭對手法國和英國的水平。
三、德國政府在促進物流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德國采取政府監督控制、企業自主經營的市場運作模式對物流業進行管理,政府在促進物流業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掌握和推廣最先進的理論與技術。德國對物流理論和技術的研究及應用十分重視,政府對科研機構給予資助,推動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來促進科研成果的應用,使該行業獲得全球競爭優勢;為適應物流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德國政府針對基礎設施及裝備制定基礎性和通用性標準,針對安全和環境制定強制性標準,支持行業協會對各種物流作業和服務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并制定物流用語標準、物流從業人員資格標準等,保證物流活動的順利進行;德國政府還采取多種措施推動物流教育的發展。
(二)履行物流業規劃、建設和協調職能。政府對物流業發展做出全面規劃,根據發展需要建設公路、鐵路和港口等基礎設施,協調各種運輸方式形成綜合網絡。同時,對物流業發展提出具體實施原則,并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對物流業進行監控、協調和管理,促進其健康發展。
(三)對物流業進行戰略性投資。德國政府提出了“遠距離運輸以鐵路和水路為主,中間的銜接與集散以公路為主”的運輸戰略,并通過對物流園區進行大規模的戰略性投資加以實施。目前,投入使用的物流園區20多個,2010年將增加到30至40個。實踐證明,物流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不僅促進了物流業的發展,還帶動了所在城市的經濟發展,增加了當地的就業和政府稅收,促使城市貨運更為有序,緩解了城市道路交通,大幅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和空氣污染等。此外,德國政府還不斷對通信、信息等技術領域增加投資,并通過建造新的貨物轉運站和新型物流中心,進一步提高物流效率、加快物流進程。
(四)推動環境保護工作。針對物流業的特點,德國政府在考慮行業發展需求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關注物流業對環境的影響,認為保護環境與促進物流發展并不矛盾。政府通過督導物流企業改革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和管理等物流環節以及其他系統性的工作,努力降低環境污染、減少資源消耗,從而實現綠色物流的目標。
此外,德國物流協會作為全德最大的物流專業協會,也積極協助政府進行物流規劃、政策制定和協調管理。其職能還包括對物流企業人員進行培訓、開展物流研究、指導行業發展、舉辦研討會宣傳推廣新項目、編輯出版雜志、為會員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組織會員評比活動等。目前,該協會通過不斷擴大規模、形成更為密集的網絡,為促進德國物流業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