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2008-3-4 1: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我們不應忽視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問題,同時,我們更不能漠視“數字差距”的蔓延,因為“數字差距”在我國已經成為“工農差距、城鄉差距和腦體差距”之后的又一個新的差距,并且“數字差距”在過去的三大差距影響下,表現得更為明顯,“三農”遠離互聯網,成為一個基本現實,這種狀況嚴重的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從我國城鄉的“數字差距” 比較來看,我國農村地區完全成為了“數字邊緣化”地區。在中國網絡的普及和應用的增長主要發生在城市,網絡用戶中農林牧副漁水利業生產人員僅占用戶總數的0.76%,只有0.3%的用戶是農民,城市普及率為農村普及率的740倍。這也反映了城鄉居民獲得信息公共服務機會的嚴重不平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信業得到了迅猛發展。1979~2002年郵電業務量年增長率為25.3%,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長率(9.4%)和第三產業增長率(8.0%)。截至2003年底,我國電信用戶總數達到5.32億,已成為世界電信用戶第一大國。電話普及率達到42部/百人,提前兩年完成“十五”計劃電話普及率目標(全國電話普及率超過40%)。我國的電話普及率相當于世界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其中城市電話普及率已經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與此不相稱的是,我們離“十五”計劃的農村通信普遍服務目標(95%以上行政村通電話)還有很大差距。截至2003年底,通話行政村比例為89.2%,全國未通上電話的行政村比例為10.8%,估計全國近70萬個行政村中還有7.48萬個行政村沒有通上電話。除了城鄉電信發展中存在的差距,在農村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其中東部地區未通電話的比例只有1.03%,中部地區為7.44%,而西部地區則高達25.31%。 這些農村地區是我國通信普遍服務的“空白地帶”,而且越是經濟落后的地方,通信普遍服務也越滯后。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的地區沒有規范的就業服務機構,外出農民與勞動力市場之間缺乏橋梁和紐帶,對企業用工信息不能及時知曉,多數是靠親戚朋友幫忙介紹聯系打工單位,部分農民甚至盲目進城找工作。據貴州省的調查,半數以上的農民因缺乏非農技能而對其外出務工有較大影響,在問及外出務工面臨的最大困難時,有52.10%的農民選擇“缺少非農職業技能”,18.49%的人選擇“缺少信息,不好找就業出路”。當農民工通過努力,找到工作,自然是希望能獲得應得的報酬,但從調查結果來看,有47.06%的人擔心拿不到工資。問及農民對與其勞動權益十分密切的《勞動法》的了解程度時,只有2.52%的人表示“非常了解”,有58.82%的人只是“知道一些”,還有38.66%的農民根本不知道。
為此,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關注城鄉的“數字差距”,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跨越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實現城鄉共同發展。我們建議應當從如下六個方面著手開展工作:
第一,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農村“數字差距”問題,把傳統的扶貧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信息扶貧”上來。只有解決信息傳播與知識普及,才能從根本上幫助農民走上致富之路,才能使農村向城市文明逐步過渡。聯合國糧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為,信息革命完全忽略了近10億農村人口。信息和通訊技術的出現,恰恰擴大了他們與能夠獲得這些技術的其他人之間的差距。將城市社區與農村社區、男人與女人以及成功的農民與其不太成功的鄰居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時,農村數字差距十分明顯。鑒于大多數饑餓者生活在農村地區,而農業又是農村地區的主要活動,在信息革命中不讓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部門落伍至關重要。所有農業活動,無論規模大小,都需要各種技能和知識。農民為了使其產出多樣化、采用新的耕作制度以及在國家和全球市場上競爭,所承受的壓力增加。農村服務供應者為了支持農民,也需要及時獲得相關信息。信息和通訊能給所有這些領域帶來利益。
第二,推廣已有的成功經驗。比如貴州省農經網的做法,充分利用現有的氣象設備,構建農村綜合經濟信息網絡。同時,進行進一步加強網絡建設,擴大和完善天地一體化的通信網絡,充分利用地形和技術,把固定、移動、衛星通信網有機結合起來,使電信網對廣大農村地區實現全覆蓋。按照信息產業部的規劃,我國將繼續推進農村通信發展,在“十一五”期間實現“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目標。
第三,參照國際經驗,建立全國通信普遍服務基金。建議以運營商電信收入的一定比例進行征收,作為通信普遍服務基金。按照公共預算制度,作為非稅收收入納入中央預算管理,“專款專用”,經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授權批準使用。
第四,采取不同方法,徹底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不僅依靠新媒體
——網絡媒體,而且借助傳統媒體,包括報紙、刊物、廣播與電視,利用現有的通信手段,構建城鄉一體化的信息傳播體系。應當考慮在貧困地區,通過免除農民有線電視月租費,來提高電視的傳播能力。
第五,大力宣傳典型事例,提高農民利用信息致富的能力,培育農民的信息搜集、過濾、加工、利用能力。利用現有的中小學教學設備,建立遠程培訓中心,對某些有一定文化基礎、有一定經營能力的農戶進行重點培訓,幫助他們借助信息網絡,開拓眼界,尋求新的商機。
第六,建立健全農村信息化相關制度,使其運作能夠規范化,保證其連續性。應當倡導“領導掛帥、責任到人、長期考核、制度保障”。因為農村信息化在我國是一項相對長期的工作,其成效也是潛在和深遠的,所以,構建一套長效機制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