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突圍:關鍵是思路和方向對頭
2008-4-10 14:5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差距,同時意味著潛力,指明著前進的方向。
通過深入采訪衡水市的干部群眾,記者有這么一種感覺:衡水擺脫落后的日子,已經為期不遠了。衡水人深刻認識到了一個道理:思想觀念落后,經濟必然落后。通過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想發展、議發展、謀發展的氛圍在衡水越來越濃。
有人以為,衡水首要的問題是如何“快”起來。作為欠發達地區,當前又面對資金、項目用地等瓶頸制約,衡水要加快發展,就要“有水快流”,不管資源消耗多高,污染排放多大,什么掙錢就發展什么。
有人以為,工業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鑒于衡水工業化水平低,必須一門心思抓工業。只有工業實力增強了,才能帶動農業、第三產業實現大的發展。
還有人以為,雖然衡水建市晚、城市建設欠賬多,但在目前財力不足的情況下,不能只為了城市“漂亮”而花大錢搞城市建設,還是應該過“緊日子”……
這些觀點乍一聽不無道理,但都沒有真正用科學發展觀來觀照衡水,找準問題和癥結,其發展思路和方向自然有失偏頗。省委書記張云川曾精辟地指出,經濟發展,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比賽,關鍵是思路和方向要對頭!
作為欠發達地區,衡水面臨著“補課”與“趕超”的雙重壓力,既耽擱不起、蹉跎不得,又經不起折騰、交不起“學費”。因此,實現自身發展的突圍,必須有科學的路徑作保障。一言以蔽之,探尋符合衡水實際的又好又快發展新路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只有不斷解放思想,突破既有認識,切實擯棄那些不合時宜的經驗主義、慣性思維,才能煥發出發展的活力,增強實力,提高競爭力;只有把加快發展的激情和科學發展的理性有機統一起來,才能確保少犯或不犯錯誤,少走或不走彎路。
采訪中,記者深切地感受到,衡水的確存在著發展不夠“快”的問題,也同樣存在著發展不夠“好”的問題。衡水市沒有煤炭、石油等資源,水資源缺乏,但工業結構偏重,機械加工制造、化工等支柱產業,絲網、汽車零部件、采暖鑄造等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產業鏈不夠長,中游產品居多,節能減排的任務艱巨。同時,還應看到,衡水市不少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科技含量低,一些企業的產品盡管占據了全國同行業很大份額,但因缺乏高端產品且市場狹窄,發展空間受到影響。
顯然,如果繼續一味追求增長速度,靠拼投入、拼資源、拼環境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不符合科學發展觀。如果不注意“好”,“快”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衡水市要實現以“好”為前提的跨越式發展,既要“以快補晚”,又要“以調促強”———
積極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轉求優”———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
思路決定出路。這兩年,衡水市以化工、化肥、造紙、電力等高消耗行業為重點,大力實施“三定一改”(定能耗限額、用水定額、污染物排放指標,開展綜合節能節水、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改造),加快推進“四節一利用”(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廢棄物循環利用);在啟動區域限批預警機制的基礎上,又針對占全市排污總量85%的46家重點企業,推出了加強監管的8項措施;與此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陸續建成各級各類生產力促進中心10家,先后與15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的技術協作關系,引進技術人才860多人次,引進科技成果530多項,著力構筑區域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應該說,衡水人的決心不可謂不堅定,措施也不乏針對性。然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記者在同干部群眾座談時,許多人多次談到,要實現科學發展,在衡水人面前,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工業化水平低,是衡水市不爭的事實。但在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和發展制造業的過程中,如果不能處理好制造業與服務業協調發展的關系,不僅會影響制造業的持續有效發展,還會影響到工業市場銷售和價值實現。
有資料顯示,在我國許多城市中,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已經與第二產業大致持平。在經濟發達地區,第三產業的比重甚至已經超過了第二產業。
而衡水呢?2005年,衡水市工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就已達到70.6%,而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為23.7%;二、三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9.95和3.34個百分點,相差近三倍。2006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30.1%,低于全國39.5%、全省33.8%的平均水平。這就造成了一個尷尬的局面:衡水的消費需求雖然旺盛,但在工業產品結構以上游化為主的情況下,消費服務業轉化的貢獻率只能是間接地為其它地區服務。
所以,愈是落后的地區愈要走科學發展之路。衡水經濟的最大問題,不僅僅是工業化水平低,而且是經濟結構不合理:一產比重偏高,二產水平低,三產不發達。與其工業“單騎突進”,不如一、二、三產業“并駕齊驅”。
而衡水恰恰有這樣的條件:這里是華北平原的“棉庫”、“糧倉”,人均糧棉油占有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地處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所稱的經濟發展“黃金十字交叉”點,公路密度居全省第二位,已成為河北省第二大交通、通訊樞紐,具有發展商貿物流業的天然優勢。
如何把工業發展的“獨奏”變成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交響樂”?衡水市在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力爭實現做大做強工業經濟新突破的同時,大力實施農業強市、商貿興市戰略。
繼旨在實現皮棉大幅加工增值的中棉脫酚棉籽蛋白項目2007年落戶開發區之后,今年3月6日,我省最大的食用油加工項目———山東魯花集團投資5億元的年產10萬噸濃香花生油項目又在“河北花生之鄉”深州市正式開工。這意味著,衡水正在努力通過調整結構、延伸產業鏈條,推進農副產品加工增值,向著在農業上"長出一個工業來"的目標邁進。
而就在兩個月前,被列入我省"十大現代物流示范項目"的衡水祥運工貿物流基地正式投入運營。這是衡水市立足"發展大商貿、參與大流通、建立大市場",向建設冀東南商貿中心城市邁出的重要一步。目前,衡水市正在制定有關發展規劃,完善物流信息基礎平臺,依托特色產業基礎,規劃建設鋼鐵、綠色農業、皮毛皮革、橡膠等八大物流中心,全力打造"立足冀東南、連接京津冀、面向全國"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商品集散中心。
城市并不僅僅是建筑物的堆積和人口的聚集,還是產業、資本聚集和成長的重要載體。城市建設的意義,絕不僅僅限于"扮靚",還在于"筑巢引鳳"。如果按部就班,等待"水到渠成",往往喪失發展機遇。只有"反彈琵琶",超前謀劃,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
況且,衡水不能再等待下去了。下轄8縣2市1區、總人口420萬的衡水市,中心城市人口僅35萬人左右,是全省11個設區市中最少的,產業集聚對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的拉動作用明顯偏低。中心城市對城市化水平的貢獻率,也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顯然,只有不斷強化其"龍頭"地位,盡快改變"小馬拉大車"的局面,才能為城市反哺農村、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正是因此,目前,衡水市正在進行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意圖"拉大框架、完善功能、塑造特色、提升品位",努力構建功能完備、分區明確、集湖河城于一體的濱湖宜居城市。
這次修編,衡水市特意請來兩院院士吳良鏞作顧問,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專家參與。其意不言自明:以開放的思維、開闊的視野、先進的理念,真正描畫好這座城市的絢麗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