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岸:為物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2008-8-6 14:1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陳夏 林遠鳳 實習記者 黃雪儀 何錦明
編者按: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 “MadeinChina”的商品遍布全球。制造業在珠三角地區生根發芽,由此形成 “黃金產業鏈”,也催生了物流行業。
深圳作為國內首個物流基地,物流市場化程度最高,被定位為支柱產業;而香港以其發達的物流業和先進的管理、服務水平成為物流業的 “國際大家”。30年口岸史、30年物流史,都成為窺見改革開放30年成就的重要窗口。
哈佛大學教授安瑟尼·G·歐廷格說: “沒有物質,就什么也不存在;沒有能量,就什么也不會發生;沒有信息,任何東西也沒有意義。”深圳由改革開放前的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口岸作出了突出貢獻,間接促成了物流業的發展。
建立經濟特區前,深圳只有羅湖和文錦渡兩個陸路口岸。當時從羅湖口岸出入境的主要是深港兩地邊民,以客運為主。文錦渡口岸通過一座簡易的木橋與香港相連,作為運輸牲畜的通道。
建立經濟特區后,深圳成為中國改革的前沿和對外開放的窗口,加強了與世界各國和地區進行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口岸順勢得到高速發展。在260公里的海岸線和與香港相連的27.5公里的陸地上,深圳改擴建了原有的兩個小口岸,興建了一批新口岸,形成了海、陸、空口岸俱全,一、二線并舉的開放格局。
回憶起深圳的建設,文錦渡的一位老居民深有感觸。早在深圳建市前,文錦渡只是供港鮮活商品的貿易口岸。自建國至20世紀70年代,只有一座小木橋連接深港兩地,出口鮮活商品依靠農用手扶拖拉機或人力運輸出入境。成立特區后,很多運載物資的車輛出入文錦渡口岸,泥頭車、貨柜車隨處可見,主要是城市建設的物資運送。1976年5月25日,該口岸第一座公路橋落成并投入使用,出口的鮮活商品開始改由汽車接泊——貨物由內地汽車運過邊境后,再由香港汽車運走。1978年10月,文錦渡口岸正式對外開放,并于1979年1月12日與香港正式直通貨運汽車,實現了質的飛躍。
口岸在發展過程中曾面臨種種難題。李先生1982年在口岸動植物檢驗單位工作,談起當時的狀況仍然記憶猶新。由于口岸通關設備簡陋、貨車流量大、通關程序較為復雜,當時大部分的檢查工作都需要靠人工操作,檢查人員工作量大,車輛達不到100%質檢。加上檢查人員數量有限,車輛擁擠的情況較為嚴重。
“這些在過去經常困擾檢查人員的問題,現在都已經解決了。”李先生感慨道。1989年開始便居住在口岸附近的魏女士回憶,口岸建設前片區附近是雜草荒灘,農田較多,道路難行,交通堵塞狀況比較嚴重。后來政府開始建設口岸基礎設施,并對片區環境進行了整治。如今,文錦渡口岸片區的環境已得到很大改善,極大地促進了口岸的發展。
隨著中國進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經文錦渡口岸進出境的車輛、貨物大幅增加,僅憑一座公路橋已經不能滿足貨車運輸的需要。1985年2月10日,第二座公路橋建成并投入使用,擴大驗放地3萬多平方米,實行出入境車輛分橋行駛。2000年,文錦渡口岸通關時間延長了5個半小時,運力也得到了提升。資料顯示,2000年經文錦渡口岸出入境車輛268.4萬輛次,比1979年的9萬輛次增長了28.8倍。
1985年5月始建的皇崗口岸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客貨綜合性公路口岸,也是我國惟一一個全天候通關的口岸。1989年12月29日,皇崗口岸貨運部分啟用通車。
口岸辦秘書處副處長龐建虎把20世紀80年代對貨車的檢查比喻為 “八國聯軍”,包括海關、邊防、動植物檢驗檢疫、商品檢驗、衛生檢驗、港務監督、船舶檢驗和簽證管理等八個檢查部門。檢查手續繁瑣,技術設備落后,通關效率低。另外,由于貨車尾氣對檢查人員的身體造成損害、培訓期限有限制等因素影響,很多檢查人員都提出辭職,間接影響著口岸發展。1993年,國家把深圳作為通關模式改革試點,對查驗手續和技術觀念進行改革,把邊檢、商檢和動植檢統一為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局,并且實行邊檢人員職業化,大大提高了通關效率。
1994年11月3日起,皇崗口岸在深圳率先開辟兩條貨檢通道試行24小時通關,并設置了空車驗放專用通道。1999年10月,口岸實行車輛自然分流通關,除部分貨物、車輛按照有關規定維持現行做法從指定口岸進出境外,其他行走文錦渡、沙頭角口岸的貨車在原行走口岸關閘以后,可行走皇崗口岸24小時通關的貨車通道,大大方便了貨物的運輸,口岸運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皇崗口岸逐漸發展成為深圳貨運公司的首選口岸。1991年,出入口岸的車輛151萬輛次,日均4136輛次。2004年,出入口岸車輛達到1075萬輛次,日均2.94萬輛次,比1991年增長7.1倍,年均增長率達18%。
回顧歷史,龐副處長提到口岸在發展初期帶有一定的盲目性。20世紀80年代初建立的西涌口岸和梅沙口岸,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得到太大的發展。另一方面,他認為當時口岸工作人員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意識不夠完善,而現在得到了加強,越來越突出人性化的服務。
目前,口岸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第一,運輸方式齊全,涵蓋了海、陸、空三種運輸方式,主要以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為主,在運輸方式上直接區別于其他地區的口岸;第二,口岸查驗人員眾多,人流量和貨流量大,帶動了周邊地區經濟和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第三,運營科技含量較高,目前口岸日通關量占全國75%以上,并擁有全自動的電腦識別系統等較為完善的通關設備。
1989年5月動工興建的機場一期工程是我國第一家以地方投資為主興建的機場。1991年10月,機場建成一條國際標準跑道,一座建筑面積為4萬平方米的候機大樓,36個停機位和24萬平方米的貨運停機坪。一期工程還同時建成1座客貨碼頭和油料專用碼頭以及其他配套輔助設施。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機場口岸及附屬的福永碼頭正式對外開放,機場口岸成為集空港、海港為一體的開放口岸。1995年5月,先后開通了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韓國等客貨航線。1996年4月,二期新航站樓擴建工程正式動工,投資額12.5億元,原計劃3年的工期提前于1998年12月落成。1999年開通馬來西亞、漢城、菲律賓至深圳貨運包機。2000年,貨郵運吞吐量20萬噸,已發展成國內第四大繁忙機場。
從立項到建成再到投入使用,附近居民洪先生對機場一直以來的變化非常熟悉。在他的印象里,機場1989年以前是一片田地和魚塘,當地居民以農耕為主。機場由建設到正式落實使用,只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現在已經成為擁有一流的設備與技術的國際化機場。
目前,機場擁有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航空貨站和24萬平方米貨運機坪,建有現代化的立體散貨及集裝貨處理系統,啟用了貨物存放、存取機械化自動系統,并配備了電腦自動化語音查詢系統,方便了貨運代理公司處理貨物,為貨主提供了規范、流暢、便捷的服務。
作為全國四大航空港之一,深圳機場是中國境內惟一實現海、陸、空聯運的現代化機場,帶動了片區附近物流行業的發展。中國加入WTO的大背景,給中國物流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機場口岸的不斷發展拓展了機場片區物流業發展空間,片區內的物流公司也從幾年前的寥寥數家發展成為一個物流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