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堅持,侯馬市的物流產業終成大氣,吸引了一批批投資的目光,也建成了一個個的物流基地,寶物方略等數個省內知名物流企業,先后看中侯馬,落戶于此。
先于全省發展20年,侯馬的物流業在山西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服務業占到國民經濟總量43%,處于全省領先水平。
在工業化中后期,全國轉產的形勢下,這樣的優勢令侯馬有著優越的感覺。
在侯馬的規劃中,目前,他們再次先于全省一步,利用北方輕工城的積聚優勢,帶動小加工業的發展,把三產再次深化。
縱觀侯馬物流的興盛之路,區位優勢固然明顯,但歷年領導對此優勢的維護開發,更加重要。一個人盡皆知的事例,可見侯馬發展物流的態度之堅,當年翼鋼欲落戶侯馬,遭到時任市長趙建民的拒絕,理由正是與城市準備不符。
三個億的財政收入面前,毫不動心,20年來,侯馬對發展物流的態度之堅之強,不成功都已很難。
內陸“旱碼頭”的20年蛻變
“在全省物流交流會上,侯馬是唯一一家被指定發言的地方。”說起侯馬的物流,侯馬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周曉林有些自豪。
這樣的自豪,來自于侯馬物流20年來的成就。
被譽為內陸“旱碼頭”,侯馬有著天生的地理優勢,在地理上位于兩個“三角”的中心。處于臨汾、運城、晉城,這個“小三角”中心,侯馬同時處于太原、西安、鄭州“大三角”經濟區中心。
位于如此重要的節點,侯馬的交通天生受到重視。
侯馬還是國家重點建設的“五縱七橫”國道干線交通樞紐,山西三大交通樞紐之一,“新歐亞大陸橋”華北物流大通道的重要節點。在侯馬的境內,南同蒲、侯西、侯月鐵路,大運、晉韓高速公路,晉韓公路、108國道等交通線,在侯馬市區呈三個“十”字交匯。
這樣的優勢條件,被侯馬在第一時間抓住。
改革開放初期,侯馬市委、市政府發揮區位和交通優勢,搶抓機遇,在1984年,即建成全省首家綜合批發市場———新田市場。經營幾十個門類、上萬種商品的新田市場,在商品匱乏的年代,迅速吸引全國十多個省市、上千家個體經營戶入駐,在全省率先打開商貿市場大門。
到1990年,侯馬的市場經濟已經初具規模,成為影響較大的商品集中地。全市已形成多門類、專業化市場格局,各類商貿市場發展到17個,年經營額1億多元。
“當時最大的鋼材基地就在侯馬。”講起這段歷史,新聞辦主任劉士斌頗為自豪。“侯馬在當時的市場經濟,令全省上下眼熱心跳,1991年、1992年連續兩年,山西省在侯馬召開了全省市場建設經驗交流會,省政府發出通知,號召全省學習侯馬市場的經驗和做法。”
兩年交流會后,全省各地掀起了學侯馬、建功立業市場的熱潮。
2008年,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侯馬已成為晉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市有各類市場41個,其中大型專業市場32個。商品輻射全國20多個省、百余個縣區,市場從業者6萬余人,經營品種3萬多種。2007年,市場成交額70多億元,稅收3000多萬元。由此延伸的服務業占到國民經濟總量43%,分別比臨汾、全省、全國高13.5、8.1、3.9個百分點。
全民皆商,侯馬人的錢包自然要比周邊縣市要鼓。2007年,侯馬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0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6.2億余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09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05元,各項人均經濟綜合指標位居山西前列。
“旱碼頭”向現代物流中心的邁進
20年的優勢集聚,侯馬形成了名副其實的物流航母。
200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侯馬貨運、倉儲、托運、物流信息咨詢等企業近200家。這些物流企業,先后與北京、廣州等20多個城市開通了汽車零擔貨運;鐵路部門與中鐵集裝箱集團公司、中海集裝箱集團公司及天津、青島等港口合作,保證了貨運快捷暢通。每天約有100多對火車、1萬多輛汽車進出這座“旱碼頭”。
2008年8月18日18時,借著“要發要發”的諧音,全省唯一的海鐵聯運陸港口岸寶特國際物流中心,在侯馬正式營運。其600萬噸的貨物吞吐量目前處于全省第一,“在全國也是很少見的。”駐寶特物流中心的口岸辦主任鮑新生說。
在此之前,100多對火車、1萬多輛汽車的物流,已由侯馬數個物流“第一”組成。
這個集海關在內的物流中心,填補了全省空白,經理介紹,從這里出品,進口的貨物,可以采用境內關外的運作模式,為各類進出口企業提供保稅倉儲、口岸、出口退稅、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等服務。
已經開始招商的北方輕工城,更是華北最大的商貿物流航母。北方輕工城,還承載著侯馬的另一個夢想,2008年,侯馬憑借輕工城的聚集效應,趁省政府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的扶持,實現由“旱碼頭”向現代物流中心的邁進。
政策助力,侯馬如虎添翼
借政策之力,侯馬并不陌生。24年來,侯馬在物流業取得的成績,亦被省政府分外看重,支持力度歷年加大。
1990、1991兩年將侯馬當作市場經濟的先鋒,是山西省政府首次對侯馬的肯定與支持。其后,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再未曾間斷。
在“九五”期間,《山西省2010年區域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侯馬為全省六大經濟區之一。“十五”期間,侯馬被省政府確定為晉南城市經濟區三大龍頭,把侯馬規劃為僅次于太原的三大物流分中心及技術先進信息港。
這些政策支持,令侯馬屢獲發展先機。海關、商檢、口岸、保稅物流中心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機構設置,每次侯馬均有份額。
“十一五”期間,侯馬20年所取得成就,更令省政府看重。省委、省政府侯馬的身份被疊加,在《山西省“十一五”現代物流規劃》中,侯馬被確定為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和“以太原為中心,以大同和侯馬為兩翼”的陸港口岸主樞紐之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省長孟學農談到山西經濟發展思路時,分外重視侯馬,“要抓住機遇,發揮區位優勢,依托能源原材料,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形成大市場、大流通的物流格局。依托交通干線和網絡,建立以太原為中心,以大同和侯馬為主要節點的物流格局。”
這種支持,正是侯馬除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外,發展物流產業的另一優勢。
投資環境,24年堅持維護
24年來的地位確定,侯馬市歷屆政府,維護投資環境的決心,始終放在第一位。
十五初期,一個巨大的機遇擺在侯馬面前,甘肅酒鋼欲落戶侯馬,這個投資數十億的項目,一年的財政收入可達3個億。
然而,令甘肅投資方意外的是,當時的市長趙建民一口否決,侯馬發展物流與輕工的決心,由此可見。24年來,歷屆政府領導對侯馬投資環境的維護,均放在第一位。
侯馬物流項目的建設快馬加鞭,政務環境日臻優化,重商、親商、經商、富商的社會氛圍良好。市委、市政府制定四大班子領導包跑項目責任制,建立政府決策公示制、預告制和通報制,實行辦事內容、程序、權限、時限、結果及收費標準“六公開”。
侯馬的一系列的努力,在2007年獲得回報。這是侯馬收獲的一年,也是侯馬被肯定的一年。2007年9月,中國物流行業發展年會組委會授予侯馬市“中國物流重鎮”稱號。不久,被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委員會評為“全國最具投資潛力的中小城市百強”,最后還被全國政務公開領導小組評為“全國政務公開示范點”。
2008年,隨著北方輕工城的建設初步完成,侯馬市又要開始新的努力,依托北方輕工城的商品集聚優勢,帶動周邊發展小加工企業。對這個項目的前景,劉士斌只介紹了一句話,“向溫州小五金的加工模式靠近。”
24年來的商品集聚優勢,令侯馬深知其中利益,隨著小加工業的扶持與興起,侯馬的經濟必然會跨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