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供應鏈軟件破解糧食流通短路困局
2009-7-13 17:3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摘要:糧食流通是全產業鏈運作模式的中樞,糧食安全影響國計民生,近期外資大肆圈地,拯救中國糧食危機刻不容緩,物流供應鏈系統如何助以中糧為代表的糧食流通業掀起先一輪征程。
流通,糧食的神經
“在糧食領域控制了流通和加工,就控制了生產。”中國物流供應鏈軟件領導廠商博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沈國康如此認為,“虎視眈眈的外資憑借對下游環節的控制進而用租賃的方式,有能力達到控制上游種植的目的。”
2009年中糧集團開始加快進入糧食加工、流通領域的步伐,在2008年稻谷加工量已達60萬噸的基礎上,今年將把產能提升至90萬噸;在終端銷售網絡上,中糧更是顯露雄心,將經銷商隊伍從目前的300人迅速擴大到2000人。
這一系列大動作的背后,有一根主線貫穿其中:糧食全產業鏈運作模式。在糧食供應源頭一邊,中糧正在不斷擴大與農戶合同種植面積,新建和擴建糧食加工廠,保證原糧的收購和糧食加工;在另一邊,中糧在物流環節進行全國的布局,通過與國內關鍵節點港口的合作,中糧正在打通一條從東三省到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的糧食物流鏈條。
“但,其中,也少不了IT系統的支撐,博科物流供應鏈管理軟件mySCM已經在默默支撐著業務系統的運營,以其專業、完善和高效的顯著優勢配合中糧物流運轉。”,博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武興兵透露。
糧食安全,內憂
“實際上糧食流通的問題早在去年年初雨雪冰凍災害時就已經顯現。”一位業內專家透露,由于冰災造成鐵路、公路運輸受阻,廣東、湖南等省份的糧食調配捉襟見肘,國家不得不大費周折從遙遠的東北急調糧食來平抑南方幾省的糧價,所以說,本次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的現象,有80%的因素為糧食物流節點脫節所致。
“目前中國的十三個糧食主產省(區)庫存占全國總庫存量的70%,而北京、天津、上海等糧食主銷區的庫存量占全國總量不到10%。”該專家分析,目前國內糧食產區和銷售區域并不完全對稱,東部很多糧食消費量極大的省市庫容偏小,加上流通效率不高,一旦因為運輸等方面問題造成糧食流通不暢,很容易引起糧價波動。
近日,在意大利召開的G8峰會傳來的消息稱,這一發達國家組織計劃未來三年向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項目投資150億美元,以減少全球饑餓,平抑食品價格波動。
為了確保糧食安全,2007年8月國家發布了《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隨后在2008年中央1號文件中再次提出“加強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要求,緊接著2月份中央投資補助糧食物流項目管理辦法發布實施,而,近期,一份來自國家發改委經貿司的《關于做好2010年流通領域中央投資項目儲備工作的通知》以“特急”的形式日前下發各地,而本次申報投資項目主要是糧食物流項目。
截至2008年中旬,國家在兩年內共安排中央補助投資3億元支持6條糧食物流通道的60個重點項目。
據了解,6條糧食物流通道包括:3個流出通道,即東北地區糧食流出通道(玉米、稻谷和大豆)、黃淮海地區小麥流出通道、長江中下游稻谷流出通道;3個流入通道,即華東沿海地區糧食流入通道、華南沿海地區糧食流入通道、京津地區糧食流入通道。
“國家這是在補缺,在彌補糧食物流的短板,在打通通路,但,投資更要重視工程中IT規劃,不能做亡羊補牢之事,否則后患無窮,有了路,但,沒有IT做樞紐工程,等于盲道;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吃過太多的虧,這次,務必要借物流振興規劃的東風,全力落實。”博科資訊沈國康認為。
外資搶灘,外患
自2008年以來,根據WTO相關條款,外資進入中國糧食加工流通領域的設限消除,跨國糧商開始大舉進軍中國,其速度之快超乎想象。
“外資在暗處,中糧在明處。”出身于糧食領域,現任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分析師的馬文峰認為,在糧食領域,從大豆種植到食用油終端市場的整個鏈條遭遇外資的殲滅戰后,戰火燒到米、面、肉等日常消費食品領域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由于糧食流通領域的特殊性,國家需要對此提高警惕。”商務部國際貿易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說。
外資在糧食供應鏈下游,尤其是流通領域環節自有道理,目前看來完全是利益驅動,據長期致力于糧食行業物流供應鏈研究的專家王頤中透露,大米、面粉行業的利潤幾乎全部在物流和銷售環節,加工廠經常處于微利或者虧損的邊緣。以大米為例,物流環節的利潤能夠達到整個米價的10%,而批發銷售環節的利潤至少是加工的3倍。
全球大宗農作物的定價者、簡稱“ABCD”的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已經在國內糧食流通領域廣泛布局,除了投資農業產品外,他們廣泛投資控股和參股鐵路物流、收儲基地、船務等輔助公司,并通過并購、聯合等方式,對國內農產品流通領域的企業進行整合。
糧食物流,刻不容緩
欣欣向榮數據的背后無法掩蓋中國糧食物流水平低下、糧食物流資源利用率較低的現實,難以實現物暢其流的現狀。
博科資訊公司沈國康說,歷次糧庫建設缺乏總體規劃,使糧食庫容在主產區與主銷區間分布不均衡,一些物流節點和主要港口的散糧接卸、中轉能力嚴重不足,不同功能的糧庫比例不協調(中轉庫容僅占13%),糧食儲備布局與加工布局不匹配,導致現有倉儲資源不能有效利用,糧食倉容閑置與不足并存,倉庫、運輸工具和中轉設置之間不能有效銜接,尚不能適應四散化(即散儲、散運、散裝、散卸)作業的需要,其中的信息化、網絡化建設相當落后,物流系統效率低。
打個比方來說,我們建設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但,缺少紅綠燈和電子警察,整個道路亂了套,糧庫和流通整體效率低下,這是不爭的現實,絲毫不奇怪,武興兵認為。
其次,糧食運輸方式還很落后,成本偏高,目前除東北地區形成區域性散糧運輸雛形外,全國大部分地區原糧仍然以包裝運輸為主,占全國流通量的85%左右,而包裝運輸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損耗大。典型調查表明,散糧裝車成本比包裝糧裝車成本每噸少18.2元。因運輸和裝卸方式落后,每年損失800萬噸糧食。
“國家加大對流通領域特別是糧食流通領域的投資力度,就是希望內資可以逐漸轉變成這個行業整合的主角。
IT,最后的變形金剛
“只有把物流搞好,才能更好地解決庫存不均、流通失衡的問題。”王頤中認為,“靠傳統的手工操作方式已經無法達標,信息化成為不二的選擇,而今天,這種技術完全成熟,應用有成功借鑒,安全問題也不是問題。”
以中糧集團(深圳)有限公司為例,其是中糧集團在華南地區的重要業務平臺,主要經營食品物流服務和物業資產出租業務。公司擁有14萬平方米土地、12萬平米的倉儲設施,為客戶提供冷凍冷藏倉和普通貨物倉的倉儲租賃、庫存管理以及配套設施租賃等各項服務,先前原來使用的系統功能主要側重于出入庫業務和費用等的記錄上,不能體現倉儲業務的流程管理和控制,更加無法實現業務績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要求;在批號管理、庫存的多單位換算等方面都存在功能缺陷。
這種信息系統無法實時響應中糧自身客戶的需求,所以更換更加高效的物流供應鏈系統就成為中糧新一輪發展的重中之重。
中糧增強對加工、物流環節的控制力,應該說不僅可以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從企業利益來說,也可以得到各個環節的利潤。“尤其是物流、銷售環節,能夠最大限度的拓展利潤空間。”
物流供應鏈系統,毋庸置疑,已經給了中糧一個幸福的IT式擁抱,它將助中糧成為無所不能、力量無窮的變形金剛,讓中國的糧食流通業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