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還有傳統意義的制造業嗎?
2010-1-11 19:5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代以來,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提升,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分工的深入發展,使得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分,產業間的融合也越來越密切,衍生出許多新的服務業門類,服務業形態開始占據重要位置。隨著分工的進一步深化細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從社會分工的角度看,制造業作為一種完整的產業形態將不復存在。盡管從消費者購買角度看,還可能能夠區分商品和服務。但有的地方這種區分也已經開始模糊。如當你購買一個電影光盤的時候,你首先獲得的“光盤”這一實質性物體,但是你的真實購買對象是存儲在光盤中的“電影”,從這個角度看,你要買的是一種文化“服務”,此時光盤僅僅是一個物質載體而已。人類將進入完全意義上的服務業社會。
一部分是自我發展的服務業。這一部分服務業不依賴于制造業,完全是自我衍生,自我發展。如電影、電視、傳媒、圖書出版、體育、娛樂等提升消費者思想內涵的服務業,如餐飲、理發等解決人們基本生存的生活性服務業,如醫療、教育、政府服務等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政府公共服務業,如金融、電信等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主要面向生產者的生產性服務業。
還有一部分服務業是從原有的制造業中分化出來整合而成的。過去的制造業,如汽車工業、手機工業、紡織服裝工業、機械設備工業等,都是圍繞著某一有形產品,涵蓋包括創意、研發、設計、加工、組裝、集成、銷售、物流、安裝、售后服務等諸多環節,依據物流形成供應鏈或產業鏈。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市場交易成本的降低幅度開始超過企業內部化服務帶來的管理費用增加幅度,促使制造業領域原有縱向的產業鏈各個環節,已經可以而且必然開始分離分化。這種社會化分工的細化,使得產品內分工開始出現。過去緊緊圍繞產品物流整合的供應鏈從橫向斷裂,眾多縱向產業中圍繞著產品制造的相同或相似環節在橫向整合形成新的服務業態,形成新的服務業,如研發產業、設計產業、代工服務產業、廣告產業、公關產業、批發產業、物流產業、售后服務產業,等等。真正意義上的制造環節也由于基本上都外包出去,代工方提供典型意義上的加工勞務,成為代工服務業。
至此,傳統意義上的制造業已經不復存在。未來產業,都是服務業。這一時期,全球化進程取得突破性進展,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各類生產資源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配置,商品和服務的生產、供給、需求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形成,全球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規模大幅增長。
服務業的發展進一步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使其不僅推翻了鮑莫爾提出的“成本病”問題,而且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從服務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和結構也可以看出,一方面出現大量新增服務需求,導致社會總產出中服務含量的增加,實現經濟的“實質”增長,另一方面,許多原本處于制造業生產過程中或企業內部的服務環節被分割出來,通過“內部服務外移”實現經濟的“名義”增長。不僅這樣,服務分工的細化還使得服務外包成為當今服務經濟發展中的一種潮流。所以說,服務全球化是近十年來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最為鮮明的階段特征,它的發展必將為世界經濟增長和福利改善提供重要動力。這使得未來的國際競爭,不能僅憑單純的資源要素優勢進行競爭,而要依托服務業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依托科技進步提高產出效率來開展競爭。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在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借助低廉勞動力優勢,通過建立加工區、提供稅收優惠、加強政府服務等措施,圍繞著制造業開放發展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隨著我國人力成本的上升,資源能源的約束日趨緊張,我國傳統的產業開放模式已經跟不上當前產業分工調整的步伐,需要根據目前產業發展的趨勢,盡快建立一套促進服務業開放與發展的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