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農村物流 現代流通“復活”
2010-4-1 16:1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13億人口,9億在農村,占全國人口的70%,1995年以來農民收入增長連續三年超過城鎮收入,但目前農村消費僅占社會商品零售額的40%左右。一直以來,農村市場缺乏現代的、大型的、有組織的流通企業和流通體系。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的特點
農產品季節性強、物流服務個體規模小數量大。由于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農用生產資料的需求和農產品的供給也呈現出季節性,因而其相關的物流活動在時間上就很不均衡,如春耕和夏種期間農用生產資料需求旺盛,秋季水果大量上市時期物流需求顯著增加。這些需求時間不均衡的特點,決定了農業與農村物流具有很強的季節性。與此同時,農村物流服務對象涉及農村廣大農戶和城鎮居民。雖然規模小,但是就總體規模而言,又幾乎是最大的,這對物流企業的經營者有著更為獨特的要求。
農村交通基礎設施薄弱,物流成本持續過高。農產品一般是集貨后發往城市或其他消費地,物流方向呈現出由農村單向輸出的特點。雖然農用生產資料和農村日用消費品的物流方向是由城市到農村,但其運輸條件與農產品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難以利用同樣的物流設施實現物流運作,運輸車輛返空現象十分嚴重。與城市相比,我國農村公用基礎設施建設更為薄弱,有些邊遠山區還未實現村村通公路。落后的通訊、交通條件,也讓欲開拓農村市場的大型商企猶豫不決,使城市的售后服務將農村地區長期拒之門外。
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物流運作組織難度大。我國農村的生產運作方式決定了農業生產的分散化、人口密度低,而且缺乏物流龍頭企業。目前農村的中介組織多是小打小鬧的個體經營者,難以組織起較為完整的流通體系,也就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成本下不去,質量上不來。而物流運作需要組織化、規模化,這種現實矛盾直接導致農業與農村物流比城市物流具有更大的組織難度。
農村物流技術水平不高,人才缺乏。農產品物流并不是簡單儲運,與工業品相比較,很多農產品都需要控制適當的溫度和濕度,否則就會造成大量腐爛變質 (或死亡)。除農產品外,作為農用生產資料的種子、苗木等屬于有生命的物資,農藥屬于有毒的特種商品,這些商品對包括運輸和保管在內的物流過程有較高的要求。農產品的特性要求具有更高水平的物流人才。據統計,目前國內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只有10萬人左右,而我國物流人才的需求高達600萬,與城鎮相比,農村物流環節上的人才缺口更為嚴重。構建農村物流體系的基本原則
系統性原則。農村物流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為了某一目標結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因此,在設計時必須從全局和整體出發,系統的分目標必須服從于整體的目標。由于我國地區和行業之間經濟發展差異較大,農村物流必然存在不同形式、不同水平的差距,關鍵在于要在整體性原則的基礎上,統一規劃,分地域、分步驟、分行業實施。通過市場紐帶,將各種農村物流以及相關產業組合成有效的運作整體。同時,農村物流體系的最終目標:以speed(速度)、safety(安全)、surely(可靠)和low(低費用)的3S1L為原則,以最少的費用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務。
適應性原則。由于農業產業具有自身的普遍規律和特殊性,在構建我國農村物流體系時必須結合我國農村、農業的特定情況,以期能切實符合農業生產的需求。同時,我國農村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經營規模小、消費水平低、市場組織與市場發育不完善的特點,所以我國農村物流體系的構建必須要重點考慮上述原則,否則脫離農業生產與農業經濟運行特點而建立物流體系將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資源整合與互補原則。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村物流以及相關行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物流資源,但是由于計劃經濟的影響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這些物流資源都處于相對分割的狀態。在建立農村物流體系的過程中,必須通過政府干預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機制,通過兼并、收購、重組等方式將各種物流資源組合成一個有效的整體;同時要將計劃經濟條件下已經形成規模的交通運輸業、倉儲業、加工行業的所有制資源進行互補,從而達到系統目標整體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