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能否帶動應急物流
2010-5-21 22:5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據了解 極端天氣新聞最近幾乎“常駐”各大媒體的顯要位置。當人們為一波接一波的暴雨襲擊南國而揪心時,印象中還有前不久重慶遭遇的11級強風,幾千居民斷水斷電;4月初西南五省區市旱情導致2000萬人飲水困難;去年底北方還出現了極冷天氣,普陀區華宇物流把生活物資“凍”在路上……
極端天氣事件,是指天氣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俗稱“50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然而,近一段時間以來冠以“N年不遇”的極端天氣接踵而至,不僅給受災地區提出了挑戰,更考驗著整個社會的應急物流體系。
“物流體系就像血管,哪怕一根小血管不通,就會給一個地區甚至全社會帶來疼痛。”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秘書長余平表示,在應對包括極端天氣在內的突發情況時,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捷的流程和高效安全的形式來保障物流,這一套被稱為應急物流的體系,已經越來越受關注。
一些中小物流企業只能“看天吃飯”
暴雨給武漢漢正街的一個服裝店老板帶來了麻煩。一批從廣州發來的貨物全部浸濕,為了防止濕衣服時間長了變臭,z1ho2u 他只好把600多件花花綠綠的全新衣服攤在漢口集稼嘴碼頭晾曬。有的衣服被雨泡過,已經“皺得像咸菜一樣”。
據中國蔬菜流通協會統計,今年一季度全國28個品種的蔬菜平均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6.98%。有專家認為,氣候原因是造成蔬菜產量下降、價格提高的首要因素。同時暴雨、冰災等惡劣天氣也提高了蔬菜的運輸成本。
依賴物流體系的現代制造企業也面臨著極端天氣的挑戰。清華大學與美國北卡大學成立了一個物流與企業發展中心,其中方主任蔡臨寧分析說,在全球分工的大背景下,一些現代制造企業奉行“即時制生產”,盡量壓低庫存以節約成本。因此,一旦極端天氣給物流系統“添亂”,相關配送跟不上,導致整個工鏈斷開,會造成嚴重損失。越來越依賴物流的制造企業應該早日意識到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比如反思目前的管理模式,比如適當提高庫存,保障生產。
目前,國外一些專業的物流已經在關注包括極端天氣在內的突發事件。蔡臨寧告訴記者,聯邦快遞一直在做氣象分析,他們有一個“全球運作控制中心”負責運營飛機等運輸工具。在這個團隊中就有氣象專家分析天氣狀況,并提前設置物流路線。“比如貨物途經香港時,是否會遭遇臺風,臺風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業務,由此得出應做哪些物流措施。”
然而,目前國內的物流企業在應對極端天氣上顯得比較被動,一些中小物流企業只能“看天吃飯”。5月17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一家民營快遞的經理何建德聲音嘶啞。“我已經連續加班好幾天了,每天都通宵工作。”他告訴記者,暴雨導致壓單情況很嚴重,但路不通貨就出不去,一旦淋濕了還要賠償。這兩天,“雨太大就不接單了。”
據了解,目前國內一些物流企業“底子薄”:當國外企業通過GPS(衛星定位系統)來定位車輛時,國內中小企業仍通過打電話來追蹤貨物情況;有些貨運車輛與物流只是掛靠關系,一旦極端天氣造成路況不佳,司機不愿出車,只能停運;一些物流企業不具備倉儲能力,連應急物資(如沙袋、片石等)都沒有貯備,應對極端天氣時很被動。
要建立應急響應機制
“應急物流這個新概念近幾年來開始出現,隨著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越來越受到關注。”蔡臨寧告訴記者,業內最初感受到應急物流的重要性,是在美國“9·11”后,著手恢復癱瘓的航空系統之際。后來在國內2008年的冰雪災害以及汶川大地震之后,建立應急物流體系愈發受關注。
“我們一直在加強應急物流體系建設。”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秘書長余平表示,應急物流體系有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應該建立一套應急響應機制,有專門的組織、機構、人員統一協調。其次,加強物流保障體系的建設,有效地整合各種物流資源,將的、地方的、企業資源整合為有效的配送網絡。與此同時,要加強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有條件的地方或者區域要建立物流保障基地。最后,還應加強物流信息化的研究和物流信息技術的應用。“在配送、運輸中沒有GPS、自動掃描等現代化、信息化的工具,就影響時間,帶來更多損失。”
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秘書長馬仁洪說,“近一段時間以來,道路中斷、部分物流園區被淹,沿山而建的倉庫因山體滑坡而損失的現象確有發生。但總體而言,這次暴雨對廣東物流業的影響不算嚴重。”
馬洪仁表示,廣東地區物流業比較發達,由于每年雨季、臺風總要帶來麻煩,多年下來,物流企業已經有了相應的準備。而且,在2008年的冰雪災害和汶川大地震乃至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政府部門對自然災害給物流業帶來的影響有所考慮。行業協會也在努力建立新型的物流通道,比如與曼谷建立集中采購通道,整船運輸,不僅可以降低成本,也搭建了一條特殊情況下的“備用通道”。 寶
“近年來極端天氣較多,要保證生活原材料、城市配送及企業訂單不受影響,從政府到企業,都要重視應急物流方案。”馬洪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