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冷鏈物流尚不會“井噴”
2010-7-21 0:3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范云兵
“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技術研究中心是科技部批復,我國物流領域第一家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中心立足果蔬、畜產、水產等三大品類,以冷鏈儲運技術、物流信息技術、食品安全技術等三大集成技術為基礎,把農產品安全便捷地奉獻給消費者。”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利告訴記者。
王國利說,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研究更多的由研發中心來做,但冷鏈物流集成技術的推廣主要應該由政府來完成。政府不推廣,很多事情很難實現。因為技術攻關與規劃推廣是互相補充、互相推進的兩個環節。
當然,這兩個因素只是外因,內因才是造成冷鏈物流市場不能“井噴”的決定性因素。
四大因素制約農產品冷鏈
“作為冷鏈物流,中國與發達國家確實有很大差距,按照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國外的企業認為中國冷鏈物流已經到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因此英格索蘭等國外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王國利介紹,但是它們在進入中國之后,發現冷鏈物流雖然發展迅速,卻遠沒有達到“井噴”的程度。
王國利認為,冷鏈物流確實正逐步被民眾接受,只不過特有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市場不能夠與歐美國家相媲美。主要有四個因素阻礙了中國冷鏈物流的發展:
一是飲食結構。王國利給記者做了一個比較,他說,歐美發達國家年人均攝入肉類食品100 公斤,飲食結構以動物性食品為主;而我國人均攝入肉類食品僅為美國的30%,飲食結構以谷類、蔬菜為主。從這個對比中不難看出,中國食品對冷鏈的依賴程度遠遠低于歐美,因為跟肉類對冷鏈的要求相比,蔬菜、谷物類的物流對冷鏈的需求相對較低。
二是飲食習慣。眾所周知,中國多吃烹飪食品,過火后食用,在食品安全角度對冷鏈的要求相對較低。而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生食食品相對較多,如果不能夠保證完好的食品質量,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在食品的物流過程中,對冷鏈的依賴性就較高。
三是對價格敏感的人多,對品質敏感的人相對少。王國利說,這兩者之間的比例可能是2:8,甚至更低。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消費者不接受冷鏈成本造成的價格提升,特別是果蔬。“現在我們是以果蔬為主,蔬菜不用冷鏈充其量就是不新鮮的問題;即便是肉類,品質稍稍差一點,一過火,對人體也不會有什么大的影響。現在白領階層有的已經有冷鏈的意識了,更注重品質,但是大多數人還處于到農貿市場買菜的水平。”王國利認為,這是對中國冷鏈物流發展最根本的制約因素。
四是誠信體系的問題。目前,我國的真假冷鏈難辨,物流供應商往往標榜自己是冷鏈物流,但在實際運營中卻不能真正做到。供給者不“誠”,消費者自然不“信”。
而食品產業信用體系的欠缺,直接導致物流交易成本的不透明,阻礙了產業的發展。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國家的監管不可或缺。比方說山東目前正在推廣的“放心肉”工程,在屠宰場全部安裝攝像頭,在冷藏車上安裝GPS跟蹤系統。國家要有硬政策出臺,才能保證冷鏈物流的發展。
“當然,這種只適合肉類以及高端易腐食品的監管,由于成本等各種因素,要實現果蔬等農產品的強制冷鏈物流,目前還存在很大難度。”王國利無奈地說。
農產品冷鏈是把雙刃劍
“有產就有流,產多大,流多大。”王國利舉例說,山東是農業大省,果蔬、水產、畜產等很多產業都在全國名列前茅,尤其是農產品出口,連續九年居于全國第一位。山東省的農產品要外運,但是以前從來沒有人認識到農產品物流是一個產業,更沒有一個完整的研究框架。
農產品物流對時效性要求高,加之產品特殊的生物特性等,其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資,包括設備、工藝以及信息化處理技術等。但我國農產品的生產模式是一家一戶的農民分散經營,農民沒有能力承擔冷鏈物流方式的巨大投資,這也就顯現出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雙刃劍效果。
農產品冷庫不同于普通的工業用品倉庫,它有特殊的溫度以及保鮮工藝要求,農民沒有能力建造大的冷庫,只能把農產品銷售給冷庫商或者中間商。尤其像大蒜這樣的小宗農產品,不但生產地集中,而且對冷庫的依賴性比較強,冷庫商很容易通過非法手段控制大蒜的收購價格,又可以達到囤積居奇的目的。也就是說,誰的囤積量越大,誰就可以擁有收購、出售的定價權。而農民一旦失去了農產品的定價權,整個農產品市場的價格就會“跌宕起伏”。“我們要鼓勵發展農產品第三方物流(而不是第三方倒賣),呼吁大的集團投資農產品,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并調節其市場供求。”王國利說。因為正規的第三方農產品物流企業,一般只會通過正常的市場競爭來達到賺取利潤的目的,只有少數投機商才會通過游資來攪亂市場。
但是,農產品價格波動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冷庫商的囤積居奇,像果蔬、肉類等大宗農產品,中間商也不可能通過資本手段控制其價格,這里最重要的還是供求關系和經營問題。“所以我們要走中國特色的農產品物流模式,而這個模式尚未建立一個完整的框架。我們中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業內專家整合起來,研究出一套合理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王國利告訴記者。
“三硬一軟”集成創新體系
王國利認為,冷鏈物流近期雖然不會出現“井噴”,但是從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其前景依然不錯。而要想促進冷鏈物流的發展,建立一套適合國情的物流體系非常重要。“以往對溫度的要求只是一種靜態的研究,而且是單環節的研究,這種在實驗室里的研究往往不能用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因為集成度太差——有了工藝,沒有配套的裝備;有了裝備,卻沒有信息技術的處理。而物流的最大特點是集成,尤其是冷鏈物流,各個節點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
王國利說,農產品冷鏈物流是一種新的物流,涉及到農業、制造業以及服務業等多種產業,應該研究物流的新產品(技術),以實現這種新物流。新產品的新物流要依靠裝備、工藝、信息化和供應鏈管理這“三硬一軟”的集成技術模式。
裝備與工藝是分不開的,就像計算機的硬件和軟件一樣。現在很多企業有好的裝備,但并不符合農產品保鮮的工藝要求,這兩者之間要靠先進的信息技術來進行追溯體系的建設。
在冷鏈物流整個供應鏈上,還涉及生產、加工、存儲、運輸等各個環節,這也是技術集成的最大難題。目前,冷鏈物流涉及的業態很多,包括飼養、屠宰、存儲、配送、零售等,而其中關鍵的一點,是中國的農產品業態主體素質參差不齊,導致有的用不上新技術,有的能用卻不愿意用。
因此,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所在的魯商集團依靠集團優勢,從農業生產基地到冷鏈物流設備,從冷鏈物流配送到大賣場,建立了一整套物流集成技術體系。王國利也坦言,但是要想建立這樣一套體系,難度非常大。比如,魯商集團正在配合商務部推廣的“放心肉”工程,就涉及到130家屠宰企業和上千家大賣場,不僅有技術問題,還有各業態主體的配合和業務模式的融合問題。
而為能夠建立這樣一套技術集成體系,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做了一些開創性的工作。該中心緊緊依托其現有的師資力量(中心位于魯商集團下轄的大學),積極研發冷鏈物流技術;在研發的同時,利用資源優勢,對魯商集團下轄的高校學生進行技術教育。
重要的是,該中心并沒有把技術只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而是扎根市場肥沃的土壤,以創新成果作為產業服務手段,通過各產業協會組織了解企業物流和物流企業的技術需求,打造科研單位與行業協會相結合的創新服務平臺,解決了科技攻關與市場需求兩張皮的問題,讓更多的涉冷物流企業能邁過各涉冷產業(行業)物流的專業技術門檻,去分享更多的第三利潤。“現在我們的物流科技和我國整個的科技體系,都存在一個問題——科技的公關沒有市場的支撐。不解決這個問題,可能大量的科研經費要付諸東流。”王國利說。冷鏈也一樣,只有將先進的技術推廣到市場,冷鏈體系、安全體系、追溯體系才能合為一體,讓老百姓真真正正地感受物流科技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