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了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新動力
2010-7-21 0:5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洪軍
彈指一揮,轉瞬兩年,西安,這座城市的結構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變革。
近兩年來,這些變化悄然發生——西安國際港務區的兩大基石: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和西安保稅物流中心已竣工建成,這座 “國際陸港”將成為西安經濟走向世界的新窗口和西安城市功能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的助推器,將直接提供西安建設 “國際化大都市”遠大目標的內生新動力。
2010年7月1日,致力打造中國最大國際陸港的西安國際港務區內,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項目竣工開通,連同4月20日通過海關總署等國家四部委聯合驗收的西安保稅物流中心,意味著西安國際陸港的口岸服務功能初步建成。
激動人心的變化,往往孕育于人們所少為關注的沉寂中。
西安,這座曾擁有無限榮耀的千年古都,已經為自己的定位摸索了半個多世紀——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先后歷經了四輪城市規劃;從紡織業重鎮、精密儀器制造基地,到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和惟一中央層面直接定位的國際化大都市——最后的定位意味著中央對這座古都所寄予的更高期許。
今年年初,胡錦濤總書記視察陜西時特意提到,要努力把陜西打造成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的戰略高地。從城市功能分工上來講,西安應該越來越像上海,而非單純的制造業城市,這也同時意味著一種更高的挑戰:西安需要尋找新的發展動力,來尋求實現更大規模的產業協作,指揮更多的周邊城市分工、合作。
胡錦濤總書記的期許言猶在耳,西安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邁出了第一步。
緣起:打開通往世界的窗口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西安是一個符號,象征著中國曾經擁有的輝煌歷史,這里曾經誕生全世界第一個“萬國通商”的國際化大都市——長安。
現在,西安已經不滿足于談論過去。
西安市委書記孫清云在市委召開的一次務虛會上首次提出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三步走”的計劃,并詳細列出了17項指標。這是中央決策層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賦予西安該定位后,地方最高官員首次明確提出戰略構想。
孫清云之前提出,國際通行的國際化大都市有若干項指標,其中,外貿依存度依然是西安目前的“軟肋”——國際標準是30%以上,而西安目前僅有20%左右。外貿依存度,只是西安距離“國際化大都市”目標若干軟肋的一個具體指標。這些指標共同指向一個方向:西安融入世界、融入國際的程度還遠遠不夠,這直接體現在外貿依存度等具體指標上。
對國際化大都市——或者說對于城市現代化——這樣的概念及內涵的理解,其實并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據說這個概念最初是由蘇格蘭城市規劃師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的,是指那些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務功能、一定數量的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總部的城市,它們對于世界經濟和地區經濟有著較強的控制能力。
現在西安顯然還不是這樣的城市,尋求突破成為當務之急。
在當地專家看來,定位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要找到并形成一些有巨大增值空間的非工業性產業功能和商業功能。過去西安只能借助于某些特殊產業來支撐城市成長,但眼下,他們找到了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
西安一直有一個尋找出海口的愿望,因為大凡國際化大都市,就必須對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功能,這種功能要通過全方位的傳播手段加以強調,海運是最重要的方式——現在的西安缺少的正是這種功能。
于是,2008年,陜西省委、省政府和西安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將在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邊的西安發展建設中國最大國際陸港、打造特大商貿物流新城和全球商貿物流中心的重任,交付給剛剛重新組建的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由副市長韓松兼任管委會主任,真正的大規模、大動作推進從此時開始。
經過近兩年的建設,這項在沿海城市看來司空見慣的業務,對于西安這座內陸城市來說,卻意義非凡——通往世界的窗口,打開了。
動力:促成產業調整中脫穎而出
西安國際港務區的兩大基石: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和西安保稅物流中心的竣工建成,標志著西安國際陸港口岸服務功能初步成型,西安的城市功能也即將迎來一個拐點。
西安國際陸港的發展定位十分明晰——首先是中國最大的國際型陸港,同時也是黃河中上游地區最大的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前者是對國際港務區“港口概念”的一次描述,后者則是對國際港務區作為現代服務業園區的一次強調。
區域整體發展理論,美國學者芒福德認為:“真正的城市規劃必須是區域規劃。”
放眼西部,西安國際港務區不僅僅是一個產業園區的概念,更是一臺動力澎湃的引擎,一則提供西安發展的內生新動力,再則,這件引擎將引領西安的其他若干產業版塊、甚至陜西和整合西部內陸地區,為它們提供更優質的競爭力。
“我們可以這樣描述,發展建設西安國際港務區是通過實現現代商貿物流產業的聚集,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必由之路,在此過程中,國際港務區也終將成為西安打造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高地的戰略引擎。”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強曉安說。
7月1日,全國最大的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竣工開通,項目通關運營后至2015年,每年將實現集裝箱總運量1724萬噸,快運行包總運量82萬噸,特貨小汽車總運量18萬臺,整車總運量350萬噸;至2025年,每年實現集裝箱、快運行包、特貨小汽車、整車總運量將分別達到2300萬噸、110萬噸、30萬輛、430萬噸……
而在此前的4月20日,西安保稅物流中心正式通過海關總署四部委聯合驗收;與此同時,西安公路碼頭項目的開工建設也在積極的準備中。
如果說,遍布全國的鐵路網構成了經濟循環的大動脈,那么與保稅區特殊的政策優勢相銜接融合的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就構成了一個具備口岸服務功能的強大系統,成為拉動內陸地區經濟參與世界經濟循環的心臟。通過西安保稅物流中心和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西安公路碼頭三大支撐平臺,必將為進出口企業進一步降低物流運營成本、提高資金使用率提供可能,使這一國際陸港真正實現西部地區港口后移、就地辦單、海鐵聯運、無縫對接的良久夙愿,直接將內陸地區城市前所未有地轉化為具有港口服務功能的城市。
目前,西安國際港務區已與上海港、天津港、連云港港、青島港展開口岸業務合作。據測算,西部企業從西安國際港務區辦理進出口業務,與企業傳統的自主完成運輸、報關、檢驗、港口操作等相比較,每標準箱可至少降低成本300元。隨著國際產品的產地向內陸地區的遷移,內陸地區的資源、產品也會面向國際市場出口,這必然會衍生出港口功能后移的市場需求。在這種外部環境拉動和內部需求的驅動下,國際型陸港這種建在內陸地區,具有和沿海港口功能相似,為企業提供信息、通關、倉儲、物流配送等一體化服務的現代物流中心便應運而生。“簡單地講,就是將內陸低廉的勞動成本、雄厚的工業產業基礎、豐富的礦產資源與空港、沿海港口強大的航運能力和廣闊的國際市場結合起來,使內陸市場與國際市場一體化,連通世界、撬動全球。”西安市副市長韓松信心十足。
功能:港口后移、就地辦單、海鐵聯運、無縫對接
對于很多立志于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內陸城市而言,尋找一個“出海口”幾乎是必經之路。西安顯然已經找到了更具智慧,也更適合自己的路徑。
梳理國際陸港和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是進入國際要素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和世界經濟循環,另一方面,就是實現國際要素在國際陸港臨港經濟帶的聚集。國際陸港的發展建設,將成為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這一戰略中至關重要的核心環節,實際上也是為整個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西安沒有國際陸港之前,我們很難想像,一個離海岸線1500公里的城市,構造出一個具有口岸服務功能的港口,但今天,這一切變成了現實。”香港大學教授王緝憲說。這使西安經濟進一步參與國內市場競爭的同時,拓寬了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渠道,實現“通江達海”的經濟格局。
在西安整個產業發展過程中,西安國際陸港,使得西安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備,產業體系更完善,產業門類更齊全,同時,更推動了西安產業的升級換代。更為重要的是,西安國際港務區亦是整個西部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其自身的功能就已經決定了園區可以有效地提高西安經濟的外向度,有助于大西安的國際化進程。
于是,無論從國家發展總體戰略布局,還是從區域發展戰略布局,以及西安自身發展的需要看,西安國際陸港的建設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以內陸型開發開放的戰略高地為發展目標的西安國際港務區更是對西安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實踐和契合。
借助國際陸港這一平臺,西安不僅與沿海港口拉近了距離,更拉近了同世界的貿易與交往距離,此外,也為西安早日邁向國際化大都市埋下伏筆。
就在西安鐵路集裝箱竣工開通、國際陸港口岸功能初步成型的第二天,西安國際港務區的建設者們用一種全新的方式慶祝這個階段性的勝利——西安國際陸港現代物流企業聚集區等16個項目集中開工,他們還來不及撣去征衣上的塵土,即刻拉開了新項目的建設大幕。
在步入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內,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宏大目標已然成型,西安建設國際陸港的付諸實踐并取得階段性勝利,西安、陜西乃至西北“通江達海、物流全球”的美好愿望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