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物流業發展攻略
2010-7-24 12:0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袁有豐
為借鑒德國物流園區發展經驗,推動我國物流園區建設,促進我國物流業綠色環保,不久前,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組織國內14個省市從事物流工作的有關人員赴德學習考察。在德期間,聽取了德國INWENT協會對德國物流總體情況、園區建設和港口發展的介紹,參觀訪問了漢堡港和科隆港,實地考察了不萊梅、科隆、奧格斯堡等物流園區,深入剖析了HONOLD等企業物流個案,聽取了德國物流研究所對園區功能及物流技術開發利用的講座,同德國水運交通與物流研究所就物流企業流程優化進行了座談,與慕尼黑城市規劃和公共運輸部門就城市物流配送進行了交流,從而對德國物流業發展的狀況有了進一步認識。
發展特點
發展物流業是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需要。德國作為歐洲的區位中心、統一貨幣的發起國,承擔了促進區域內商品順暢流動、聯通東西歐經貿交往的角色,德國的影響力和主導地位憑借高速發達的物流業而顯著增強。目前,該國物流業總體規模僅次于貿易和汽車工業,居第三位,產值超過3000億歐元。德國物流業具有這樣的成果,與其自身發展特點是分不開的。
物流園區聚集作用明顯。為促進就業、優化交通、保護環境,德國大力發展物流園區,物流企業大量集聚,貨物快速分撥,提升了物流業集約化和規模化水平。目前,德國已有40個物流園區,其中5個還在規劃和土地開發階段。最早興建的不萊梅物流園區,集中建設了現代化的公路、鐵路、水路聯運和集裝箱中轉等設施,并為物流企業提供通訊、加油、維修、代理危險品檢驗等綜合后勤服務,促進了一大批從事多式聯運、統一配送和中轉運輸的物流企業迅速成長,形成了歐洲重要的物流中轉基地。目前入駐該園區的企業達到190多家,是德國入駐率最高的物流園區。
打造物流龍頭企業。德國物流企業大而強,前10大龍頭企業的固定資產均在1億歐元以上。德國郵政集團是全球最大的物流服務供應商之一,旗下擁有DHL、德國郵政和郵政銀行三大知名品牌,從事與物流有關的快遞、郵政及金融服務,網絡遍布200多個國家、地區,有52萬名員工。辛克——德國第二大物流企業,是德國鐵路股份公司的運輸及物流部門,全球領先的集成物流服務提供商,由公路和鐵路聯運形成的密集陸路運輸網覆蓋了歐洲大陸各大主要經濟區,遍布30多個歐洲國家,有員工22.9萬。
物流企業運作規范。在物流園區內或物流企業作業區內,車輛基本按固定線路走行,人力作業也很單一,基本是一些機械重復的工作,設備旁邊擺放有簡要的操作規程和注意事項以及擦手紙、飲用水和垃圾箱,每個廠房都有間休息室。作業現場幾乎看不到管理者,每道工序都非常有規律地進行著,所有參加作業的人和機械都配合得有條不紊,全部流程好像被自動化處理了一樣。物流加工企業視產品質量為生命,實行全面、全員、全過程的“三全”管理,售后服務為響應式服務,即有問題打電話或以其他方式通知銷售商,實行上門服務,速度快捷,對一時難以處理的故障,往往先換再修。德國不容許出現網上投訴,客戶企業關系因服務到位而非常融洽。
信息化、標準化、自動化水平高。計算機已廣泛普遍使用,大型企業集團通過因特網將供需信息、物流信息和管理信息與遍布全世界的實體網絡聯結起來,做到實虛相連、同臺操作、響應及時,確保了物流通暢、快捷、可靠。在德國,托盤、集裝箱、運輸工具等都實現了標準化,節約搬運成本,物品無論是進入工廠、商店、建筑工地還是倉庫、碼頭、配送中心等,都是通過集裝單元化、托盤化,每一件商品都有條形碼,員工統計和機械手取貨物均根據條形碼確定,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以隨時查詢貨物的準確位置和所處狀態。
高度關注綠色環保。引入綠色物流概念,注重全過程監控,通過改革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管理等物流環節,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如注重逆向物流,垃圾分類回收、飲料瓶回收、舊電器、輪胎、汽車等回收利用;如運輸過程中大量采用廂式車輛,保證途中不出現撒落;如物流園區內的洗車污水處理后循環使用,不排入江河;如物流園區內綠色面積不少于20%,不出現裸土等。
主要做法
加強立法規劃。1993年,德國通過了《聯邦鐵路線路改擴建法》,規定了由國家投資聯邦鐵路的新線建設和改擴建費用。1980年,制定了在全國建設40個物流中心的規劃,布局建設公路、鐵路和港口等基礎設施,協調各種運輸方式,形成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在交通樞紐處,政府主導投資建設物流園區。同時,制定并實施了“遠距離運輸以鐵路和水路為主,中間的銜接與集散以公路為主”的國家物流戰略和相應的政策法規,還提出了一系列物流業發展的具體實施細則,對物流業全程監控、協調和管理,以求規劃落到實處。
加大基礎投入。德國加強公路、鐵路、港口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化,對一些重要的物流園區周邊鐵路和公路干線由國家投資,執行免費通行政策。同時,政府把建設物流園區作為貫徹落實國家物流戰略的重要舉措抓緊抓好,積極投入,努力平衡資金、土地等建設條件。資金基本以各級政府直接出資為主,以信用貸款和企業投資為補充。土地基本由州政府無償提供,不存在政府賣地賺錢的現象。至今,德國還沒有一個物流園區不是由國家投資興建而成的。入園企業也能得到政府補助,企業建廠房的10%~13%的資金來自政府補助。
大力培育市場。德國實行“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開辟各種途徑,采取多種措施,規劃建設物流園區、貨運中心、配載中心,鼓勵引導社會化、專業化的物流企業發展,使其成為社會物流資源的整合者、運作者和高質量服務的提供者。同時引導工商業企業轉變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突出和強化核心競爭力,將企業的原材料采購、倉儲、運輸、流通加工、配送等非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后勤保障服務,按現代物流要求進行重新整合,實施主輔分離,積極引導和培育物流服務需求市場。
推廣先進技術。德國對物流理論和技術的研究應用十分重視,政府對科研機構給予資助,推動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保持全球競爭優勢。為適應物流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德國政府針對基礎設施及裝備制定基礎性和通用性標準,針對安全和環境制定強制性標準,引導行業協會對各種物流作業和服務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制定物流用語標準、物流從業人員資格標準等,保證物流活動的順利進行。
重視人才培養。德國積極走產、學、研一體化的路子,充分發揮研究咨詢機構在理論研究及應用技術研究方面的優勢,使其與物流企業緊密結合,培養企業所需人才。在高校開設物流專業,同時,還積極引導企業內部自我培訓,注重全社會教育推廣,如通過組織物流企業針對公眾的開放日活動(Open Days)、鼓勵建立普及物流知識的網站等多種措施和方法,培育物流急需的各種人才。(作者單位:河北省發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