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物流亟待“破冰”
2010-8-30 2:1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曹亞慧
8月3日,全國A級物流企業授牌大會在長春召開,九州通獲得5A級物流企業資質,達到物流企業國家標準的最高等級,自此實現了國內醫藥物流企業5A級“零的突破”。
喜訊的背后,難掩國內醫藥物流行業的尷尬現實。我國醫藥物流企業眾多,但卻鮮有入圍A級企業。截止到目前,全國5A級物流企業65家,而5A級醫藥物流企業僅僅一家,而且還是一家有日本伊藤忠等外資投資背景的民營企業。
8月23日,商務部召開會議,針對《2010~2015年全國醫藥流通行業發展規劃》商討修改意見。以推進新醫改為契機,加速醫藥流通企業的兼并、重組必將帶來醫藥物流的新春。市場正呼喚第三方物流的“破冰船”駛入傳統自營物流獨大的醫藥流通市場。
“冰凍”難通
“中國目前有1.3萬余家各類醫藥流通企業,其中以年銷售額在5000萬以下的企業為主,數量確實過多,適當的行業集中是完全有必要的。”擔任多家大型藥企物流顧問的上海通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凌輝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國藥、上藥、九州通這三家醫藥物流企業目前行業排名前三,在整個行業的份額僅占到20%左右,中國醫藥流通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據有關資料顯示,德國最大的三家藥品批發企業占全國市場份額的60%~70%,而在日本,這個數字為67%,美國則高達96%。
今年年初,鬧的沸沸揚揚的山西疫苗事件中就有輿論指出,問題正出在醫藥物流過程中的運輸不當。
由于批發、零售網點分布不合理,我國醫藥企業在流通組織規模化、全國化等方面,同歐美發達國家差距巨大。“該行業并不需要那么多規模很小的醫藥流通企業,客觀而言,由于醫藥流通組織結構冗雜、流通秩序混亂,我國醫藥流通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銷售半徑短、流通成本高。有大量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的企業充斥在醫藥物流市場,導致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屢現。”醫藥行業資深營銷戰略規劃專家、上海鯤仁醫藥營銷總監吉昌令向本報記者介紹說。
據測算,從藥廠出來的產品到最終的消費,在我國往往有4~5個流通環節,有的甚至達到14個環節的利潤分配,結果造成無序競爭、過度競爭現象嚴重。目前全國醫藥商業平均流通費用率為12.56%,而國外大公司的流通費用率一般在4%左右。物流費用高是中國醫藥企業面對的共同問題。我國目前物流費用占到醫藥工業企業的30%~40%,而發達國家這一數字僅為4%。
昆明滇虹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從選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指出:“目前國內醫藥流通企業確實太多,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早期醫藥代表完成原始積累后成立的醫藥公司,他們短期內不會消失,只要醫療衛生體制‘以藥養醫’的體制不變,醫藥代表和這類醫藥公司就可以長期存在;第二類是我們所說的流通型醫藥商業公司,確實需要通過市場機制和政府監管雙管齊下的方式,提升集中度。”
醫藥流通市場的混亂與惡戰仿佛層層浮冰,讓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深受其害。商務部從去年起提速醫藥流通改革,意在加強行業集中度,提升行業管理水平,國家對醫藥物流企業設定了較高的門檻。
而由于價格管理政策、招標采購等一些不確定因素,使醫藥流通市場不能透明化。加之醫藥企業物流規模、服務水平等參差不齊,醫藥流通環境惡劣,都是醫藥物流行業的頑癥和痼疾。
灰色 “堅冰”
事實上,影響醫藥流通市場環境的遠不僅僅是小企業眾多、市場集中度不夠,而是在基本藥物采購與配送中,還存在一些行業“潛規則”。
吉昌令向記者透露,目前全國各個省區醫藥配送權之爭,以及一些區域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影響醫藥流通行業的公平、自由競爭,阻礙了整個流通行業的快速整合和良性發展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醫改政策的整體推進,同時還會滋生其他問題。例如,今年5月出現的山東海王銀河醫藥獨家配送引發的上百家醫藥公司集體上訪商務部事件。
李從選對這一問題深有感觸,很多醫藥流通企業存在“不務正業”的現象,“一些企業并不是鉆研醫藥物流配送及建設,而是忙于醫院公關、招投標等灰色鏈條的活動,還有各地代理商的掛靠行為,配送完全不會按照GSP的規定來做,銷售也是由掛靠者自己直接賣到終端,導致管理不嚴,假冒偽劣盛行,更導致了醫藥物流市場秩序混亂的局面。”
其中深層矛盾是基本藥品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的“統招統配”造成的省區之間的行政保護問題。一個省的醫藥物流企業基本不可能配送到另外一個省的基本藥物,這樣醫藥商業企業的集中度就難以提升;由于一些省政府和醫療機構在不同地市間的保護當地企業行為,造成一些小流通企業一時間難以退出競爭。使得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類似“一夫當關”的壟斷局面。
此外,我國醫藥流通體系、渠道網絡不健全,供應鏈發展不完善。目前,多數醫藥流通企業都很重視農村市場與社區市場,但由于大多數涉足醫藥供應鏈的物流企業還只能提供區域性配送服務,遭遇了跨區域物流配送難題。
據了解,大型醫藥公司跑馬圈地后,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進行資源整合,以提高運行效率、降低配送費用。目前,大型醫藥公司在全國布點的目標多為區域型的商業企業,通過這些企業,大商企容易獲得省級藥品配送權。但是,這些大企業很難自己全部完成一個省的終端藥品配送,還要委托當地縣級以下的企業進行配送。由于渠道網絡不完善,出現了配送“盲區”,不得不借助其他渠道。
張凌輝認為,“不可否認,中國的醫藥流通市場面臨著區域壁壘等諸多問題,使中國的醫藥流通行業秩序混亂不堪。”因此,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打破地域分割弊端,清掃競爭環境,公平的政策環境對于醫藥物流的發展十分重要,對尚處在起步階段的現代醫藥物流尤為關鍵。
新的拐點
多年以來,藥品流通行業一直存在沒有主管部門的尷尬。2009年12月2日,商務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藥品流通行業管理的通知》。《通知》中明確規定商務主管部門成為藥品流通行業的管理部門。商務部接管藥品流通行業的管理職能。
8月23日,商務部召開會議,針對《2010~2015年全國醫藥流通行業發展規劃》商討修改意見。據悉,該“規劃”已經完成草案制定,出臺日期日漸迫近。
據了解,此次規劃重點針對業內的零售企業、批發企業、物流企業制定行業準則及企業指導原則,還包括對非良性競爭行為的規范等內容。
據有關人士透露,在規劃草案中,關鍵詞是“兼并重組”、“引導做大做強”、“平穩過渡”、“發展現代物流”。具體來說,鼓勵醫藥流通企業兼并重組,引導醫藥流通企業做大做強,培育國家級、地市級醫藥流通企業龍頭航母。“規劃”的制定初衷正是為了使行業現狀改觀,實現集中度的提升;讓不少寄望醫藥流通市場整合與大醫藥物流發展的地方龍頭企業和民營龍頭企業看到了機遇。“可以肯定的講,隨著新醫改政策的推行,中國醫藥流通業近幾年的發展尤為搶眼。”尤其是醫藥前三甲的總占比、醫藥百強的門檻、醫藥企業的平均利潤率都有了明顯的增長,這說明中國醫藥流通體制有了很大提高。張凌輝對新醫改作出評價時談到,當然,作為具有重要影響的新醫改政策,在醫藥流通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引入“市場化”的手段。“行業標準提升,具備現代物流資質的企業才能取得基本藥物配送權。”張凌輝說:“我國醫藥物流市場正處于劇烈的渠道重構和行業環境發生大改變的歷史背景中,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在現階段搶占國家既有政策的制高點,逐步掌握較強的內部管控、業務創新和物流處理能力。”
如何破冰?
要發展醫藥流通的多元化,就需要第三方物流與零售、批發等并存。
張凌輝指出,我國醫藥企業的物流建設起步較晚,大多數已建或在建的項目還停留在內部進銷存業務整合、流程優化上,很少涉及到對上游供應商、批發商,下游商業單位、零售終端客戶、醫院等供應鏈伙伴的資源、信息、流程三者進行整合。而不少企業在設計之初,也考慮到第三方物流功能,但實際操作中卻難以實現。
第三方醫藥物流無疑成為此次新醫改過程中市場演變的主角。對于醫藥物流中第三方的作用,以及去留問題,一些行業研究者認為,第三方醫藥物流在現今的中國醫藥商業領域很有存在的必要,尤其是專業的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但由于第三方物流企業規模小、實力不夠雄厚,物流管理技術、硬件和軟件設施都跟不上發展的需要。此外,對醫藥產品的相關知識缺乏專業的培訓,成為一些醫藥企業選擇是否外包時的疑慮。
這種擔憂并不是空穴來風,李從選明確表示:“醫藥產品的第三方物流,既是未來的趨勢,但也有致命的問題;藥品大部分需要冷鏈運輸、恒溫條件下運輸貯藏,很多純物流企業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也不會專門投入去做。”比如,“毒麻精放”類藥品是具有高度危險性的產品,運輸過程中的破損、污染,或者被認為投毒的可能都存在,無法交給第三方來做。另外按照國家GSP規定組建的醫藥物流企業,投入較高且業務量不大,純粹的第三方物流難以依靠運輸藥品贏利,沒有贏利模式,也就難以發展。
此外,藥品有些是急救類產品,醫療終端不能“斷鏈”,對第三方物流的物流速度和周期要求很高,很多物流企業達不到要求。
為此,有專家建議,要打造合格的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企業需做到“專精”。首先,配置滿足醫藥物流特性的物流中心及車輛等設備。此外,還要建立從入庫到存儲以及配送過程中的全程冷鏈管理體系,借助技術手段實現藥品配送過程中的溫度全程監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醫藥產品在物流環節的安全性。
而作為第三方物流企業也有著自己的擔心:“設備、貨倉達標了,業務量就一定會跟得上?醫藥企業對物流配送的要求很高,忠誠度卻很低。”這一問題成為物流企業不愿意涉足醫藥物流的主要障礙。
但在國內有可借鑒的例子,早在2006年,郵政系統即進入醫藥物流運輸市場。寧夏郵政指定為藥品統一配送企業之一,旗下的速遞物流公司承擔起全區部分醫療機構的藥品配送任務。目前,寧夏速遞物流公司藥配分公司已經從一個單一的藥品配送企業,成長為頗具實力的藥品經營加配送的專業化公司。2007年,郵政即與國藥集團旗下的國藥物流合作,承擔醫用麻醉品藥品的配送業務。郵政完善的終端渠道,是其進軍醫藥物流的主要優勢。
有業內人士提出,目前比較成功的方式就是醫藥公司與物流企業合作,共同修建醫藥物流中心。一方提供場地、車輛、配送渠道,一方提供專業人員,雙方優勢互補。第三方物流企業如果進軍醫藥物流,雖擁有精專于物流專業的先天優勢,但卻或許要忍耐一個相當長的培育市場的過程。無論成敗,都必將經歷一個“陣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