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轉內貿 物流需“給力”
2011-10-29 5:3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隋秀勇
如果說2008年是出口加工企業最困難的1年,今年則似乎是出口加工企業最糾結的1年。如今外貿市場正在逐步回暖,但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漲及人民幣升值等多重考驗下的“中國制造”,正在逐漸失去其低價競爭的比較優勢。而受歐洲債務危機影響,美國經濟復蘇前景不明朗,我國與歐美貿易摩擦增多,出口加工企業的日子并不比3年前好過。
在外貿企業利潤一年不如一年的情況下,“中國制造”正在嘗試另一條出路——出口轉內銷。然而,物流發展跟不上出口企業內銷轉型的步伐,使出口加工企業的“擴內需”之路走得并不順利。
外貿利潤在縮水
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融資難,看似郝衛軍經營困難的罪魁,但是真正的禍首或許是我國出口加工企業處于產業供應鏈的低端。
10月中旬,海關總署公布最新進出口統計數據,9月我國出口同比增長17.1%。雖然仍然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但是增速環比下滑了7.4%,為2009年12月以來的新低。而且,今年前3季度,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速,除8月有所反彈外,均呈逐月下滑的態勢。
下滑的不僅僅是進出口貿易增速,還有出口加工企業的利潤。
在“金九銀十”的銷售旺季,辦公室里的電話和手機響個不停,但郝衛軍卻難掩內心的焦慮:“僅僅是由于木材價格上漲,就使一套家具的價格上了10%~15%。如果考慮到人工費用和運輸費用漲價,一套家具的價格上漲幅度在20%以上。東西貴了,自然不好賣。”郝衛軍在江蘇南通經營著一家家具加工廠。
現在國內家具廠的木材大多產自東北。郝衛軍說,今年以來,東北的原木價格多次上調。直徑30厘米的紅松價格為2500元/立方米,落葉松直徑30厘米以上價格在1600元/立方米,樺木價格在1400元/立方米。
除了原材料價格高企外,讓郝衛軍焦慮不已的還有人民幣不斷升值,這讓郝衛軍損失了不少訂單。“與2008年沒有訂單相比,現在是有訂單也不敢接。”郝衛軍苦笑著說,對于外貿企業來說,人民幣每升值1個百分點,企業利潤就要下滑2%~6%。近期,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突破了6.4。由于一直存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外貿企業開發新客戶和新市場的信心和動力。為了規避匯率風險,這些企業不得不謹小慎微,多以短期訂單為主。“短期訂單雖然沒有長期訂單的利潤高,但是風險也小得多。如果貿然接長訂單,一旦在此期間原材料價格和匯率大幅波動,損失的就不止利潤了。”郝衛軍說。
用工荒及用工成本的不斷攀升也讓出口加工企業喘不過氣來。長期以來,受惠于“人口紅利”的外貿行業,較低的人力成本是其比較優勢的重要構成部分。以紡織行業為例,2004年之前,人工成本大概占總成本的7%;2009年以來持續的用工荒,使加薪成為出口加工企業招工的不二法寶,這使得一線員工的薪金一漲再漲。郝衛軍告訴記者,現在80后、90后,對于熟練工底薪2000元包吃住,學徒工1400元包吃住的工資水平,根本不屑一顧。
大幅漲薪給企業帶來的壓力不言而喻。對于勞動力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企業,利潤率較低,一旦人工成本占到總成本的15%,企業要維系下去就很困難了。但事實上,眼下行業人力成本的比重已達到10%左右,有個別企業甚至高達13%以上。
讓郝衛軍如鯁在喉的還有融資難。今年以來國家緊縮銀根,銀行放貸額度有限,像郝衛軍這樣的中小企業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利潤薄如刀片,貸款無門,郝衛軍擴大企業規模的計劃一拖再拖。
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融資難,看似郝衛軍經營困難的罪魁,但是真正的禍首或許是我國出口加工企業處于產業供應鏈的低端。除生產制造之外的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及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供應鏈上的高附加值環節,幾乎為外資企業所掌控。當國際市場出現風吹草動,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出口企業就會產生隨波逐流的狀態,其所產生的強震會使出口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產業轉移難度大
“只重生產,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注定使出口加工企業的內貿轉型之路滿是荊棘。現代物流不“給力”,使不少出口加工企業拓展內貿戰略幾近 “夭折”。
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也似乎正在加劇這種供需矛盾。由于歐美市場的經濟形勢進入不穩定周期,出口經濟面臨很大困境,許多企業不得不調轉船頭尋求內需市場。然而,“只重生產,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注定使出口加工企業的內貿轉型之路滿是荊棘。現代物流不“給力”,使不少出口加工企業拓展內貿戰略幾近“夭折”。
2008年暴發金融危機以來,與許多同行一樣,郝衛軍也意識到單純依靠出口的外向型發展模式,將難以為繼。他曾經去過湖北、湖南、河南、四川等地進行考察,結果發現內需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并不容易吃。“中西部地區的人力成本不比東部沿海地區低多少,但是物流成本卻高出了好多,而且產業環境還有很大的差距。”郝衛軍告訴記者。“產業環境”包括市場環境和產業配套體系。
一直做海外市場的郝衛軍,只要能拿到訂單,埋頭組織生產,準時發貨就可以。調頭做國內市場后,他發現內銷的利潤雖然比海外市場要大,但是多年征戰海外市場的經驗完全不適用國內市場。“做國內市場比海外市場要復雜得多。前期調研、了解市場、設計產品、品牌推廣、尋找銷售渠道等一系列工作‘一個也不能少’。”
郝衛軍告訴記者,轉型內貿市場必須從零開始。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銷售網絡和銷售渠道的供應鏈問題。外銷企業在國內銷售網絡、品牌建設方面可以說是零。
更令郝衛軍頭疼不已的是,不透明的國內市場經營環境。各種進場費、條碼費、促銷費等不透明的“潛規則”是其在市場環境比較成熟的海外市場所不曾遭遇的。這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此外,與國外貨到付款的模式不同,國內市場的結算期讓出口加工企業很無奈。一般來說,國內2~3個月的回款期,使中小企業本不充裕的資金流捉襟見肘。
內貿市場的不透明還表現在物流環節。我國高居不下的物流成本,一方面是由于物流業布局相對分散、未形成完整產業鏈條,滯后于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另一方面,運輸環節的隱性成本甚至要比運輸成本本身還要高。動輒上千公里的長途運輸,各種或明或暗的收費和罰款,使本應是企業的利潤變成了企業成本一欄的數字。
物流如何才 “給力”
需要從政府層面保證現代物流建設、現代商業體系建設、現代交通體系建設等,形成“立體協同化”的現代物流體系。需要培育現代大型物流企業,使現代物流與現代制造、現代交通協同發展。
3年前的金融危機,使許多出口加工企業開始了漫漫轉型之路。如今,外貿市場的忽冷忽熱,和轉型內貿市場以來的種種艱辛,轉型內貿還是堅守外貿?我國出口加工企業已經走到了一個歷史性的岔路口。
長期以來,我國外貿創造的輝煌業績的背后是低成本在支撐。但隨著“人口紅利”日漸枯竭導致的用工成本上升,加之生產成本的上漲和人民幣升值,外貿產業的比較優勢正在喪失。在以國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進行經濟結構轉型的國家政策倡導下,內貿市場才是出口加工企業的明天。
面對拓展內貿市場過程中遭遇的種種障礙,出口加工企業需要從供應鏈的角度出發,加大國內網絡布局建設,創新營銷模式,與產業鏈相關的原材料供應商、金融企業、物流企業、終端零售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達到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高效銜接的產業協同的發展模式。
鋪設國內的銷售網絡和銷售渠道,是出口加工企業必須邁出的一步。但是,自建實體網絡和渠道的建設,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且時間周期較長。網絡銷售初期投入很少、流通渠道短的特點,使不少出口加工企業將紛紛試水電子商務。但是出口加工企業“觸電”,特別是中小企業,需要電子商務與物流有機結合,與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建立和諧共贏關系。在保障產品質量的同時,通過精細化的物流服務,在行業內逐步樹立自身的品牌。
無論是網絡銷售還是實體銷售,出口企業在向內銷轉型中,構建現代物流體系,進行物流創新,是一種必須選擇。然而,我國傳統的物流體系大多處于欠發達的狀態,物流基礎設施不到位,物流環節多、速度、效率低等指標也并不盡如人意,整個物流環節存在較大的浪費,生產與流通、消費的協同成本高。因此,構建與“擴內需”相匹配的現代物流體系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一方面,需要從政府層面保證現代物流建設、現代商業體系建設、現代交通體系建設等,形成“立體協同化”的現代物流體系。根據專業化、差異化、精細化、高效率的物流需求,對物流的設施、管理、成本、速度、服務提出更高要求。政府把現代物流建設列入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在投資政策、金融、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需要培育現代大型物流企業,使現代物流與現代制造、現代交通協同發展,現代物流與城市規劃協調運作,培育自有品牌,使現代物流成為出口加工企業轉型的潤滑劑和加速器。
此外,還可以通過創新連鎖零售物流服務模式、開展共同配送等方式,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這樣可以讓出口加工企業的上下游物流協同發展,進而強化供應鏈群組管理,實現全社會大類商品組合配送,使現代物流成為持續拉動內需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