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荒”荒在哪?
2011-10-29 5:4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曹亞慧
據媒體報道,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日前表示:國內部分地區成品油供應已出現“斷油”,并已影響到當下的秋收秋耕。國家有關部門若不及時監管,這一嚴峻態勢將引發大規模“油荒”的再次出現。
據了解,就在國內油價下調不久,國內成品油供應即出現了緊張態勢。浙江、內蒙古、福建、四川等多地民營批發企業反映加油站開始出現柴油限購惜售現象,甚至有些地方已經出現停供、斷供,且集中反映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巨頭控制出貨。對此,兩大巨頭回應稱,從未對民營油企收緊供應,認為在用油旺季出現供應緊張屬正常情況。
降低成品油價格一直是凝聚各界眾多企盼,然而當價格降下來了,新的問題卻隨之而來,即價降了,油卻沒了。油價高企,出現“油荒”;油價回落,亦出現“油荒”。這個現象實在令人費解。
本以為成品油降價直接帶來了市場利好,為物價的平穩甚至回落鋪平了道路。降價與“油荒”之間怎么會扯上關系?一降價就“油荒”的現象,既不合情,也不合理。這種極不符合市場規則的怪現象,讓人們不得不去追問,到底是誰的游戲規則。“油荒”荒在哪?到底是因為用油旺季,成品油出現了國內、國際的供應緊張,造成了“油荒”?還是壟斷企業在降價面前心有不甘,故意制造“油荒”的煙霧彈,故意囤油,從而為緊接著的漲價造勢?
對此,有關人士表示,目前國內成品油市場,需要打破高度壟斷的局面,應更多地引入民營企業,建立市場化機制。
但是,近幾年,在針對目前國內成品油市場的大壟斷背景下,民營油企紛紛起來“抗爭”,打開政策“玻璃門”化解民營油企之困的呼聲越來越高。就在去年由國家相關部門牽頭民企和石油央企坐下來對話,但最終卻是不歡而散。
一直以來,雖然國內三大石油巨頭屢屢被置于風口浪尖,但是依然難解目前國內成品油市場壟斷的局面。
從相關人士的呼吁到國家政策再到企業行動,一系列舉措使得打破成品油市場壟斷的局面閃現一線希望之光。但在轉角的機遇面前,國企不愿輕易伸出手去與民企握手言歡,利益隱憂成為最難消解的障礙。因此,國內成品油市場一次次陷入“油荒”的泥淖就成為最難理解,但卻最常見的問題。
“一降價就油荒”似乎形成了“既定的游戲規則”。有人對此指出,這是石油巨頭擅長的“饑餓”戰略,又帶有向上“逼宮”的意味。所謂每年冬季都會出現的油荒,或許是石油巨頭們玩弄的“價格逼宮”法。其實,準確地說,油不油荒,似乎已經不完全取決于市場供需問題,而取決于石油央企的戰略。對此,業內人士指出,“國有石油過分壟斷”,如果不打破石油壟斷,構建成品油市場有序競爭體制,油價漲跌皆“油荒”問題,便是一種必然。
早在2005年,國務院就頒發了“非公經濟36條”——“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在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行業和領域,加快進行改革,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2010年,又頒布“新36條”,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石油天然氣建設——“支持民間資本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與國有石油企業合作開展油氣勘探開發。支持民間資本參股建設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的儲運和管道輸送設施及網絡。”
新舊36條的頒布曾引來一次次圍觀和叫好,但目前來看石油民企無法真正進入壟斷領域,必須繼續依賴石油巨頭,民營油企一直處于邊緣化地位。不難看到,民營油企在市場上沒有話語權,就不可能帶來成品油市場的充分競爭。
但凡壟斷必然逐利。當石油巨頭把持了零售市場之前的各個環節,在資本的逐利本性驅動下,他們必然偏重效益而忽視市場供應的穩定。正如有專家說,屢屢的“油荒”已經表明壟斷體制并不能有效地保證供應,開放、多元的石油市場更加有利于維護石油安全。落實“新36條”,讓民間資本真正進入壟斷領域,才能打破石油巨頭壟斷國內石油的勘探和開采、原油的進出口等態勢,才能建立成品油市場有序競爭體制,從而少一些一降價就油荒的鬧劇。
10月1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廣東主持召開外貿企業負責人座談會時透露,很快就將出臺落實“新36條”的細則。這一次,能否帶來打破成品油市場壟斷的契機,業界都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