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戰:醫藥冷鏈需要合理商業體系做支撐
2011-3-24 13:3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對比我國的汽車、家電物流,我國的醫藥物流,尤其是醫藥冷鏈物流發展非常緩慢。”在日前舉辦的生物醫藥冷鏈峰會上,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冷鏈物流分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冷標委)秘書長劉衛戰說,無論是冷還是鏈,都是從藥品本身的物理屬性來說的,但是要想實現冷鏈,需要一套合理運行的商業體系的支撐。
在我國,要想形成一套完整的醫藥物流體系,還有很多障礙。
第一是“行業排外”。劉衛戰說,現在有些醫藥領域的人士認為,考慮的專業限制,第三方醫藥物流一定要從醫藥流通或制造企業的體制內產生,傳統管理體制外的第三方物流不規范,也做不好。“當然,如果能夠在體制內部較好地完成物流任務是很好的。實踐表明,很多企業內部的物流部門在經過充分的發展之后,都逐步發展為第三方物流公司,例如河南雙匯物流以及醫藥行業的浙江英特藥業物流等。”
但是,這仍然不能說明或成為拒絕體制外第三方物流服務的理由。客觀上講,根據行業內企業的經驗估計,我國藥品的流通過程中,大概有20%左右要經過鐵路或航空環節,而90%以上的藥品在配送到末端時要經過公路運輸環節。目前或今后一段時間內,還沒有看到那家大型藥品生產企業或流通企業準備或有能力擁有(或者承包)自己的鐵路網絡;而建設自己的覆蓋全國的運輸網絡的可能性也同樣不存在。
我國許多大型醫藥批發企業抱怨,第三方物流服務能力弱,無法和企業的經營規模和市場網絡布局相適應。因此不選擇第三方物流。
客觀上講,我國的物流企業確實不大。DHL公司有46萬輛車,600多架飛機,而我國最大的物流公司也不過有幾千臺運輸車輛。但是,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卻不是靠自己發展起來的,而是被服務行業和物流業共同合作中發展起來的。
第二是對于成本的擔心。按照藥監局領導的定位,我國醫藥生產和流通企業的狀況可以用“多、小、散、低”四個字來概括。因此,在提高醫藥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時,政府和行業往往替企業擔心,是否沒有能力投巨資購買冷鏈設備和組織信息化建設?考慮成本問題,我們不敢提出“全過程、全追溯、全封閉和實現實時追溯”的藥品冷鏈服務要求。
但根據對物流行業的信息化調查,50%以上的大中型物流企業可以做信息化追溯。“很多食品物流可以做信息化追溯,我國在速凍面米食品、冰淇淋等商品領域,冷鏈物流的發展相對比較好了。藥品對于生命的價值遠遠高于食品,為什么不能做信息化追溯?”劉衛戰說。成本本不應該成為藥品物流考慮的問題;即使要考慮,只要做到合理的規劃和運作,這些方面的成本也不是問題。
第三是對商業機密泄漏的擔心和第三方物流專業化程度不足的擔心。實際上,如果能夠達成商業利益的一致性,通過制度和流程控制,醫藥企業完全可以不用擔心。我國廣西柳州有一家叫作“桂中海訊”的物流公司。這家企業和廣西柳機在合作初期,對方一樣有這樣的顧慮。但是,經過一年多的跟蹤和了解,桂中海訊為對方提供了可行的物流解決方案,然后開始合作。到今天,4年過去了,雙方合作非常愉快。而這樣的例子還很多。
觀念問題、成本擔心和商業顧慮還是相對容易克服的,而法規層面和管理體制方面的問題卻顯得比較棘手。
從法規體系的角度,我國醫藥物流涉及到的是上位法(標準)有《中國藥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簡稱中藥材GAP,是GoodAgriculturalPracticeofMedicinalPlantsandAnimals的縮寫)、《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oodManufacturePractice,GM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oodSupplyingPractice,GSP)。上述法律或規定(衛生部部令)提出了醫藥生產和流通行業的基本秩序要求。依據對國家法律和部令的理解,政府出臺了組織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的現場檢查問題分析的GSP認證、GMP認證,由各級藥監局執行。但是,這套管理體系中卻少了細化到企業層面可以操作的國家標準、行業指南和具體的操作手冊。由于沒有細化,從政府層面,理解的基礎上操作的空間就比較大;從企業的層面,則相對模糊了很多。如果填補了這些空白,我國的GSP認證、GMP認證就會更加科學和嚴謹。冷標委目前正在組織制修訂的《醫藥物流服務規范》、《藥品冷鏈物流運作規范》等標準,填補了相關法規體系的空白。
從管理體制的角度看,我國醫藥物流和其他行業一樣困惑。從國外的經驗看,政府要立“法”,進行管理;行業要立“章”,進行規范;企業要立“秩”,進行自律;媒體要獨立,進行監督。我國則出現了監督和管理兩個層面的空白。政府權力的高度集中,必然帶來責任的高度集中。積極探索我國醫藥物流的發展道路,突破發展瓶頸,仍將是最近一段時間內行業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