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2011-3-3 16:4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優化金融服務。加強政銀企合作和投融資規劃工作,全面深化與銀行機構在信貸投放方面的合作,與保險機構在構建防災減災體系和建設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合作,與證券機構在增強直接融資功能方面的合作。建立以個人信用為基礎、企業信用為核心、政府信用為保障的社會信用體系。加強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有機結合,用好用活支持金融發展的貼息資金、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等專項資金,創造更好的金融發展環境。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培育10家以上上市公司,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支持和規范省級投融資平臺的建設,促進融資擔保公司健康發展。
創新金融產品。提升金融國際化服務水平,全方位促進投資、貿易、貨幣兌換等便利化。推進外匯服務便利化,推動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改善結算環境。開展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試點,完善外匯支付環境。探索開展離岸金融業務試點。鼓勵創新保險產品,拓展大眾保險市場。創新旅游保險、航運保險、農業漁業保險等業務,擴大保險業保障、資金融通和輔助社會管理的功能。
第二節 升級發展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
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推進熱帶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圍繞建設國家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基地的戰略定位,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未來五年,要重點建設好“五基地一區”,即國家冬季瓜菜生產基地、天然橡膠基地、南繁育制種基地、熱帶水果和花卉基地、水產養殖與海洋捕撈基地、無規定動物疫病區。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和加工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推進農業現代化,把海南建成國家重要的蔬菜水果生產基地。
冬季瓜菜,要增加產量,擴大銷量,確保質量。落實好建設規劃,圍繞打造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三品一標”海南熱帶瓜菜品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瓜菜質量安全保障統防統治體系、標準化體系、田頭預冷處理系統和市場營銷服務體系,加快良種繁育示范基地建設,實施高標準瓜菜農田提升工程。同時,各市縣加大力度逐步建立穩產高產的生產基地,海口、三亞等中心城市要確保菜籃子生產用地保有量,提高本地的蔬菜自給能力。天然橡膠,推動橡膠產業布局向中西部優勢地區轉移,生產經營模式向產業化經營轉變,產品向高端、差異化轉變;擴大膠園面積、提升膠園標準、提高種植效益。支持龍頭企業整合國有、民營橡膠資源,開展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南繁育制種,結合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建設好南繁育制種基地;從種子安全戰略高度,把南繁育制種基地建設成為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建成南繁種子檢驗檢疫中心、南繁研發中心、瓜果良種繁育示范基地。積極發展航天育種。熱帶水果和花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鮮果由產量型向質量型轉化,由淡旺季大反差型向周年相對均衡型轉化;引導熱帶水果向優勢區域相對集中布局,支持建設一批規模較大、市場相對穩定的香蕉、芒果等優勢主導性熱帶水果生產基地;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林,大力培育和發展市場前景廣闊的熱帶花卉產業。建好西部蘭花博覽園。水產養殖與海洋捕撈,推動漁船、漁具升級換代,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建造大型遠洋漁船,組建遠洋捕撈船隊,積極拓展外海和遠洋捕撈;加快推進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示范場建設,全面推進生態健康養殖,把海南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暖水性水產養殖苗種產業化生產基地;未來五年,建好崖城、白馬井、新盈等國家中心漁港和海尾、清瀾、嶺頭、港北、玉包等一級漁港及相關配套設施;完善漁業生產服務體系,建好西沙漁業補給基地。發展休閑漁業,拓展垂釣、觀光漁業、漁家樂等項目。發揮好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的品牌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完善省、市縣、鄉鎮三級動物防疫設施,爭取在未來5年內通過國際動物衛生組織(OIE)非免疫無疫區認證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大力發展食品、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集中力量抓好畜禽和水產品深加工。建成20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羅牛山農產品加工項目,以畜牧業加工帶動養殖業比重的提高。大力發展水產品加工。優化農產品結構,積極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和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培育一批熱帶果蔬、水產品、畜產品、橡膠以及優質礦泉水等農產品加工和飲料龍頭企業。推進椰島和椰樹集團擴建技改等項目。充分發揮海南的資源、區位和加工產業基礎等優勢,以東南亞地區為腹地,建設中國-東盟熱帶農產品加工物流中心。
集中力量抓好農產品信息、批發、集散、冷藏、包裝、檢測一體化的大型熱帶農產品物流中心建設。進一步加強瓊北中商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天津環渤海熱帶(海南)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等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和農產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支持實施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工程,完成海口、文昌、瓊海、萬寧、陵水、三亞、樂東、東方、儋州、澄邁、屯昌、保亭等12個區域性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任務。支持省供銷合作系統新網工程建設。擴大農業生產企業、農戶與大型連鎖超市的合作,不斷提升海南農產品的質量等級,不斷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構建穩定安全的農產品產銷渠道。
加強農業科技、農產品質量追溯服務等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建立、原產地標志認定、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工作。完善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信息發布、質量監管和產品溯源等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熱帶特色現代農業關鍵性技術的研發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農業科技“110”和農業流動服務體系的作用。推廣綠色植保防控技術,推廣使用生物化肥和有機農藥,確保農產品安全,落實瓜果菜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加強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確保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和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實施海口南渡江十萬畝農業土地整治項目。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進一步貫徹與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不斷完善水、路、電、訊、氣、房和優美環境“七到農家”工程,推進城鄉一體化。結合重大項目建設中的拆遷安置和災后重建,統籌科學規劃村莊和農村社區布局,因地制宜引導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對地勢低洼地帶的村鎮,盡快納入全省民房改造計劃,結合新農村和小城鎮建設,建設一批獨具特色的熱帶風情小鎮。對農業、漁業設施等進行改造升級,切實提高抗災標準和能力。繼續推進教育移民扶貧工程,五年內建設六所思源實驗學校和兩所思源高中,讓更多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基本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和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完善“三集中”扶貧機制,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加大扶貧投入,減低貧困發生率,促進初步擺脫貧困的人口穩定脫貧,確保國家、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提高貧困人口穩定發展能力和健康生活水平。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準。
(三)采取多種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培養造就新型農民,結合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產業結構特點和勞動力需求,增加財政投入,整合各種涉農教育資源,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有針對性地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務農技能和轉移就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增收致富的能力;結合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業,加強高爾夫球運動、康體保健、餐飲住宿、商貿會展、信息應用等服務技能培訓;結合發展熱帶現代農業,加強農產品種養、加工、運銷和農漁業機械操作等技能培訓;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物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環保技術等應用技能培訓;結合發展新型工業,加強零部件加工、修理、運輸等配套產業技能培訓。培訓農村勞動力25萬人以上,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0萬人以上。
實施農民增收計劃,積極發展和擴大外出打工經濟,增強農產品加工園區和重大項目建設吸納農民轉移就業的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探索農村集體和農戶在當地資源開發中入股,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
(四)完善適應熱帶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在依法自愿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擇優扶持壯大一批品牌優勢突出、聯結農戶多、確保農民增收的龍頭企業。探索建立專業性和區域性的,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綜合服務的農業協會。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于農業農村。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農村征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引導各市縣抓緊編制和完善鄉村發展控制性詳規,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按照規劃利用建設用地自主開發旅游項目。全面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繼續抓好后續配套服務工作。建立健全農村基層工作保障機制。
第三節 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約發展新型工業
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戰略,充分利用現有產業基礎、港口條件和重點工業園區及開發區,發揮海南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后發優勢,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中布局、集約發展新型工業。完善基礎設施和強化優惠政策配置,增強工業園區產業集聚、配套能力。充分發揮我省建筑業等傳統產業優勢的同時,重點培育油氣化工、漿紙及紙制品、汽車和裝備制造、礦產資源加工、新材料和新能源、制藥、電子信息、食品和熱帶農產品加工八大支柱產業。到2015年,力爭培育十家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產值超百億元的本土企業。
(一)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加快建設海南(澄邁)生態軟件園、靈獅海南國際創意港和三亞創意園,鼓勵和吸引國內外知名信息技術企業向園區集聚,發展軟件研發、服務外包、信息技術培訓等軟件產品和相關產業,早日建成國家軟件產業基地。鼓勵和支持各類機構、大型企業在海南建設數據災備中心。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積極發展互聯網產業和信息服務業。重點推進惠普海南項目、中興通訊研究院、東軟南方基地、聯想三亞項目、用友軟件、海航數據中心、天涯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
大力發展生物產業。支持海口維瑅璦生物研究。加快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增強南藥、黎藥、海洋藥物的自主研發能力,加快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海南)基地建設。加快發展生物育種、生物食品、生物農藥、生物化肥、生物環保等產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支持光伏產業、電動汽車、風力發電、高端特種玻璃、塑料光纖等重點項目建設。建設光伏電池研發中心,形成產學研結合的光伏產業基地。發揮海南豐富的資源優勢,發展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工業化沼氣等生物質能源。支持多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建設,引進上、下游產業鏈配套項目及高效儲能項目。依托文昌航天發射中心建設,積極發展航天配套產業。
(二)集中布局、集約發展新型工業。堅持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資源、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原則,高起點、高水平發展臨港工業,集約發展油氣化工、漿紙及紙制品、汽車制造、食品和農產品加工等產業,重化工業嚴格限定在洋浦、東方工業區,其他工業項目集中布局在現有工業園區。按照點狀園區化集中布局,優化園區產業定位。
洋浦經濟開發區。發揮“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優化、實化、細化洋浦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和控規,積極做好洋浦整體區劃的擴大和調整工作。把洋浦打造成國家級石油化工一體化產業基地、國家級油氣交易中心和儲備基地、亞洲最大的制漿造紙產業基地和面向東南亞的物流與航運樞紐港。在油氣化工方面,重點建設150萬噸乙烯石化、1200萬噸煉油、60萬噸對二甲苯(PX)、210萬噸精對苯二甲酸(PTA)、100萬噸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項目;在漿紙及紙制品方面,重點建設125萬噸木漿擴建、160萬噸造紙二期、24萬噸衛生紙等項目;在油氣儲備方面,重點建設國投孚寶30萬噸原油碼頭及配套儲運設施、中石化成品油保稅庫、國家原油儲備基地、國家成品油儲備基地、30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站線等項目;在船舶和旅游裝備制造方面,重點建設修造船、游艇、水上輕型飛機制造、直升機和公務機組裝等項目。
東方工業園區。積極發展天然氣化工和能源產業,重點推進精細化工項目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建設好臨港精細化工基地。做好工業園區產業發展規劃,加快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設施。
海口綜合保稅區,打造以口岸為依托、高度開放的加工貿易和現代物流區,重點發展電子、紡織、建材、家具、飲料等產業以及物流業。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汽車等產業,形成產業集群。老城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和信息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打造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利用海口保稅區西移的機遇,實現老城和海口工業的一體化發展。昌江國家級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以鐵礦資源利用、新型建材等產業為主,發揮循環經濟的示范作用。金牌港經濟開發區,以修造船、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和水產品深加工為主,建設海洋經濟特色園區。儋州工業區,依托洋浦大工業和港口的輻射與帶動,以木棠工業區和三都化工區為載體,承接洋浦產業轉移,發展配套產業。定安塔嶺工業園,發展水產品和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新型建材、塑料光纖、太陽能電池等產業。
第四節 加快發展海洋經濟
圍繞建設南海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制定和實施海洋強省戰略,科學規劃發展海洋經濟,形成南海藍色經濟區。“十二五”要根據海洋產業發展規劃,研究推進周邊島嶼開發開放的政策措施;把海洋運輸業、海洋船舶制造業、海洋漁業、海洋觀光旅游業等海洋產業做大做強;加快疏港、臨港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更多的大型航運公司落戶,開辟新的航線,發展中轉貿易,成為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點、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的交匯點;依托區位、港口資源和保稅港區的政策優勢,優化港口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加強海監漁政隊伍和裝備建設,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切實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保護好海島、海岸線和海洋生態環境。
(一)發展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支持大型石油公司加大海洋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提高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加快推進海南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基地建設。支持發展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源利用、海水淡化等新興產業。以港口為依托,按照城、港、區(園區)聯動發展的思路,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海洋產業。洋浦港經濟區重點發展石化、林漿紙一體化、港航、以油氣儲備為重點的現代物流、修造船以及小飛機、游艇制造等新興產業,馬村港經濟區重點發展現代港口物流業、汽車及先進裝備制造業、制藥業、光伏產業等,八所港經濟區重點發展天然氣加工工業、海洋能源、對越邊境貿易業等,三亞港經濟區重點發展濱海旅游業、海洋漁業等,清瀾港經濟區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等。以海灣為依托,開發建設一批國際大型旅游區,發展休閑度假業、郵輪游艇產業。支持金牌港經濟開發區列入國家級海洋經濟示范區。以海口、三亞等濱海城市為依托,培育發展海洋旅游、金融服務、信息服務、技術服務、商貿服務等海洋服務業。以漁港為依托,做大做強現代海洋漁業。加強與廣東廣西的合作,建立海上巡航、搜救和事故應急合作機制,不斷完善海上安全日常管理協調工作機制。
(二)科學規劃海洋功能區開發。全面實施國務院批復同意的《全國海洋功能區劃》,即海南島東北部海域,大力發展濱海旅游及生態漁業,加快油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強化自然保護區管理;海南島西南部毗鄰海域,積極勘探開發油氣資源,穩步發展鹽和鹽化工以及天然氣化肥等海洋產業,發展生態養殖,加強濱海旅游設施建設,保護珊瑚礁資源;西沙群島海域和南沙群島海域,積極穩妥開放、開發西沙旅游,建設好西沙漁業補給基地,合理開發利用和養護漁業資源,推進涵養水源和風能、潮汐能電站及生活設施建設,爭取開發深海油氣資源以及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加強珊瑚礁等自然保護區管理,保護海龜等珍稀物種及海洋生物多樣性。
(三)保護和利用海南島周邊海島。依據國家海島保護法,編制海南島周邊海島保護和利用規劃,加快編制西南中沙開發利用規劃。堅持保護為主、科學利用的原則,重點保護和利用海南島周圍具有政治、經濟、軍事、旅游、環保和科研價值的海島,因島制宜,建設一批自然保護型、旅游型、水產養殖科研型、綜合利用型海島。加強海域、海島、海岸線保護、整治、修復等工作。
第三章 十大工程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促進消費與投資的良性互動。針對我省基礎設施與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目標不相適應的現狀,優化投資結構,集中財力物力,加快推進以瓊州海峽跨海通道、環島高速鐵路、“田字型”高速公路、核電、機場、港口、公路、水利、能源、“三網融合”十大工程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及其配套工程建設,打造與國際旅游島建設目標相適應的基礎設施。
第一節 構建海陸空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
進一步突破島嶼型經濟體發展的瓶頸制約,形成以航空、瓊州海峽綜合運輸通道以及以港口為核心的海上運輸組成的對外運輸系統,構建進出島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
(一)加快推進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工程。建設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對于促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和“泛珠三角”及北部灣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要積極做好跨海通道的前期工作,加大投入,深入開展實地勘探、科學論證、方案遴選、投融資模式研究等工作,提出可研報告,爭取國家“十二五”開工建設。加強與廣東、廣西的合作,加快建設跨界高速公路、軌道交通及配套工程,打造快捷便利陸路網。
(二)港口建設。重點建設洋浦、海口、八所、三亞、清瀾等港口,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和集疏運體系建設,盡快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齊全的港口格局。洋浦港,全面建設洋浦港區、神頭港區和后水灣港區三個核心港區,重點推進深水航道及岸灘整治工程、大型集裝箱碼頭工程、洋浦30萬噸級原油碼頭及配套儲運設施工程、洋浦成品油保稅庫項目碼頭工程、海南天然氣站線項目配套碼頭工程、公共化學危險品碼頭工程、公共原油碼頭工程、煉油二期成品油碼頭及乙烯碼頭工程、大型煤炭礦石碼頭工程、通用雜貨碼頭和其他碼頭工程等項目建設,到2015年形成區域性樞紐港架構。海口港,重點推進馬村港擴建二期工程、新海港區汽車客貨滾裝碼頭一期起步工程和國際郵輪母港建設。八所港,重點推進新港區精細化工項目碼頭配套擴改工程。三亞港,重點加快國際郵輪母港建設發展。清瀾港,重點建設西南中沙交通碼頭工程。加強瓊州海峽港口設施改造,建設瓊州海峽兩岸對接高效的客貨運輸系統。
(三)機場建設。為提高國內外游客進出的便利性,全面加快國際空港建設步伐。擴建美蘭、鳳凰國際機場,使旅客設計通行能力分別達到2000萬人次/年和2500萬人次/年。建成開通博鰲機場,爭取早日開工建設西部機場。開辟更多國內外航線,積極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飛行。完善綜合配套功能,發展空港產業。
第二節 建設覆蓋全島、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網絡
更具科學性和前瞻性地統籌規劃建設全島基礎設施,更加重視基礎設施建設與自然的和諧,大力提升基礎設施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強化島內外有機對接、城鄉有機對接、區域有機對接,各類交通工具零距離換乘無縫對接,促進全省基礎設施網絡化、現代化,打造全島“兩小時旅游交通圈”。 海口、三亞等城市要加快論證研究和完善包括軌道交通在內的城鄉立體交通體系,打造海口、三亞城鄉一小時綜合交通網絡。
(一)鐵路建設。建成344公里的西環高速鐵路,形成環島高速鐵路網。完成西線360公里既有鐵路的電氣化改造。加強高速鐵路和粵海鐵路運營管理。
(二)公路建設。開工建設“一縱一橫” 380公里的高速公路,形成海口—屯昌—五指山—保亭—三亞和洋浦—儋州—瓊中—萬寧“田”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爭取實現縣縣通高速。加強對現有高速公路的維護,提升現有高速公路的質量。國省干線公路新建和改建1650公里,優化路網結構,提高公路技術等級和服務水平。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改造縣道砂土路1100公里,在全面完成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建設任務的基礎上,推動農村公路聯網和人口較多具備條件的自然村“通暢工程”建設。選擇有特色旅游資源的山區、濱海濱河路段建設旅游公路示范工程,新建和改建全省旅游公路460公里。加強景區(點)與公路網及景區(點)間的公路連接,完善旅游運輸網絡。建設工業園區出口路與集疏運公路間的連接線,加強與鐵路、高速公路、港口、機場的銜接。開展公路景觀美化、綠化改造工程,推進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完善海口、三亞兩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的客貨站場規劃建設,加快農村客運站建設。基本形成公路、鐵路、港口、航空銜接快捷、分工合理的綜合交通體系,實現島內外及城鄉間交通的便捷化。
(三)水利建設。構建覆蓋全島的南渡江流域、昌化江流域、萬泉河流域、東北部流域、南部流域和西北部流域六大流域水利發展格局。加快推進紅嶺水利樞紐工程、紅嶺水利灌區工程、邁灣水庫、天角潭水庫、洋隆水庫的建設,以及春江水庫、石碌水庫擴容。完成大廣壩水利水電二期工程建設,實施海口南渡江調水工程,加快松濤灌區等續建配套工程。完成大中型和七百多個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全面完成南渡江、萬泉河、文昌河、昌化江、環小海防洪治理工程。加強南渡江等河流的冬季儲水功能建設。加強重點海堤和易澇洼地的綜合治理,全面提升抗災防洪標準。合理配置農業用水、城市用水、旅游區用水、生態用水。進一步加強水利工程、水資源利用的管理。
(四)核電及能源建設。按照電力先行的原則,建設好昌江核電一期兩臺六十五萬千瓦核電機組項目,同時建設六十萬千瓦裝機容量的瓊中抽水蓄能電站。積極推進昌江核電二期建設,確保建成華能東方電廠兩臺三十五萬千瓦燃煤發電機組擴建工程。建設東部燃氣電廠和西南部電廠或海口電廠五期燃煤機組。加快海南電網跨海聯網二期建設,對全島城鎮、農村電網進行升級改造。加強瓊粵兩省電力交換能力,積極推進智能電網建設,確保電網高效安全,穩定經濟運行水平。積極發展風能、水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統籌利用好天然氣等各種氣源,形成互相調配、互為補充的格局。建成洋浦30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站線項目,確保全省液化天然氣(LNG)的供應。加強福山等地油氣勘探開采、輸氣管道建設。結合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布局,進一步完善天然氣輸配管網。
(五)通信網絡建設。以建設信息智能島為目標,完善覆蓋全島有線和無線相結合的高速寬帶基礎網絡。加快旅游信息體系建設,加快旅游景區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和新的信息技術與業務的應用,加大旅游產業信息資源整合,推進旅游業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農村信息化工程建設,加強農村地區互聯網接入能力建設,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產地數字可追溯系統、農業遠程防疫系統和水庫防洪數字系統;整合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系統、農業科技“110”系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系統等資源。建設城市光網,實現基于光纖到戶、到樓的寬帶接入方式,提高寬帶普及率及入戶帶寬。積極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工程,整合城鄉信息網絡資源,打造“數字海南”。大力支持郵政網絡建設。在推進信息化過程中,全面提高海南城鄉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