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地震”,震痛的供應鏈
2011-5-1 7:0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六悟
兩年前,國人在無情的痛斥和依依的惋惜中送別了三鹿。兩年后,雙匯因“瘦肉精”事件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回想昔日怵目驚心的“蘇丹紅”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所引發的“地震”再次讓世人痛恨和恐慌。雙匯是否會重蹈三鹿覆轍,這對于憤怒的消費者來說似乎已無關緊要,關鍵是如何讓消費者敏感的神經不再緊繃,避免更多類似事件的出現。
“瘦肉精”風波涉及的已不單單是某個人,某個企業的問題,而是整條產業鏈。它在傷害消費者的同時,更讓很多企業警醒。此次事件中,無論是深陷漩渦的雙匯萬人大會對消費者的禮節性致歉,還是集團管理層對輿論的發難發飆,都不能從根本上逃避和化解企業的責任與危機,更不能讓雙匯一勞永逸,坐享“萬歲”。危急關頭,雙匯要想“置之死地而后生”,首先不能把反思當反擊,更不能救火走過場,而應撲下身子塌下心,切實查清供應鏈環節,打破供應鏈管理魔咒,及時亡羊補牢,堵塞漏洞。
在現代市場格局中,真正的競爭已不單純是產品、品牌的較量,不僅僅是企業和企業間的競爭,更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較量。隨著我國產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無論是生產型企業還是服務型企業,都不能只顧片面的利益而追求盲目的規模擴大,乞求在“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中謀求利潤。只顧自我,不管旁鄰,勢必會造成鏈條環節缺失或不協調,致使產業發展畸形。一旦相關環節“告病”,難免會“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而依賴性比較大的企業和行業更應樹立這種思想和觀念,尤其是近年來一直被媒體“青睞”的農副食品行業更應加強這方面管理。“瘦肉精”事件正給我們這樣一個教訓。從雙匯近年來發展軌跡看,作為全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生產環節的迅猛擴張導致企業規模與產業鏈不相匹配。原本就處于自然狀態,整體表現松散,專業化、規模化程度低的豬肉供應鏈,再加之缺乏對脆弱環節的控制與整合,即使有“十八道檢驗,十八道安全”的安全閥,也很難避免上游鏈條的“變異”。尤其對于涉及面煩瑣復雜、系統不確定因素多的豬肉產品供應鏈,企業對產業鏈控制力、執行力的缺失,無疑是導致這場悲劇上演的關鍵之所在。
在我國豬肉產品供應鏈中被廣泛采用的“企業+基地+農戶”發展模式,雖然具有一定優勢,但有必要借鑒發達國家規模化、集約化、高科技養殖的經驗,盡可能改變分散農戶與基地的鏈條脫節現狀。
對此,號稱“中國第一屠夫長”的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曾鄭重表示,要大力發展養豬業,增強產業鏈上下游的控制力。但對于年消化生豬3000萬頭而99%的原料要靠基地以外養殖戶供應的雙匯,自己養豬無疑是“杯水車薪”,很難從根本上加固上游供應鏈。這就需要供應鏈主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逐步實現規模化、正規化管理,通過管理模式升級,增強對供應鏈各環節尤其是薄弱環節的執行力和控制力,進而提升供應鏈整體服務水平,打造靈活高效的供應鏈管理系統。供應鏈作為一條連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流鏈、信息鏈、資金鏈,它更是一條增值鏈,只有最大化整合和優化供應鏈,才能真正具備競爭的優勢。
雙匯“瘦肉精”事件所引發的商戶“倒戈”、“改旗易幟”也許正是供應鏈鏈條上環節的“株連”效應所致。無論是生產加工還是物流供應環節,只有把整個鏈條建得環環相扣,將相關企業統一在一個鏈條上協調運作,企業發展才能更加健康和諧。就如生物學上的基因鏈一樣,只有保證每一個DNA片斷不突變,肌體才能永葆健康。如果某個環節“掉鏈子”,脆弱的供應鏈就很可能會“樹倒猢猻散”。尤其是在消費者“零容忍”的今天,任何一個環節的斷裂都會讓我們“傷不起”。
在產業各環節聯系日益密切的當下,一個成熟的企業必須有一個完善的供應鏈 (內部供應鏈和外部供應鏈),必須統籌好供應鏈的上下游管理,尤其是作為供應鏈鏈主的企業更應做好“鏈上總動員”,切實提升對供應鏈的控制力和執行力,“瞻前顧后”才能確保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