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標簽”破繭之路
2012-1-17 12: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國際物流、物聯網領域,中國人一直是游戲參與者,從未做過規則制定者。這樣的歷史如今被終結――由包起帆領銜制定的《ISO18186:貨物集裝箱―RFID貨運標簽系統》日前正式成為國際標準,世界終于開始傾聽“中國聲音”。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兩年前中方代表向國際標準化組織第一次提交提案時,曾遭到無情拒絕。從最初碰壁到成為國際標準,中國“電子標簽”是如何破繭而出,勇奪話語權的呢?
“創新要有眼光,更要有勇氣”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包起帆還是上海港龍吳碼頭的負責人。每天看著熟悉的碼頭,有塊“心病”讓他寢食難安:“當時的龍吳港主要經營內貿集裝箱運輸,相對于進出口貨物,安全保障的條件有限,碼頭上的箱子經常被人偷竊,讓我們苦不堪言。”
在超市,老包看到營業員刷貨品條形碼,一個靈感就此產生:能不能將電子標簽技術運用到集裝箱運輸領域,集裝箱有一個“電子眼”,就不怕壞人惦記了。然而,當包起帆將這個想法告訴周邊同事時,很多人不理解:“集裝箱又高又大,怎么貼條形碼?這事恐怕做不成。”
十年后的今天,電子標簽技術被證明是成熟的。經過不斷的研發和革新,如今的集裝箱電子標簽從外表看就像一個小方盒子,裝箱時用移動式讀寫設備往盒子里寫入集裝箱信息、貨物信息和物流信息。集裝箱在經過港區道口、碼頭橋吊時,信息被自動讀取并顯示在專用網站上,貨主、船公司、港口方、政府監管部門都可以上網查詢。如果集裝箱在運輸中途被非法打開,網頁還會立刻報警。借助全球網絡環境,集裝箱物流的實時在線監控終于實現了。
“回頭再看當年的爭論,我覺得自主創新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站高一步,看到5年、10年后的發展,才不會被眼皮子底下的目標牽著走。而創新的勇氣,則更為重要。”包起帆坦言,自己當年也有過動搖,就像5年前,他提出要將中國集裝箱電子標簽技術申報國際標準時,有人表示懷疑。“他們說我連英語也不會說,怎么能領導外國專家制定標準呢?一開始我也想打退堂鼓,可又不甘心。我們已經研發出了最好的技術,為什么不能將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成國際話語權?創新轉型的機會稍縱即逝,容不得瞻前顧后,認準了就要上!”
事實證明,國際標準不是高不可攀。
“失敗是創新者最好的磨刀石”
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產品。只有掌握了標準制定,才等于掌握了行業的話語權。
國際標準化組織是一個非常嚴密的機構,制定一項國際標準又有相當復雜的程序和要求。更為重要的是,每一個國際標準制定委員會中都有一大批該領域的資深專家,代表著各自的利益,在討論時各方力量相互制衡。這對從未在交通運輸領域制定過國際標準的中國來說,如同重重關口。
2008年6月,由上海港起草的提案,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審查后代表中國提交至國際標準化組織。按照規定,制定國際標準需要有國際標準制定委員會的一半成員國同意,并有5個以上國家愿意共同參與標準制定。到當年9月投票結果揭曉時,一半以上的國家同意中國提案,但只有2個國家愿意共同參與,第一次提案失敗了。
包起帆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外國專家當時倨傲的神情。“會議快結束了,才讓我們上臺介紹提案,結果很多專家根本就沒有認真聽。他們心里肯定把我們當作"菜鳥",認為我們來旁聽他們的發言就足夠了。”
包起帆的團隊沒有死心,他們決定要用事實說服老外。
2008年12月,包起帆將委員會的全部專家請到上海,一連幾天帶著他們到外高橋碼頭考察,親身感受電子標簽的實際運用情況。這一招果真有效。望著一只只上了“保險”的集裝箱,很多外國專家開始認真考慮中國的提案。
2009年2月,經過補充和修訂,中國又提交了新的提案。這一次,國際標準化組織重新開啟了“投票窗口”,要求全體成員對中國的新提案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投票。當年5月10日,投票結果公布,包括中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英國、丹麥等在內的14個國家同意該提案,其中法國、德國、美國等8個國家還表示愿意與中國一起參與標準的制定。5月27日―29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17次工作組會議上,中國提出的國際標準提案獲得通過,會議同時任命包起帆負責該標準的起草工作。
一扇大門終于向中國的創新者打開。“我從事了30年的發明工作,有一條經驗感觸很深,那就是越難的工作,收獲的果實才越甜美。創新本來就是對過去的否定和突破,遇到困難和挫折很正常,失敗是創新者最好的磨刀石。”包起帆說。
“創新要講策略方法”
自主創新要想獲得成功,一味地蠻干也不行,還要有策略、講方法。
“記得第一次向委員會提交我們的草案,被外國專家批得體無完膚,幾乎每句話老外都有意見,都要求修改。”全程參與電子標簽研發的江霞回憶草案起草階段時說。
事實上,這只是力量博弈的一個縮影。
有些老外想用“拖”字訣,延緩中國人拿出國際標準的步伐。怎么辦?以嚴謹對嚴謹,以認真對認真,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是包起帆想出的辦法。自第一次會議后,包起帆每次開會都嚴格按照會議議程,要求所有專家在會上當場確定國際標準的修改意見,否則會議拖得再長也不結束。一開始,老外還很有興趣與中方糾纏,提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一直說到口干舌燥,卻發現中方代表依然很有耐心地進行探討,而且一副不達成一致決不罷休的架勢。久而久之,有些外國專家堅持不住了,更多的專家則被中方的誠意所打動,草案起草工作終于步入了快車道。
“制定標準既是交鋒,也是交融的過程,而后者才是我們的目的。”包起帆說,為了爭取大部分外國專家的支持,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有些細枝末節的地方,他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比如標準的標識、英語表述等,都采納了外國專家的意見,而對于核心內容,尤其是涉及中國利益的部分則寸步不讓。最終,整部國際標準完整保留了中國人發明的關鍵技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智造"。”
傳統的國際標準制定過程十分漫長,一個國際標準從新提案提出到標準發布,一般需要3年至6年。這一次,中國電子標簽僅用了3個月就成為國際規范,一年后就成為正式的國際標準。看到這一結果,美國Transcore公司副總裁夏耐柯先生驚嘆道:這樣的速度在國際標準化組織程序中幾乎不可能,中國專家的智慧太了不起了!
短評
大膽創新
國際標準化組織經投票通過并頒布由包起帆領銜制定的國際標準。這是物流、物聯網領域第一個由中國專家發起并主導的國際標準,是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最終上升為國際標準的成功探索。
創新,是城市生生不息、不斷發展的靈魂,是與時俱進的不竭源泉和根本動力。上海的轉型,要依靠創新驅動,只有堅持創新、突出創新、咬住創新,我們才能掌握核心競爭力,把握主導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使企業形態和能級不斷提升跨越。
上海工人階級富有創新精神和開拓勇氣。我們要有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開創精神,有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敢于“吃第一個螃蟹”的敢闖敢試勇氣,有不畏創新艱險、不懼前路荊棘的攻堅克難韌勁,把上海城市的創新之路拓開得更寬更廣,讓更多的上海企業成為創新的生力軍。(本文來源: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