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明:物流體系通而不暢成障礙
2012-1-9 7:5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自貿區建立兩周年,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一些問題仍待解決。”云南省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朱振明教授近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通而不暢的物流體系已成為掣肘自貿區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尤其對于以陸路交通為主的云南而言。此外,通關等軟件環境也并不理想,口岸服務意識和工作效率低,這些都增加了雙方貿易往來的成本,是亟待通過進一步協商解決的問題。
除了客觀存在的問題,企業對中國-東盟自貿區、東盟國家市場、相關政策缺乏了解,也制約了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
不解政策企業錯失關稅優惠
“總體而言,自貿區建立兩周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正朝著共贏、互補的趨勢發展。”朱振明分析,從國家層面看,自貿區建成的這兩年內,中國-東盟整個區域迎來了無限商機。一大體現就是區域內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被大大推動。
從企業層面看,一部分反應快的企業,打開了東盟市場。特別是象海爾、奇瑞這樣一些有實力的企業集團已經在東盟市場牢牢站穩腳跟。東盟國家的企業也邁出了進軍中國市場的步伐。
就普通百姓而言,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也使他們得到了實惠,比較明顯的是,隨著進入中國市場的東盟國家水果價格的下降,更多的東盟水果走進中國老百姓家。
但是,目前一些企業對中國-東盟自貿區、對東盟國家市場、相關政策還缺乏深入了解,制約了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例如,我國出口至東盟各國享受關稅優惠的原產貨物必須取得我國簽發的原產地證書。由于一些企業對此不了解,許多出口企業因此錯失本應享受到的關稅優惠待遇。
朱振明表示,自貿區建立兩周年,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一些問題仍待解決。且只有隨著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而逐步解決。但從宏觀來看,在中國-東盟自貿區框架下,各國的貿易基本都獲得了增長,這塊共同的蛋糕正在一起變大。
貿易摩擦難以避免
朱振明說,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也是發展中國家之間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如何發展,尚無先例可循。加之東盟十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政治、文化、貿易政策等呈現出多樣性,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在具體操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各種問題。
“例如,中國同某些東盟成員國之間貿易逆差較大,而同其他國之間則是貿易順差較大。因此,各國都在努力尋找貿易的平衡。”朱振明表示,這導致各國間的貿易呈現不平衡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摩擦難以避免。例如,由于面臨中國企業的競爭,東盟國家的一些中小企業主認為取消關稅使他們的企業受到沖擊。在自貿區逐步推進“零關稅”政策的實施后,某些東盟國家會以非關稅的“隱性壁壘”,例如標準認證等技術條例來保護本國的產業,以避免中國進口的同類產品對本國的相關行業造成沖擊。有些國家在執行政策時,還存在著隨意性,甚至不按規定執行貿易合同。
其次,通而不暢的物流體系也成為掣肘自貿區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尤其對于以陸路交通為主的云南而言。一方面,老撾、緬甸等境外陸路交通的硬件狀況還待改善;此外,通關等軟件環境也并不理想,口岸服務意識和工作效率低,這些都增加了雙方貿易往來的成本,是亟待通過進一步協商解決的問題。
此外,在自貿區簽訂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的協定中,貨物貿易由于起步較早、基礎較好,因此在執行上也相對走在前面。但服務貿易的進展還不是很大,今后雙方應該下大力進一步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
政府應積極引導企業走出去
作為同東盟國家接壤的沿邊省區,又肩負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的使命, 融入中國-東盟自貿區對于云南省具有特殊的意義。
朱振明認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制度性框架為云南拓展同東盟國家的區域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云南應該做大做強本省的特色產業,并提高與東盟國家商品結構的互補性,為走出去提供產業支撐;同時要利用地緣優勢,在推進一個沿邊對外開放經濟帶、六個城市群或次城市群,七個對內對外開放的經濟走廊建設的同時,推進與周邊國家通路、通電、通商、通關合作進程,把沿邊地緣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政府應該為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創造良好的軟硬件環境。除了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外,還應該加強政策宣傳,提供有效信息、進行政策扶持,引導企業加強在東盟國家的投資、拓展東盟市場。走出去的企業,也應該本著與貿易對象互補、互惠互利共贏的出發點,積極提升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