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學:智慧城市核心是物流和信息流
2012-5-27 13:2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5月25日,中國城市云計算系列報道之智能交通與醫療云大會于5月25日在成都召開,大會現場將分為智能交通云與移動醫療云兩場分論壇,和訊科技將全程直播本次大會。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周子學在智能交通云論壇上表示,智慧城市最核心的要提升有兩點,包括第一是物流;第二是信息流。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智慧城市或者說田園城市就可以慢慢的實現。
周子學認為,智慧城市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對現代城市的功能、形態、布局、運行、管理等等進行重新整合和改造,使其變成智能化的新型城市。
以下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周子學演講實錄:
周子學:各位下午好!我跟云不太熟,我覺得云這個事在技術層面,已經被反反復復的研討。現在還停留在概念上,沒有多大的意思。另外一個,我也不是做軟件開發的。我是受到成都的啟發,上一屆通訊會的時候,我看到了成都的題名詞,叫田園城市。我當時就受到了啟發,發表了一篇感慨。回去以后,這兩年時間,我說成都設計了一個非常好的廣告詞——田園城市。跟它相類似的還有一個,海南有一個軟件園,它有一個非常好的廣告詞,你的第二辦公室。一個創意其實很重要,所以從這個引出了我的思考。
今天,大家都在談智慧城市,我也想展望一下智慧城市在我心中的概念。從兩個方面來談,一個,把我們人類的城市史,給它拉長一點來看。第二個,就是到今天,我們來展望一下未來的智慧城市,它是一個什么樣的藍圖。
根據我自己的知識來認識,城市,原來可能城歸城,市歸市,這是我的理解。是后來,城市并到了一起的。人類開始的時候是在叢林里面生存的,那個時候可能還不叫人。我用了詩人毛澤東的一首詞開篇的兩句,他說人與人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人,聰明的猴子,就是開始的時候用石頭去砍野獸,最后把那些野獸徹底的給消滅掉了,被人吃光了,不夠吃了。那些食肉動物,靠單純的石器,還不足以抵抗它。可得到的食物多了以后,就繁衍的多。叢林已經容不下他了,所以這些聰明的猴子就帶著這群人沖到了礦物里面,去到田野里面采摘食物的種子吃。這個時候,他跟那些比較笨的猴子做了一次道別,說拜拜了你們,我們到那邊去了,你們還繼續在這邊生存吧。這個時候,人出現了,人跟猴子分開了。毛澤東就是這么一個意思。
那么可以肯定,在分開的當初,是沒有城市的。那個時候,到了平原以后,慢慢的就進入農耕,或者是進行了圈養,生活越來越好。所以我認為市場,是市先出現,然后在交換的過程中,有些爭斗,或者是不等價交換,就搶,要保護自己和保護自己的食物。這樣就把那個墻圍起來,或者是籬笆做起來。
城市在農業社會高度發展的痕跡,我這里用了白居易的一首詩里面的兩句,他是這樣說的,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這個故事是說一個燒碳的老頭,從終南山運到當時的長安首都,去賣碳。這個路很遠,現在看起來也就百十來公里,幾十公里。但是他當時是用牛車拉的,一千多斤,要走兩三天,走得很累。所以他走到長安城邊上的時候,是在長安的南邊。大家知道長安的南邊有東市、西市,這是交換的地方。他拉著這一車碳到城南那個市場的門外面,他已經很累了。我懷疑那個地方就是賣碳的市場,因為比較珍貴的東西就放在城里賣的,有些粗笨的東西就放在城外面買賣了。所以他可能就是在這個地方。后來很悲慘,他這一車碳被皇帝的太監給掠奪走了。
從這一句話里邊,我們能看出,這個時候,封建社會或者農業社會已經高度發達了,長安當時已經是百萬的人口。那個時候城跟市已經合在一起了。我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城市在農業社會已經高度的發達。但是農業社會的城市,跟工業社會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的定位不一樣,假如說農業社會是消費為主的話,工業社會就是以生產為主。我是以前研究消費形態的時候得出來的這樣一個結論。盡管在長安也好,或者是后來清朝的北京,這樣的城市,百萬級人口的城市,它是為那些皇帝、那些貴族,和保護他們以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那些人居住、生活的。因此主要是消費型的。但是工業城市,從誕生那一天開始就不是消費型的,是生產型的。工廠要有一大批的工人,比如說英國的紡織業,就圈地,把原來的牧場變成了一個城市,很多人到城里來生活。這些人是生產自己不用的,是給別人用的,所以工業城市是生產型的。這是工業的集約化決定的。我說這么多是為了鋪墊我一會兒說的信息化時代下,信息社會的城市可能還要回歸到生態化,是有可能的。
農業社會的城市,我們從城市的這個特征,我們還是不談制度,就談這個城市本身的基礎設施,這一方面來研究。路是最主要的。這個路網,最原始的是路,要水,可能還不構成網,水可以打水井,把泉水抽上來、提上來用就可以了。一開始,城市就有路網。而且當時的通信網和路網是合一為二的,五百里加急。一個驛站一個驛站的往前跑,跑到馬累的時候,人騎上另一匹馬,從皇帝發出指令以后,一天就可以到達。當然,軍事的通信還更發達,比如說烽火,烽火也是信息傳遞的手段。一般來說,城市的信息傳遞跟路是相關的。
秦始皇是最厲害的君主,他當時建了八條路,就是現在城市西安和咸陽的地方,就是當時秦始皇的首都,八條高速公路。到了工業社會以后,這個網越來越多了。從路,再增加到水網,隨后又上水下水,污水處理。通信也是單獨列出來,而且通信網現在也越來越多,廣電網、物聯網等等。北方的城市還有供氣、供熱的。
目前,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后工業社會。總的來說,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期,信息社會還沒有完全到來。前些年,有些領導說現在是初現端倪。無關是物聯網,還是云計算,將來它的成熟期還遠遠沒有到來,等它成熟的時候,社會形態就變過來了。
信息通信網現在在不斷的擴大,擴大為通信網、廣電網、互聯網、物聯網等等。幾天前,跟信息產業的吳老部長一起,他講了一次云計算,我從頭到尾聽到尾,他講了四五十分鐘。我認為他是把通信和整個信息產業鏈,從頭到尾都吃透的這么一個人。他就這么認為,他說十年以后,或者再更長的時間,通訊這個名詞不會被人家用了,那個時候就是信息服務。所以目前是三網融合,幾網融合,其實早晚會走向融合的趨勢。所以這種分分合合,目前看來變化無窮,但是最后它走向信息社會,它還是要變成一個成熟的,以信息提供和信息服務為主的主網,這個網跟以前的水網、路網,是一個道理。
第二,想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所謂的智慧城市。
我認真地查了一下字典和其他的資料。智慧,智慧是什么呢?是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處理的能力。這是新華字典的權威定義。我又查了一下現代漢語詞典,它是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我覺得這兩個概念可以互補,或者合起來是對的。智慧的一種理解。我們經常會說這個人很有智慧,一般情況下是說的這個人,他能把他學到的知識、他的經驗、他的悟性以及他臨場發揮的各種能力,把事情解決了、辦好了,這個人就被認為是智慧的人。
智慧和城市結合起來,是什么概念?我自己創造了這么一個定義。就是說智慧城市,因為我看了好多的定義太長太長,我覺得這個定義要是超過一百字,人家記不住,抓不住主要的東西了,所以我自己整合了一下。我覺得智慧城市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對現代城市的功能、形態、布局、運行、管理等等進行重新整合和改造,使其變成智能化的新型城市。這個是智慧城市的我的理解。這種城市,它更有利于人們在將來的信息時代生活和工作,它是信息化跟城市化融合的結果。
我們再進一步來看,馬克思有這么一句話,他說手推磨帶來的是封建領主的社會,蒸汽磨帶來的則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這個社會,人們已經熟悉。我們很熟悉,沒有必要去解釋。問題是,將來再用信息化去武裝,變成智慧城市是什么樣的呢?信息化的手段,或者是智能化的工具,可以把人類帶入信息社會。這個信息社會下,我們的社會形態可以重構。工業城市的生活,應該說可以回歸到生態化的那樣一個狀態。城市可以跟田園,可以跟森林,可以跟草原,跟濕地,跟其他的等等,跟沙漠,我估計不行,最后融為一體。
所以這就回到我為什么對成都的田園城市那么有感覺,我覺得這是有可能的。信息化的手段,可以解決城市回歸到田園這樣一個期望。魯迅先生說,世間原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今天我們應該重新說了,現在是走的人太多了,又沒有路了。你去看看北京市的交通,那個路真的很奔放,但是有一天下雨的時候,我上個星期去機場的時候,我用了三個小時,最后到了機場,機艙門已經關了,最后還是沒有趕上飛機。從上班的地方到機場走了三個小時也沒有趕上,路上全是停車場,所以路走得多了,也就沒有路了。這個毛病,我們要回歸田園太可以解決,要靠信息化的手段,信息化的手段對老城的改造是可以的,只能是局部的解決,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要靠田園城市、森林城市、草原城市,這些散居開的中小城市才能解決這些城市弊病。
智慧城市是信息網絡高度發展后對城市演進的新貢獻,這種演進還在快速進行中。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展望,或者期望而已,我們要去努力的實現它。我們可以從城市的空間布局、城市的生態化、城市跟鄉村的融合、人們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做一個展望。
未來的城市到底要多大?我看了5月8號的網站有一個新聞,第一個村級市在河南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掛牌,他說之所以要改成市,就是為了讓村民當市民,他說我敢說,9億農民8億都想當市民。據說還有一個民政部門對他的批評很厲害。昨天我看到那個牌子還掛著。我想說的是什么呢?我想說的是,工業化使得農業將來肯定要產業化,那么農業產業化以后,從事農業勞動的那些人,肯定要在農業的廣闊天地的附近居住。就像工業化以后,工人要在工廠附近生活一樣的道理。所以說,這個必然的要求是城市的小型化。中國全面工業化帶來的全面城市化,現在才50%的人口是生活在所謂的城市里面。還有9億農民,指的是身份,戶口還在農民,有很多人在城里打工,但是戶籍是農民。
所以說城市化往前發展,全面城市化,不是全面大城市化,最后那些農村建起來的城市,它必然是小城市。所以這是肯定的。
再接下去就是田園城市。田園城市,我兩年以后再來看成都,成都有沒有實現田園城市呢?我們走進成都這個原有的老城,肯定做不到。工業城市的特征就是水泥叢林,最多加一些綠地,這個是老城。然后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信息化,可以做到智慧型的城市。但是一些城市病,也還是解決不了。在城市的污染、擁擠、垃圾處理等等這些問題上,工業城市給我們走到頭的這些問題,是解決不了的。所以我們城里的這五六億人,也同樣也一個強烈的愿望,我們也向往著農村的藍天白云、綠樹青草、山清水秀的田園生活。城里人想到農村去,農村的人想到城里來。所以我們要用信息化的手段,重新去重構未來新型的城市,這個城市就是智慧城市。
所以我們認為新型的城市化就是城鄉一體,融合的。就是把城市的高效、便捷、集約等等這些城市的優勢,和農村的空曠、綠色、清潔等等,把它融合在一起。這樣才是后工業社會也好,或者叫信息社會也好,人們所期盼的那樣一種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
我們這樣的愿望能實現嗎?這個辦法,我覺得只有這樣。就是城市的適度分散和農村的適度集中相結合,然后把農村建成一個城鎮,建成一個跟城市一樣的,至于農民的身份,你把他居民化以后。農民享受到跟居民一樣的待遇,農民不就變成居民了嗎,只不過他從事的是農業生產就是了。把他的居住條件城市化了、信息化了,這樣一個農村不就是城市嗎?所以我們需要再次從城市的結構網來分析,水、電、路,這是城市的,但是農村還沒有實現。所以你要想實現田園城市的夢想,就要在物流、信息流上突破。
今天這個會的主題是城市交通的所謂的云計算,實際上就是城市交通的智能化。物流,主要靠公路、鐵路的高速化,還有航空業的普及。也就是說物流高速化,它可以縮小空間的距離。
從信息的角度,信息網的普及、提升,把城市鄉村的信息鴻溝徹底填平,使得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從時間到空間都無障礙。在今天的信息技術面前,時間、空間可以忽略不計。那么物流來說,它越來越快以后,可以縮短時間,來解決空間的問題。所以假如未來的智能化的城市,智慧城市最核心的要提升的就是,第一是物流,第二是信息流。我在兩年前聽到田園城市以后,我當時的感慨就是,我說要想實現田園城市,必須具備兩個最主要的條件,第一個就是現代物流,第二個就是現代信息流,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智慧城市也好,田園城市也好,就可以慢慢的實現。
當農村的基礎設施全面實現以后,城市跟農村的條件基本一致,所以我們實現智慧城市的目標就可以達到了。
這樣的分析,這個愿景是可以實現的,關鍵就看我們的努力。我們應該說,今天我們中國這樣的一個城市化,我們是網的城市化,比人家落后了,幾百年,兩百年的時間。我們今天來談城市化,我們趕上了信息化的同步,所以今天我們可以把工業化、信息化結合起來,把城市化跟信息化融合在一起,我們只能走城市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的道路。像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加速了信息化發展的這樣一個路程,加速了信息化的實現。
怎么建設呢?應該分兩種情況。對于現在已經有的老的城市,這個東西,你不可能把城市全部推掉,我們城市的更新或者是拆遷過程中,已經夠狠的了。三年不到,這個地方,我們就已經不認識它了。我們去看看歐洲、英國、法國那些,他們很大的車在非常窄的路上開,我覺得水平很高,就是保留了原有城市的面貌,并且沒有改進。比較起來,我們中國的城市道路,比那些歐洲城市要寬廣得多,我們是真狠,拆遷得很厲害,尤其是前幾年,現在農民的訴求越來越多,所以拆遷越來越難了。所以對于老城的信息化,或者叫智慧城市的建設,我們應該不動它的大格局,只能用信息化的手段進行改造,甚至提升,這個是可以做到的。慢慢的,人口過于密集的地方,就要疏散開來,讓他到其他的地方去生活。
假如說正在或者將要建設的新型城市,應該是從一開始就可以按智慧城市的要求來規劃布局,這樣可以一步到位,降低建設成本。所以在田園城市這個概念提出以后,我就在想,成都既然提出這樣的概念,在未來,全面把成都市這一萬多平方公里,成都市的具體面積,我不是特別清楚,現在幾百、幾千平方公里老的已經不能大動了,在未來那些川西平原上的糧田,你要把它真正改造為田園城市的話,我覺得要做文章就是做那些現在農民居住的鄉鎮宅基地上做文章,保護那些農田,你也是不能動的。所以要建田園城市,只能在新的農業產業化以后的城市化,在這個領域里面,一開始涉足就大配套,就是路,物流和信息流,同時鋪過去,同時實現,新型城市的智能化。這樣就能解決集中建完了以后再去改造的工作,這是我們的后發優勢,我們能做到這一點,這是對于我們未來要建新城市應該思考的問題。
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就講這么多,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