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蒙古游牧地,今天物流運輸忙
2012-6-13 9:5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哈拉海之下篇:古時蒙古游牧地,今天物流運輸忙,采制:吉林臺記者趙英娜、韓政武。
農安縣哈拉海鎮因為一種叫哈拉海的野生植物繁茂而得名。在它建鎮之前,曾長期是蒙古族的游牧地。對于游牧者來講,馬背就是家,哪里有水草,哪里就是他們的天下。游牧文化也因而具有了流動性、適應性、開放性的特點。穿越時間的隧道,在今天的哈拉海人身上,我們仍然可以窺見游牧文化的深刻影響。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哈拉海鎮有三百多臺大落子,這是當地土話,就是指大型載貨車,一個鄉鎮擁有這么多臺重卡,在全國也不多見。這些重卡行遍全國,也把哈拉海鎮的名聲傳遍全國。哈拉海鎮鎮志撰寫者劉忠濤:現在哈拉海鎮大落子吧非常出名,到外地,外省都問你哈拉海多大個地方啊?意思是說你這車這么多,不知道哈拉海是多大個地方。以為是很大的地方,其實咱們哈拉海就是個小鎮。(記:是個小鎮,結果出了大名了。)全國各地都有,都知道。
哈拉海鎮歷史上就是人流物流集散地,蒙古人修的上京的通道就從這兒路過,道光13年建鎮,道光27年,四位河北商人相中了這塊寶地,興辦了世聚福燒鍋,興盛一時。劉忠濤:世聚福燒鍋就是燒酒的。這個酒產量比較大。通過歷史資料考證,世聚福燒鍋店員百人。燒鍋工商兼營,規模較大的房舍百余間,共占地45坰。世聚福燒鍋在民國中期是最興盛的,懷德、榆樹、雙城、阿城,還有縣以上象沈陽、哈爾濱等大城市,都設商號了,同時也設分廠了。
現在,哈拉海鎮境內有302國道、琿烏高速、長白鐵路穿鎮而過,交通便利仍然是當地的優勢之一。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不久,哈拉海人就擁有了第一臺重卡,要知道,那時候城市人均月收入只有百元,“萬元戶”還是大家羨慕不已的一個光環,個人買一臺重卡需要的是何止是幾個“萬元”!但是哈拉海人血液中流淌的游牧天性讓他們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沒有瞻前顧后,沒有左思右想,有的只是勇敢的行動!第一桶金挖到了,一傳十、十傳百,養車的人越來越多,跑的路越來越遠,現代哈拉海人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水草豐美之地”!
哈拉海人朱福偉今年才34歲,已經養了兩臺載重量30噸的大車,全國各地的跑,一年到頭不怎么在家,就象個“現代游牧者”。(記者:你車都去過哪啊?)司機:四川什么的哪都去過,全國配貨。北京、四川、遼寧。(記者:那你這一年也是全國各地的跑。)司機:恩,也不著家。(記者:你們這到哪去了說是哈拉海的名聲也挺響的是不是?)司機:有不少知道的,養車養的早哈拉海,養車人指定不少。(記者:這車養多長時間了?)司機:我們這車都養了6、7年了,車型反正就逐步的換,舊了就換,就賣然后買最新的。都是貸款買的。(本錢)四十來萬呢接近五十萬。(記者:那你這貸款還完了吧?)司機:恩貸款還完了。人家就給你貸兩年的款,一個月還多少錢。(記者:兩年就都還上了?)司機:嗯。(記者:那你貸款都還上了剩下的就都是掙的了唄?)司機:恩對,還完貸款就剩臺車,值個二十多萬塊錢。
剛進哈拉海鎮的北側,有很多跟車有關的店鋪,焊接、汽車修理、輪胎、鈑金、配貨,有的還專門標明重汽。一業興百業興,這句古語在哈拉海鎮找到了現實的注解。一位店主告訴我們:(記:我看附近有很多修理汽車的店鋪。)嗯哪。十幾家吧。(記:為什么在這兒開修車的鋪呢?)原先我兒子就在這兒打工來的,給他整個地方讓他在這兒干。怎么也比給人家打工強。(記:咱們這兒修車的咋這么多呢?多的時候啥樣啊?)那時候反正這個車出去那個車就能進來。
在《哈拉海鎮志》上,我們看到這樣一組數字:全鎮現有大型運輸貨車300多臺,年運輸總量300多萬噸,年營業額2億元左右。現有商業網點1036個,占地十萬平方米的建材、輕工、副食、畜牧、三辣、農貿六大市場,年交易額達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