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江蘇,繪出深化開放新圖譜
2012-6-19 8:0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新的形勢賦予新的使命。處在國內外宏觀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省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的重要階段,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迎來了新機遇,也面臨著新挑戰。
深入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為全力實施“八項工程”、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提供強大動力,省委、省政府近日正式出臺《關于深入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若干意見》。這是推動我省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綱領,也是促進開放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行動指南。
新的抉擇
不是愿不愿、要不要開放,而是在新形勢下如何全方位深化開放
【背景】 經過30多年對外開放的實踐,一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在我省已基本形成。利用外資連續9年保持全國第一,對外貿易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二;對外投資和國際經濟合作從小到大迅猛發展;國際服務外包發展規模和發展勢頭全國領先;國際友好交往日益活躍。
【新目標】 爭取到2015年,全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突破6500億美元,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在2010年基礎上增長2倍,“十二五”期間對外投資中方協議額超過200億美元;打造一批高水平、有特色、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開發區,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解讀】 經濟國際化,是江蘇的戰略選擇。從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到中國入世,我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開放型經濟一路高歌,奠定了在全國的領先地位。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條件、環境以及任務也已今非昔比。處在新歷史時期,作為開放大省的江蘇往何處去?新一輪開放任務是什么?擴大開放的路徑有哪些?《意見》都一一做了回答。
正如省委書記羅志軍在全省對外開放工作會議上指出的,“江蘇開放型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愿不愿意開放、要不要開放的問題,而是如何適應新的形勢全方位深化開放的問題。”《意見》確立的我省“十二五”開放型經濟發展目標,既充分考慮了外需不振、貿易摩擦加劇等新的國際形勢,又結合了我省經濟增長規律和發展趨勢。以外貿為例,在擴大量的同時更有質的提升,并為轉型升級留下了空間。實現這些目標,就要堅持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相結合、對外開放與轉型升級相結合,經濟國際化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結合,加快構建以國際化企業為主體、國際化城市為基礎、國際化人才為支撐的對外開放新局面。
新的目標
外貿外資、“走出去”和優化開放格局三個位居全國前列
《意見》明確,“十二五”時期,我省實現對外貿易及引進外資結構和質量、“走出去”發展規模和效益、優化對外開放布局位居全國前列,經濟國際競爭力、全球要素配置力、對外影響力有大的提升。從外貿進出口、服務外包、利用外資、“走出去”、開發區建設、港澳臺合作等方面,對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作出了具體規劃。
【亮點一】增強出口核心競爭力。著力提升以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的新優勢。完善出口品牌培育機制,打造國際知名品牌。創建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和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解讀】長期來,競爭力不強是外貿企業的“通病”。改變“貼牌加工”為他人做嫁衣突破口在哪里?《意見》指出有幾個主要路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打造國際知名品牌,有可靠的產品質量,形成完善的服務網絡和體系等,這對改變我省出口企業現狀,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以我省主力出口產品之一的IT為例,因為只是代加工,外需萎縮、要素成本上升等帶來的結果是出口銳減、產能轉移。只有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步伐,變“江蘇制造”為“江蘇創造”,才能擺脫處于產業鏈低端、受國際市場擠壓的被動局面。
【亮點二】加快發展服務貿易。重點推動文化、物流、中醫藥、信息技術、旅游、教育和商務服務等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出口,積極培育百強服務貿易出口企業。
【解讀】最近幾年,我省服務貿易發展迅速,去年增速比貨物貿易高出25個百分點,總量超過300億美元,但絕對量仍然較小。服務貿易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我們要在做大總量、提升層次上多做功課。以商貿服務業為例,我省的企業數量不少,但規模不大,品牌知名度不高。要充分利用相關促進政策,引導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拓市場,提升實力和競爭力。同時創造良好環境,鼓勵境外商貿服務業企業落地我省,與境內企業建立良好的交流與合作,推進境內商貿服務業企業和境外企業的融合。
【亮點三】積極發展進口。堅持進口與擴大內需相結合,與國內產業發展相協調,優化進口商品結構,擴大先進技術和設備、關鍵零部件,重要能源、原材料進口,適度擴大消費品進口。建設一批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分撥、物流中心,培育“中國國際進口產品博覽會”。
【解讀】 我們的國門打開之初,因為外匯短缺,出口創匯成了外貿的第一要務。這種政策導向,直接催生了長期以來存在的“重出口、輕進口”現象。今天,外貿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大量出口消耗了資源能源、引發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一方面我國已有充裕的外匯儲備,謀求出口與進口的平衡發展,成了外貿企業的新使命。與出口相比,進口有利于我們掌握先進技術和裝備,加快產業升級,緩解資源壓力,拉動國內消費。隨著綜合運用進口貼息、進口信貸、進口信保等方式和手段的廣泛運用,特別是理念的轉變,政策的加強,進口將成為我省開放型經濟的新特色、新亮點。
【亮點四】《意見》提出,鼓勵外資企業來我省并購,引進境外各類投資基金,鼓勵企業境外上市,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到香港發債,以此來豐富我省利用外資的形式。
【解讀】積極引進外資,我省連續9年跑在全國的最前面。但引進的外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領域,以加工貿易為主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省資源和環境的矛盾。下一步利用外資,必須在方式上積極創新,從單一的綠地投資變成并購、參股、風險投資、國際貸款等多渠道并舉。引導外資更多進入產業鏈高端環節、研發和營銷環節,進入服務業領域,助力打響“江蘇服務”品牌。
【亮點五】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鼓勵跨國公司在我省設立地區總部;鼓勵現有企業擴展功能,設立區域性研發、物流、銷售、財務中心。將吸引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工作納入全省外資評價體系。
【解讀】總部經濟是國際分工的高端環節,知識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強、集聚帶動作用大,對于促進城市轉型升級和經濟高端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我省將總部經濟發展作為提升利用外資水平、集聚優勢要素的重要抓手,累計吸引了5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57家功能性機構。下一步,將突出增量,不僅對跨國公司新設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采取便利化措施,還要給予政策獎勵,營造總部經濟集聚高地。
【亮點六】拓展開發區合作發展模式。積極支持南北共建園區發展,鼓勵江蘇開發區與上海等省外開發區、中央企業、省內外大型企業集團合作共建園區。積極探索與境外區域合作開發新模式。
【解讀】開發區是我省開放型經濟一大亮點,近年來南北共建、跨省共建、企業共建等模式創新也走在全國前列。開發區生產總值已占全省的1/2左右,公共財政收入占2/5,進出口和實際到賬外資占3/4。發展模式的創新,對開發區轉型升級、更好發揮“溢出效應”,至關重要。開發區不僅僅是個工業集聚區,更應成為科技創新、產業轉型、社會和諧發展的綜合載體。
新的路徑
加快推進企業、城市、人才“三個國際化”
【路徑一】培育本土跨國企業。《意見》明確,引導我省企業樹立國際化經營理念,推動對外投資和對外貿易結合、“走出去”和“引進來”結合、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大力推動民營企業“走出去”,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到2015年,培育50家以上就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
【解讀】沒有企業的國際化,就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國際化。實踐表明,凡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就有話語權甚至定價權。近年來,我省蘇寧、尚德、沙鋼、徐工等一批骨干企業國際化經營步伐加快,但總體看在跨國經營管理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而對于4萬多家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和10萬多家外商投資企業來說,離國際化企業的距離更遠。江蘇企業應通過提高產品的海外銷售比重、資本的跨國經營比例、人才的國際化程度,拓展國際化視野,打造國際化品牌,進一步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
【路徑二】《意見》要求,加快完善與國際化城市相匹配的產業、服務、創新、集散等功能,增強城市對國際要素的承載力。著力塑造國際一流的城市品質,促進開放多元、包容創新的文化繁榮發展,積極營造適宜創業和人居的良好環境、大力提升城市對外開放度,增強江蘇城市的國際影響力。
【解讀】所謂國際化城市,通常必須擁有比較雄厚的綜合實力、國際化的功能設施、國際水準的城市管理、高品質的創業宜居環境,某些方面的功能超越了地域和國家的界限,在國際交往中發揮重要作用,具有較強的國際影響力。推進經濟國際化,國際化城市是重要基礎和載體,要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城市功能更完善、更有個性特色;讓城市品質更優良、更有文化味;讓城市形象更鮮明、更有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路徑三】《意見》強調,把推動人才國際化作為推進經濟國際化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高端人才,充分利用全球智力資源,加快建設國際化人才高地。
【解讀】 人才是第一資源。沒有人才,就難言競爭力,沒有國際化人才,就難言國際競爭力。我省高度重視人才的國際化,在延續“雙創計劃”這一品牌的同時,進一步整合資源將重點由個人轉向團隊,僅去年 “雙創計劃”就資助引進領軍人才402人,引進“創新團隊”30個。從無錫的“530計劃”到泰州中國醫藥城的柔性引智與剛性引才結合,大批“海歸”高端人才成為自主創新的中堅和新興產業領路人。當前,全球人才爭奪已趨“白熱化”,我們唯有把人才優先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大力引進國際高端人才,不斷提升本土人才國際化素質,我省經濟國際化深入推進才有根本支撐。
本版整合、采寫 邵生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