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新舉措
2012-7-28 13:5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流通業期盼多年的政策措施終于出臺了。《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爐引起了業界高度關注。如何洞悉政策導向,本報一一予以解讀。
新定位確立流通產業
《意見》明確:流通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
解讀: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體制,“生產”、“制造”居于統治地位,“重生產,輕流通”的傳統觀念為主導,導致流通業的地位低下,使流通產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滯后于國際水平。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首次肯定了“流通產業”的概念。有關專家指出,這也是在國務院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流通產業”的概念。從戰略高度提升我國流通業地位,將流通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高度還是力度上都更具戰略性和全局性。
中國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卻沒有與強大的制造能力相匹配的流通能力。一直以來,流通產業沒有被賦予它應有的地位。流通順暢則經濟安全,經濟安全則國家安全。當前,我國的流通體系和制造體系不相適應。眼下,中國擁有巨大的產品制造能力,但由于流通體系滯后,造成許多產品流通效率低,價格過高;同時,流通渠道跟不上,也阻礙了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因此推進流通體系建設是整個國家經濟建設中最急迫的任務。
新形勢不斷擴大內需
《意見》明確:我國流通產業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流通網絡布局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均衡,產業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標準化、國際化程度不高,流通效率低、成本高問題突出。
解讀:近年來,我國流通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引導生產、引導消費、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流通成本、流通時間在商品價格中所占有的比例越來越高,已成為不能忽視的問題。
當前,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中國的出口增速放緩,消費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力量。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而搞活流通能降低流通成本,無疑將會促進消費潛力的釋放。
流通業已經成為中央及地方的重要財源和提供就業的重要載體。眼下,中國經濟最困難、最棘手的就是調結構和轉變整個經濟的發展方式。流通業的訂單機制、競爭機制,對制造業發展的引領作用不容小覷。
流通可以說是經濟的“血脈”和“神經”,流通業有著引領經濟、活躍市場、促進消費、決定生產的作用,也擔當著國民經濟發展引擎的作用。
新目標建立流通體系
《意見》明確:一、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構建全國骨干流通網絡,優化城市流通網絡布局,增加農村商業網點,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渠道。二、創新流通方式。推廣供應鏈管理,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打造農產品產銷一體化流通鏈條。三、提高保障能力。支持建設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質的流通設施,完善重要商品儲備制度。強化市場運行分析和預測預警,提高迅速集散應急商品能力。八、切實降低流通環節費用。推進工商用電用水同價,落實好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規范農產品流通領域收費行為,堅決取締違規和不合理收費。
解讀: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與創新流通方式均是目前流通業最突出的問題。我國物流總成本占當年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8%左右,居高不下。社會創造的很大部分財富消耗在流通環節上,這給中國經濟造成沉重負擔,阻礙經濟轉型,同時還會推高物價水平。
雖然目前我國流通領域基本建立起了覆蓋城鄉的流通網絡,但造成流通成本高的原因還有很多。諸如流通領域組織化程度低、流通效率低、流通環節過多、成本較高等等問題一直是痼疾待除。這些問題不解決,流通促進經濟的作用就無法充分發揮。
有研究表明,流通成本在單位產品最終銷售價格中所占比重,已平均達到50%~70%,從而成為擴大內需、增進消費的新障礙。在居高不下的流通成本面前,都指向一個核心問題——建立現代流通體系,切實降低流通環節費用,提高保障能力。
近年來,糧食、蔬菜等農產品價格“過山車”的現象反復出現,將我國流通體系不健全的問題暴露無遺。作為我國農產品流通主渠道的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本應具有公益性屬性,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在其發展過程中,公益性大多缺失或被違背,使“最后一公里”成為農產品價格非理性上漲的背后推手之一。針對這些問題,《意見》給出了力度更大的政策扶持和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在一定期限內免征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將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擴大到有條件的鮮活農產品;支持建設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質的流通設施等。
搞活流通、擴大消費是近兩年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落實好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公益性流通設施建設、農產品流通和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流通信息化建設、降低流通環節稅費、增加公共財政對流通領域中如攤位、倉儲建設等的資金支持將是各地政府穩定物價的必要舉措。
新任務培育龍頭企業
《意見》明確:五、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培育大型流通企業,支持中小流通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專業化、特色化發展,鼓勵流通品牌創新發展。七、深化改革開放。消除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流通領域。提高流通產業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支持流通企業“走出去”。
解讀:中國本土流通企業大多是區域性公司,受區域分割的限制,以及受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一些發展較快、規模較大的流通企業一般只能雄踞一隅不能實現全國范圍的做大做強。此外,受不同行政區劃分影響,行政審批難、重復收稅等問題讓企業發展壯大枷鎖重重。
此次《意見》的出臺,提出“消除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的號召,有助于改變地方政府長期“區域封鎖”的舊觀念。這既可以讓地方政府部門增強全國一盤棋的大流通意識,同時也將鼓舞流通企業的信心,使其看到流通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我國目前幾乎沒有流通企業能夠做到“直接把田間蔬菜送到城市餐桌”。《意見》中提到要“積極培育大型流通企業”,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在我國將會出現大型流通強企。與此同時,《意見》還提到:“支持中小流通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專業化、特色化發展,鼓勵流通品牌創新發展。”目前流通業參與的企業眾多,而且大小規模不一,競爭混亂無序,導致了流通業利潤非常薄,且該問題嚴重而緊迫。當前培養大型龍頭企業,有利于提升流通業的影響力,也有利于引領行業良性發展。例如,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的束縛,中國許多制造企業和商貿企業在物流運作上自成體系、自我服務,企業物流需求難以轉化為有效的社會化市場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對高效率的專業化、社會化物流服務需求的產生和發展。因此,需要鼓勵專業化市場分工,鼓勵社會化的大流通模式。
新規范強化市場秩序
《意見》明確:四、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動物聯網等技術在流通領域的應用,建設流通領域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支持流通企業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六、規范市場秩序。加強關鍵商品流通準入管理,健全流通追溯體系,加強商品質量監督檢查。依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建設商業誠信體系。十、健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全面清理和取消妨礙公平競爭、設置行政壁壘、排斥外地產品和服務進入本地市場的規定。完善流通標準化體系。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科學規范的流通統計調查體系和信息共享機制。
解讀:上述幾點是《意見》對流通業發展提出的保障性措施,無論是建立流通領域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還是健全流通追溯體系和建設商業誠信體系,目前來看都需要有強大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只有有相應的政策標準體系的支撐,才能夠推進前兩者的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是前提也是基礎。
因為,從目前流通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流通范疇界定模糊;重視不夠,缺乏明確產業定位;政策支持不夠,市場分割;流通企業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低;這些都說明,沒有有效的保障體系,一切的建設目標都將成為空談。
過去的30多年,我國一直在抓制造、搞生產,國家的各種政策體系,從銀行的信貸政策到稅收政策到各種監管政策,重點都是放在為生產服務,而與目前流通業發展政策不相匹配。
另外,對流通產業的宏觀管理,我國的政府職能部門較多,缺乏統一協調機制,造成許多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因此,當前流通業需要一個完善的政策保障體系。(曹亞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