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商貿流通業調研報告
2012-7-5 16:55:00 來源:青海省商務廳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商貿流通業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快慢、市場繁榮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處于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環節,在第三產業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商貿流通業發展現狀
全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 隨著我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省批發零售貿易業和住宿餐飲業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消費市場規模明顯擴大,特別是在國家“搞活流通、擴大消費”以及我省促進服務業發展政策的引導作用下,全省城鄉商貿流通網絡體系進一步完善,以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現代流通方式發展較快,各種新興業態迅速成長,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在活躍市場、滿足居民生活需要和促進全省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 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在國家和省上促進流通業發展政策的作用下,消費品市場實現了較快增長,步入了快速發展的通道。2011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00億元大關,完成404.85億元,同比增長17%,比2006年增長124.8%,年均增長17.6%,高出上一個五年增速5.06個百分點,居民消費能力明顯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從我省消費品市場走勢看,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100億經歷了50年,從100億元到200億元用了7年時間,200億元到300億元再到400億元也僅僅用了4年時間,平均兩年就增加100億元。特別是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在國家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政策的引導下,逆市而上,2008年零售額完成252.84億元,名義增長21.4%,增速達到十年來的新高,保持了持續穩步較快發展勢頭。其中:2011年全省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82.8億元,比2006年增長162.26%,年均增長22.27%,占全省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為94.6%;,住宿餐飲業實現營業額43.76億元,同比增長23.97%,比2006年增長162.26%,年均增長22.27%。重點流通企業市場集中度不斷增強,涌現了一批銷售額超億元的流通企業。據對我省重點流通企業監測系統統計,2011年銷售額上億元的零售企業達到15家,實現銷售額50.46億元,增長37.79%,銷售額上5億元達到3家,其中西寧王府井百貨有限責任公司商品銷售額突破10億元,同比增長38.15%。
(二)商業網點增多,布局優化,居民消費便捷程度提高。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通過建設城市商圈,發展專業市場,引進省外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大力發展農牧區市場體系,初步形成了以綜合和專業批發市場為骨干,大型商業設施、農貿市場、專賣店、步行街、連鎖經營店共同發展的商業格局,城鄉商業網絡不斷完善,極大方便了城鄉居民消費。2011年我省各類市場211個,經營戶17.5萬戶。全省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182個,從業人員2.3萬人,個體工商戶87898戶,從業人員13.95萬人,分別比2006年增長33.82%、60.84%和34.99%、17.34%。2011年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91個,從業人員4415人;個體工商戶17553 戶,從業人員 14.63萬人。各類酒店賓館1632個,床位數89736張,其中:星級酒店123個,床位數89736張,分別比2006年增長10.57%、47.06%和28.13%和24.18%。
(三)市場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近幾年,在國家搞活流通擴大消費政策指引下,我省城鄉市場體系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初步構建了以百貨商店、超市、便利店、專業店等多種業態和各類交易市場為支撐的城市流通體系,以承辦企業為龍頭、鄉鎮級農家店為骨干、村級農家店為基礎及集貿市場并存的農牧區商品銷售網絡。自2005年“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實施以來,全省累計新改建“萬村千鄉”標準化農家店6738個,配送中心88個,農家店覆蓋了我省42個縣、293個鄉(鎮)、2290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100%、80%和55%,使200多萬農牧民受益,2011年全省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53億元,同比增長14.2%,農家店已成為農牧區市場流通的一大亮點,促進了現代商品流通網絡向農牧區延伸,對改善農牧區消費環境,保障農牧民安全、便捷、實惠消費,擴大流通企業商品銷售,拉動農牧區消費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商品流通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呈現多元化經營業態。近年來,全省各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規模化、規范化、專業化和現代化管理方式的國內外知名商貿流通企業王府井百貨、國美電器、蘇寧電器、華潤萬家、肯德基等知名企業成功入駐西寧市,同時,省內寧食集團、金佰川等企業積極開拓省內外市場。知名商貿流通企業品牌的引進,不僅引入了流通領域的競爭機制,也帶來先進的銷售理念和管理技能,條形碼技術、POS系統、MIS系統、財務管理等信息化管理逐步應用于大型商貿流通企業,有效推動了我省流通現代化建設。超市、連鎖便利店、專賣店、專業店等新型業態發展迅速,遍及全省城市和縣城,以連鎖便利店為代表的連鎖經營方式不斷向縣城、鄉鎮、村莊延伸,新型流通業態的快速發展,傳統封閉、一對一的柜臺銷售逐步被開放式貨架銷售所取代,并逐漸在農牧區推廣。同時,網上購物漸成年輕人追求時尚潮流的方式之一,新型的經營方式,既轉變了城鄉居民的消費觀念,提高了居民的消費檔次,又提升了我省商貿流通企業發展的整體水平。
(五)商貿流通業成為拉動我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隨著流通業規模的不斷增強,商貿流通業對社會貢獻能力不斷提高,為擴大內需、拉動生產、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我省第三產業中總量較大、貢獻率較高、拉動力較強的行業之一。一是拉動第三產業增長明顯。2011年全省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12.64億元,占到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6.89%,占到全省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0.85%,連續多年保持在20%左右,占比比2006年提高了0.69個百分點,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的重要力量。其中:批發零售業實現增加值93.71億元,比2006年增長110.3%,年均增長16.03%,占到第三產業的17.35%,占比比2006年提高1.65個百分點;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8.93億元,比2006年增長70.39%,年均增長11.25%,占到第三產業的3.5%。 二是成為我省重要的納稅主體。2011年全省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繳納各類稅金26.34億元,占全省第三產業稅收35.21%,5年年均增幅超過30%,其中:批發零售業繳納各類稅金24.41億元,占全省第三產業稅收32.64%,住宿餐飲業繳納各類稅金1.92億元,占全省第三產業稅收2.57%。三是商貿流通業的快速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2010年全省批發零售貿易住宿餐飲業從業人員達到42.27萬人,占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0%,是我省就業和再就業的主要渠道之一。
二、當前商貿流通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商貿流通業區域發展不平衡。2011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西寧市、海東和海西州的占比分別為67%、11.6%和12.6%,海北、海南占比為2.8%、4.2%,黃南、玉樹、果洛的占比為1.2%、0.9%和0.8%。西寧市、海東和海西地區商貿流通業設施相對比較完善,大型商品交易市場、農產品市場、大型百貨商店、綜合超市集中在城市中心,方便了城市居民的購物消費,而其它地區流通業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青南地區,一些流通業基礎設施還停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發展水平,部分鄉鎮農貿市場還是傳統、自發式的“馬路市場”。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的不平衡,導致了局部區域過于密集,過多的同類流通企業追逐著有限的需求,競爭更趨激烈,而偏僻邊遠地區由于缺少商業網點、基礎設施和所需的服務,消費需求不能得到滿足。
(二) 農牧區流通體系建設不完善。近幾年來,隨著“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實施,農牧區的消費環境得到初步改善。但由于我省農牧區商業網點的業態大多是傳統的夫妻店、雜貨鋪、代銷店為主,原有的供銷社網點投入不足,設施陳舊,由于缺乏規劃的引導及資金的支持,農牧區商業網點少、業態單一。加上農村市場消費者居住分散,消費水平低,交通不便,發展農牧區連鎖經營的市場成本較高,致使大型商貿企業開拓農牧區市場的積極性不高,影響了農村市場的拓展和消費潛力的提升。
(三)流通企業經營成本不斷增加,企業盈利減少。一是商貿企業與工業企業之間資源配置價格不同,流通企業成本增加過快。按照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流通業發展的意見》(青政[2008]61號)要求,加快水、電、氣、熱價格改革步伐,積極推進流通企業與工業企業同網同價。但從調研情況看,多數企業依然執行商業水、電,燃氣價格。水、電耗費是商業企業經營中的剛性費用支出,水電價格偏高,造成企業成本不斷增加,直接影響商業企業的經濟效益。二是銀行卡刷卡收費增加流通企業的經營成本。目前,零售業的刷卡手續費率在1%到0.8%,超市為0.5%,餐飲業的刷卡費率達到2%,刷卡收費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導致一些小店或者餐飲企業不愿意提供刷卡服務,給消費者帶來了不便。三是經營成本不斷增加,特別是人工成本及商業房屋租賃費用的不斷攀升,企業盈利水平下降。
(四)缺乏較大規模的倉儲、貨運基地。隨著流通規模的不斷擴大,需要與其配套的產業服務能力的提升。而目前,我省與產業配套的商貿流通業發展相對滯后,設施老化、物流工具和管理手段落后,服務水平不高,與產業發展匹配程度差,缺乏集倉儲中心、配送中心、貨運中心、信息網絡中心、營銷策劃中心、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綜合物流設施。
(五)商貿流通業從業人員流動性大,勞動力呈現結構性緊缺。受全國用工緊缺的影響,我省商貿流通業企業也出現招工難的現象,其中餐飲業尤為突出。雖然今年各商貿企業提高了員工工資水平和福利待遇,但依然留不住人,一些員工剛參加企業的培訓就跳槽到另一個企業,企業從業人員流動性的加快,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影響了企業的服務質量的提高,給企業持續發展帶來很大挑戰。
(六)市場集中度和信息化水平較低。我省商貿流通業經營規模普遍較小,全省限額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只占到全部的40%,銷售額上5億元的零售企業僅有3家,資金與技術的限制制約了本土流通企業的規模擴張,經營規模小難以形成輻射帶動作用,對加快流通業發展產生一定制約。由于企業規模小,流通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起步較慢,POS系統、MIS系統還沒有普遍應用,一些便利店的POS機也僅僅發揮著打印機功能,而整體信息化管理未得到發揮,制約了流通現代化的進程。
(七)連鎖經營水平不高,零售業態發展不平衡。西部大開放以來,我省的商貿流通業得到了較快發展,連鎖經營步伐明顯加快,但流通業中傳統的經營方式、業態仍居主導地位,現代百貨店、大型專業店、大型綜合超市、品牌專賣店等新興業態所占比例較小,折扣店、倉儲式會員店等新型業態發展緩慢,餐飲、中介服務行業及廣大農村牧區連鎖經營更加薄弱。由于經營規模和連鎖化程度明顯低于全國水平,使本土流通企業參與市場的競爭力不高。
三、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一) 國家政策為商貿流通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一是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十二五”期間,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近幾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流通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并在《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提出積極培育市場,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支持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鼓勵綠色消費、循環消費、信息消費,創新消費模式,促進消費結構升級。配合“十二五”流通業規劃的實施,商務部相繼出臺了“十二五”期間促進零售業發展等十一個指導意見,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二是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提出要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對現代物流業、重點商貿項目、現代流通發展和農村商業網絡建設給予了政策支撐,同時國家支持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措施的繼續深化,按照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要求,通過承接國際國內服務業的梯度轉移,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增強自主創新和自我發展能力。三是全國流通業大會召開在即,多項政策助推流通產業發展。近期國家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節能家電等節能產品,加快推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步伐。這些政策的提出與實施,既對流通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為流通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流通業的基礎性、先導性地位將更加突出,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將更加有利。
(二)重大經濟戰略實施將為流通業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目前我省正處于產業加快轉型,經濟加快發展的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的改善,將為流通規模實現新的跨越提供了條件;當前,我省正在積極推進東部城市群建設,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城市集聚、輻射、帶動和服務功能將得到增強,形成了對服務業強大的規模需求,為商貿服務業拓展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將助推一大批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并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消費能力與水平的提升;“四區兩帶一線”發展戰略,將進一步增強各地區域經濟發展活力,為流通業發展提供動力;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大力提升現代服務業的層次和水平,培育十大特色服務業,不斷挖掘巨大的需求潛力,同時提出建設新青海、創建新生活,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生態文明先行區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這些政策的實施,將有效帶動流通區域布局的調整和優化,提升流通業發展層級和水平,同時也將帶來更多的消費需求。
(三)消費水平提高將為流通業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城鄉居民消費預期得以改善,居民的消費能力不斷提升,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今后5年城鄉居民收入實現倍增,重要民生指標爭先進位的目標,為商貿流通業發展提供現實的購買力基礎,進一步推動有效需求增長,加快消費升級換代步伐,促進商品消費市場繁榮活躍。特別是隨著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形成,將帶動個性化、差異化、時尚化、品牌化消費,并催生網絡購物等新的消費模式。
(四)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為了挖掘旅游資源,實現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戰略目標,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活力,我省提出了 “建設高原旅游名省”的發展戰略,圍繞“一圈三線”旅游精品建設工程,加快基礎實施的建設,提升旅游的服務水平。特別是在“大美青海”品牌效應的影響下,我省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知,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大量的人流和資金流,為商貿流通業發展不斷開闊市場,對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的拉動作用不斷加強發展。
(五)科技進步加快將為流通業提供更大的創新發展動力。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提升,信息管理、數據交換、全球定位、信息掃描和射頻識別等先進技術將被推廣應用,這為流通業創新發展提供持續動力,推動企業經營模式、經營方式的創新與發展。通過信息化支撐,實現傳統商品的網上交易。新興消費理念主導的網絡購物、信用消費將呈現快速發展趨勢。
同時也應看到,我省商貿流通業發展仍將處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一是思想觀念制約。不同部門、社會各方面對商貿服務業發展的思想認識不盡統一,對流通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認識不足,“重制造業、輕服務業”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城鄉總體規劃中,缺乏商業布局規劃,商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配套設施不盡合理。二是商貿流通業競爭更加激烈。隨著流通領域的全面對外開放,國內外流通巨頭紛紛憑借資本、人才和管理優勢,近幾年加速進軍我省中心城市,對我省本土企業帶來了一定是沖擊,加劇了行業的競爭。 三是要素成本集中上升。企業用工成本剛性增加,資源類商品價格上漲趨勢不可逆轉,多種因素疊加,將顯著加大企業經營成本。四是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隨著消費者對產品質量、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安全、放心、綠色、健康消費將對流通業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四、發展思路
(一)發展思路
圍繞《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結合“四區兩帶一線”發展及區位優勢要求,體現城市經濟先導作用和農牧經濟更好發展需求,統籌城鄉和牧區經濟一體化發展,整合區位和產業優勢資源,推動商貿流通產業成長為經濟發展支柱。加快構筑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規模、層次和功能相匹配的商貿流通體系,建立集聚、創新、輻射、引領功能為一體的流通服務平臺,通過“提升產業、優化結構、合理布局、挖掘潛力、強化能力”,推動青海實現“體系完善、經營現代、服務高質、形象先導”的現代流通產業發展目標。
批發業:加快以專業化市場和區域物流中心為主體的批發業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擴大專業市場貿易規模;加快建設集供應、銷售、物流于一體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拓展批發市場服務貿易內涵,逐步建成完善的商品批發和農畜產品流通體系;
零售業:以不斷滿足城鄉居民和民族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為立足點,加快零售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大力發展連鎖業、電子商務和網上商城等新型零售業態,完善零售服務功能,促進傳統流通業向現代流通業轉變;加快城市商貿網點規劃和建設,完善農牧區零售網點布局,提升商業服務功能。
住宿業:按照“建設高原旅游名省”的整體要求,以提升飯店服務質量為核心,以品牌化、連鎖化、便利化經營為重點,加快促進住宿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星級酒店,提高旅游、會展接待能力和檔次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經濟酒店、 “農家樂”、家庭旅館等,鼓勵各地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經濟型酒店品牌企業開辦連鎖店,培育自有經濟連鎖酒店品牌。
餐飲業:大力培育餐飲品牌企業。引導企業強化品牌意識,加快規模擴張,推動行業發展。從提高檔次、突出特色、擴大規模優化布局和完善功能等方面加快培育和建設餐飲特色街區。圍繞青海民族特色菜和各種風味小吃,進一步挖掘青海特色餐飲文化,不斷推進菜品創新,提高青海餐飲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滿足大眾化消費需求為核心,積極發展大眾化餐飲。
(二)發展目標
到2016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700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連鎖經營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0%以上,推動電子商務較快發展。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增加值突破200億元,年均增長14%以上,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達20%以上。大型商場基本實現管理信息化,中小型企業電子商務應用基本普及。全省城鎮居民和農牧區生活服務體系、農畜產品流通體系基本建立,城鄉商品流通網絡基本完善,流通企業基礎設施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
五、相關建議
(一)為商貿流通企業發展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一是加大對流通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已有支持流通業發展專項資金的基礎上,省財政要繼續加大對流通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重點支持符合流通產業現代化的發展項目。二是減輕商貿流通業的稅費水平。2011年全省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12.64億元,占到全省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0.85%,而同年全省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繳納各類稅金26.34億元,占全省第三產業稅收35.21%,商貿流通業稅收水平較高。根據商務部的一份報告,我國流通行業總體稅負水平為26.4%,分別比房地產、金融保險、通訊信息等高利潤行業高出4.6、5.8和13.6個百分點。建議國家加快增值稅改革的試點,減輕商貿流通企業稅負。三是認真落實商業與工業用電、用水同價政策。2008年,國務院也在先后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的意見》中,都明確要求實行商業與工業用電、用水同價政策。但這一政策至今在我省未得到落實。目前電費已成為商業企業的第三大成本支出。建議降低商貿流通企業用電用水用氣價格。流通企業使用的大型冷藏、冷凍和各類生產加工設備,以及列入省規劃和重點扶持的大型批發市場、物流基地、配送中心用電,要逐步實現與一般工業用電價格并軌;對于初級農產品(如:蔬菜和肉類)倉儲企業,倉儲用電參照農用用電價格,以保障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基本穩定;縮小服務業照明用電與普通工業用電價格的差價。服務業(桑拿、洗浴、洗車除外)的用水、用氣價格,比照工業企業價格標準執行。四是進一步完善刷卡消費政策,降低銀行卡刷卡手續費收費標準,擴大刷卡消費范圍,方便居民消費。五是對符合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的零售、住宿餐飲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六是九十年代國家制定的發展民族貿易優惠政策已不能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要求,國家相關部門應根據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制定新的促進民族地區流通業發展的政策。
(二)加強商貿流通設施規劃建設。把城鄉商業網點建設納入城鄉規劃,新建、改建居住區,按《城市居住區規劃建設規范》(GB50180—93)中公共服務設施控制指標(商業服務)的要求規劃建設商貿設施,對目前已建成的居住區,通過調整、置換、改造等辦法,逐步完善社區商業網點。組織好新建居住區市政設施和商業、教育、醫療衛生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各地要按照“四區兩帶一線”及東部市場群建設的總體要求,完善城鄉商業網點規劃。農牧區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規劃及新農村建設和農牧區定居點,合理確定網點,大力發展農村連鎖經營,推進鄉鎮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城市要不斷優化商業網點,有序發展大型商業設施,完善社區商業綜合服務功能,對新區建設開發要有高標準的商業設施,要與城市發展、居民生活需求相銜接,要預留一定比例的商業用地,用于發展便利店、餐飲、美容美發、洗衣、家庭服務等社區服務業,形成滿足基本生活消費需求的社區服務網絡,方便居民消費。
(三)加強城市流通體系建設,改善消費環境。一要加強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省規劃建設一批規模適當、功能齊的流通基礎設施,重點引導支持對生產、生活有引領作用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將農產品批發市場及農貿市場建設納入公共財政投資范疇中,按“政府投資、招標建設、對外租賃”的模式進行統一管理。通過政府投入或收購方式,力爭在全省各州、地、市建設1-2個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農產品發市場,使之成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化運作、經營者參與的方式,保障市場供應,降低經營成本。二要加快完善社區商業服務網絡。積極推動零售、餐飲、洗染、家政等民生性服務企業深入社區開設連鎖經營網點,發展貼近居民生活的業態和服務方式。對在社區開設經營網點的,城建、社區等相關部門應協助解決經營場所并給予政策優惠。進一步推動城市“早餐工程”建設和社區廢舊物資回收體系建設,并給予資金支持,扶持企業健康發展。
(四)進一步完善農牧區市場流通體系。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一是培育大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建設農村商品配送中心,擴大直接配送規模;二是在鄉鎮試點建設鄉鎮商貿中心,對承辦企業在鄉鎮建設的以直營連鎖超市為主體,附屬商品倉儲設施,具有商品銷售與配送功能的鄉鎮商貿中心予以補助;要統籌兼顧,把日用消費品網絡建設與農資網絡建設和農畜產品流通結合起來,盡量實現“一網多用”,避免重復建設,在農牧區逐步建立起集生活消費品、農牧業生產資料、農畜產品流通乃至非處方藥品、文化消費品、中介代理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三是推進農村流通信息化,支持承辦企業應用和推廣信息技術,逐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四是減免農家店配送高速路收費。對通過高速路的農家店配送車輛收費給予適當減免,特別是原有省道改建為高速路后,對通過該區間的農家店配送車輛免除高速路收費,減輕企業配送成本。
(五)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增強市場競爭力。發展連鎖經營是企業擴大規模,提高組織化程度的重要手段,是做強做大流通企業的必由之路,是建立現代流通體系,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長期發展戰略。為加快發展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一是鼓勵大型流通企業發展連鎖經營。對連鎖企業省內在新開設連鎖(直營)店,并在商務主管部門備案的每開一個店給予一定資金補貼;對配送距離較遠的地區,給予運費補助,提高企業配送能力;二是鼓勵大型流通企業開展電子商務,促進電子商務與實體店鋪的有機結合。對開展網上交易的流通企業,政府對網上交易平臺的搭建予以政策支持,以推動我省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增強企業的發展后勁。 三是支持流通企業信息化建設。通過政府引導和支持加快推動商貿流通企業的信息化進程,不斷提高行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六)穩定商貿流通業從業人員隊伍,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一要加強商貿流通領域人才培養。大力實施“人才強商”工程,重點培養一批通曉商貿流通管理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加大商貿流通企業家隊伍建設,提高企業家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培養造就一支職業化、現代化、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二要加強從業人員培訓和職業認證,加快培養市場緊缺的具有專業技能的從業人員。針對當前結構性用工荒問題,組織開展農民工和城鎮失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通過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增強行業競爭力。充分利于社會保障部門資金,依托大型商貿流通企業、社會培訓基地和師資資源,對農民工和城鎮失業人員進行職業指導和技術培訓,更好地解決初次就業和再就業的問題,政府按照培訓時間和人數給以補助。對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從業單位新錄用的下崗失業人員及大學生,對企業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用給予一年期的補助,減輕企業負擔。
(七)適應我省旅游業發展,提升住宿餐飲業品牌化。按照“建設高原旅游名省”的整體要求,以“一圈三線”為骨干框架,完善重點旅游區賓館餐飲設施,鼓勵引導外來資本和民間資本進入住宿餐飲業,有序推進星級酒店發展,大力發展經濟型酒店和連鎖餐飲業,加快品牌培育引進,加強資源整合,促進餐飲業和經濟型酒店向品牌化、連鎖化、規范化發展,通過大力推進品牌化經營,帶動中小企業及行業的發展,推進住宿餐飲業的結構優化和形象提升,提高行業集中度和整體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