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綢之路”的國際大物流戰略
2013-10-23 10:1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丁俊發
絲綢之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把封建制度下的物流推到了頂峰。進入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央領導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在哪里?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了建設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2013年10月8日,李克強總理在接受東盟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提出了 “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絲綢之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把封建制度下的物流推到了頂峰。絲綢之路分為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從西漢開始,繁榮于漢唐,結束于12世紀。陸上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南路到達印度,北路到達中亞各國,西路到達地中海與北非。海上絲綢之路起于秦漢,興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東洋航線到達朝鮮與日本,南洋航線到達東南亞各國,西洋航線到達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各國。在打通陸上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中,有國家的意志,有商人的參與,更有像張騫、鄭和這樣的功臣。
絲綢之路的興起有4個條件:一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從公元前1世紀到12世紀,中國的封建社會經濟繁榮,需要與外國進行商品交換與文化交流;二是商人的出現;三是貨幣成為交易媒介;四是交通工具的發展,特別是造船業。中國的絲綢之路對中國古代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以及對周邊國家的經濟與文化的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現在世界已經進入了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央領導提出建設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 “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在哪里呢?筆者提出五個基本看法。
第一,這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后,進一步融入世界的重大戰略。小平同志提出要充分利用國內外 “兩種資源”與 “兩個市場”,這不僅中國需要,所有的國家都需要,這就是全球供應鏈。一個國家對全球資源與市場整合能力的強弱,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從線擴大到面,是一種區域經濟合作,將產生新的區域性經濟結構調整,成為全球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這是經濟全球化的迫切需要。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分工進一步細化,一個行業如此,一個國家如此,全世界也是如此,全球采購、全球生產、全球流通、全球消費。這就需要貨暢其流、物盡其用,需要打通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4大通道,實現貿易、服務與投資的便利化,使各國之間開放包容、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第三,符合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流。雖然目前世界并不太平,各種矛盾并發,經濟發展也不均衡,有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貧困國家,但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流。新絲綢之路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與貧困國家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不分政治制度,不分民族、膚色與宗教信仰,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互相學習,互相交流,攜手共進。
第四,新絲綢之路戰略,發展物流業首當其沖。歐亞大陸橋要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國際大通道,但并不暢通,物流成本太高。目前從重慶到德國的杜伊斯堡11179公里的渝新歐鐵路首先打通,受到了全球的關注。新的海上絲綢之路,也不暢通,使貿易便利化受阻。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所以中國政府提出建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大對國際通道基礎設施的投入。所以,加快建設國際物流大通道,已處在風口浪尖上。
第五,要緊緊抓住新絲綢之路戰略的機遇。對于如何建設 “絲綢之路經濟帶”,習近平同志提出了5點意見: (1)加強政策溝通。各國就經濟發展戰略進行交流,協商制定區域合作規劃和措施。 (2)加強道路聯通。打通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大通道,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 (3)加強貿易暢通。各方應該就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并作出適當安排。 (4)加強貨幣流通。推動實現本幣兌換與結算,增強抵御金融風險能力,提高本地區經濟國際競爭力。(5)加強民心相通。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與傳統友誼。
這5個方面的落實,要有一個過程,但“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既需要國家的意志,更需要企業的參與,新絲綢之路戰略給了中國企業一個大好的機遇,也是擺在大家面前的重大挑戰。希望有一批企業樹立國際視野,根據自身的力量,去搶占制高點,為新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添磚加瓦,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