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市場框架中強身健體
2013-1-19 10:3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杜麒棟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度將建設海洋強國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深遠。這是積極發展海洋經濟,拉動中國國民經濟發展,實現中國和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而實現海運強國、港口強國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內容。當今國內航運市場不容樂觀,一些船公司承運份額減少,攬貨競爭激烈,財務虧損嚴重,步履維艱。為了應對困境,相關企業采取了諸多措施,如發展船舶節能技術、淘汰舊有船只等。但筆者認為,當前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對待開放、創新、調整。如果越是沒有競爭力越害怕開放,越害怕開放就越沒有競爭力。
我國遠洋業競爭力不強
對貨運物流而言,市興,則人貨皆聚之;市衰,則人貨皆棄之。市興,是因為其有競爭力。當前我國航運業在全球航運的競爭力不強是顯而易見的。2011年中遠、中海兩家集裝箱船公司在上海口岸承運外貿集裝箱具有主場優勢,承運量約占全港的14%,即上海港外貿集裝箱量中86%左右是由國外船公司承擔的。而馬士基承運的集裝箱超過市場份額的10%以上,且所占份額呈增長趨勢。從大宗散貨運輸,我國年需進口鐵礦石約7億多噸,煤炭2億多噸,原油2.5億噸。我國遠洋船隊的競爭優勢、承運比重也很低,這說明我國航運業的競爭力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著較大差距。
我國遠洋業競爭力不強的主要體現,是在全球航運的結構框架中,我國運力所占份額還不高,船舶平均載重量小,結構配置有待優化,航運發展缺乏前瞻性等。以我國最大的中遠、中海兩大航運企業為例,2012年上半年全球最大的前10位集裝箱船公司平均船舶載箱量為5000TEU,而中遠船公司自有船只99艘,平均載箱量為3600TEU,低于平均數的1400多TEU,中海船公司也只有4500TEU。平均船型載箱量排在靠后之列,與全球船舶大型化的趨勢相差甚遠。在前20位的干散貨船公司中,船舶平均載貨超過10萬載重噸,而我國兩大船公司卻分別只有7.45萬噸和5.15萬噸,排在最小之列;平均船齡分別為15年和17年,排在最高之列。在油輪航運企業中,中國船隊甚至排不上前10位,船齡也在最長之列。
除了在船型、船齡、結構優化配置等方面的差距,在營運服務理念上差距更大。馬士基航運公司吸收了航空運輸的優點,在亞歐航線上推出了名為“天天馬士基”(Daily-Maersk)的新服務,每周七天都設有截關/截港時間,每次訂艙時,只要根據預計交貨截關/截港日期,便能推算出目的地的可提貨時間,同時獲得該公司承諾逾時賠款。如果承運貨物不能在承諾時間內運達,延誤1~3天,每個集裝箱賠款可獲償100美元;如果延遲4天及以上,每個集裝箱賠償300美元。“天天馬士基”為航運業發展豎起了新坐標,大大提高了行業服務標準,航運業準班率從原先普遍的50%左右提高到96%以上。班輪業服務理念的革新受到客戶的廣泛青睞,訂艙穩步增長。巴西淡水河谷在中國訂造20多艘40萬噸級礦石船,經營于巴西-中國的礦石運輸航線,單位運輸成本可降低25%。這些理念與創新都對我國航運業帶來巨大挑戰。
要融入全球市場框架中
如何應對航運業的困境和挑戰?有些人主張:不允許貨主單位辦船隊,限制國外特大型船舶停靠我國港口,依賴政府保護、實行“國貨國運”等,其理論依據是運力過剩導致了航運業的“寒冬”。我們認為此言差矣。如果我國航運市場是一個封閉的市場,運用“供需均衡”的理論來指導是合適的,但當前的航運業是一個開放的市場,我國船隊運力相對于我國的巨大貨運量還很小,何況即使是“國貨國運”,也要在價格上、航運服務上具有競爭優勢。我國航運業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在船隊規模、船型配置結構、航運技術、營運成本、市場份額等方面缺乏應有的競爭力。我國很大部分貨物運輸由外國船公司承擔,如果我國航運業停頓發展,不思改革、創新,國外的船公司并不會因此也停頓發展。屆時,我們與國外先進航運企業的差距將越來越大。以全球集裝箱船廠手持的造船訂單來分析,2012年上半年前10位船公司造船手持訂單總計238艘,總載箱量23.6萬TEU,平均載箱量9900TEU/艘。我國中遠手持訂單26艘,平均載箱量7050TEU,低于平均數約2900TEU;中海手持訂單16艘,平均載箱量7900TEU,低于平均數約2000TEU。預計在今后3~4年間,我國集裝箱運輸船隊無論在規模、船型、技術水平與國外先進船公司的差距將進一步加大。
因此,越是沒有競爭力越害怕開放,越害怕開放就越沒有競爭力。如何突破這一怪圈,我們認為應對航運業發展戰略進行再思考,中國航運業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必須置于開放的系統來思考,在全球航運市場的框架中探討航運規模、結構的優化,航運服務的優化。應遵循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要求,樹立長遠的戰略眼光,推進航運投資、經營的多元化,到2020年實現我國遠洋船隊翻兩番,在船型結構、技術水平、節能指標等趕上世界先進船公司,增強國際競爭能力,將我國建成海運強國,為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而努力。(作者為中國港口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