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資物流:“日本制造”全球擴張的“兵站”
2013-5-19 10:0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王一一
兵站,在日語中表示軍隊設置在戰場后方,將必要的軍需品在必要的時間,按必要的量,送到必要場所的后勤補給機構。隨著全球化的激烈競爭,大國之間經濟戰爭的意味卻也越來越濃厚,用兵站一詞形容為日本制造企業海外擴張提供服務的日資物流企業來說也十分貼切。
日系物流規模
根據日本貨運代理協會JIFFA4月發布的日本物流企業海外進出報告,日本物流企業在全球本地法人的支店數為2110家,關聯據點為3032家。對于物流企業來說,沒有充足的商流保證就不會輕易地邁開本地法人的腳步,只是送送文件,日系物流也無須如此全面發展。在全球鋪下3032張物流網絡的日資物流,到底有怎樣的使命與戰略意圖?
從日經產業省的報告或可窺視二三。在日本經濟產業省 (2012年7月調查)海外事業活動調查制造業本地法人的銷售額狀況顯示,2011年度日本在亞洲本地法人的總銷售額為482470億日元,在北美本地法人總銷售額為224390億日元,在歐洲本地法人的總銷售額為109290億日元。
以亞洲區域為例,通過將亞洲本地法人的銷售額分解,亞洲本地法人的銷售額為294040億日元,亞洲區域內輸出額為72500億日元 (不含日本及本地),向日本輸出額為87360億日元,向北美輸出額為8850億日元,向歐洲輸出額為9210億日元。
而如果將在中國本地法人銷售額的數據分解,在中國本地銷售為137575億日元,向日本輸出額為47702億日元,向北美輸出額為4241億日元,向亞洲其他國家輸出40525億日元 (不包括日本),向歐洲輸出4047億日元,其他區域輸出3198億日元。
以上數據展現出的是一幅日本制造業在全世界的商品流通圖。而支撐著日本分布在全球本地法人如此龐大商品流動的正是日本的物流企業。
在歐洲的發展
日本制造業的國際化經營是起始于20世紀的50年代,60年代緩慢起步期,70年代加快發展期,80年代隨日元大幅升值開始進入高速膨脹期。隨著日本制造業的海外出師,國際分工合作的形成,跨國貿易的急速擴大,應對不同產品性格的不同需求,通過先進合理的物流管理與物流技術打造最優的供應鏈體系也成了當務之急。
在此背景下,作為日本產業兵站機構的日本物流企業就采取了跟進式服務,加速了全球化運營的展開。在北美、歐洲、亞洲逐步構筑起了全球的供應鏈網絡,為在海外本地法人和日本企業在本地采購提供物流服務,形成日資體系的配套產業集群。
以20世紀80年代日本制造進軍歐洲之際日系物流企業在歐洲的展開為例。日本三大海運會社之一的商船三井的跟進模式是通過在荷蘭設立控股公司,并收購總部設在荷蘭的大型綜合物流公司,實現了橫跨歐洲各國的物流業務。此外在汽車運輸業務方面,商船三井與歐洲日產物流公司合資設立航運公司進一步的鞏固了歐洲市場的汽車運輸業務。
日本郵船公司是以荷蘭的鹿特丹、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意大利的米蘭、英國的倫敦為歐洲突破口建設了4大物流中心。并通過在荷蘭設立的控股公司270億日元收購了4家歐洲域內的汽車船運公司,推進在歐洲的汽車運輸市場擴張。而川崎汽船通過分別在荷蘭、西德設本地法人,推進川崎汽船歐洲區域一系列代理公司的建設、同時通過資本參入入股歐洲當地汽車船運公司,推進汽車輸送網絡的建設。
此外,陸運系物流企業的日本通運公司通過在歐洲主要國家設立本地法人、自營據點的整備、倉儲中心的建設等手段以形成路上的運輸網絡。倉庫系企業的三井倉庫先是通過在阿姆斯特丹設立本地法人,在鹿特丹與文洛建立倉儲終端,對應日系制造業倉儲服務需求的基礎上開啟了三井倉庫在歐洲的業務經營。
在中國的布局
日本的物流產業大致由6大系組成,即陸運系(日本通運、山九、日新等)、海運系(日本郵船、商船三井等)、鐵道運送系(近鐵、東急等)、倉儲系(三菱倉庫、三井倉庫、住友倉庫等)、商社系(三菱商事系、住友商事系、三井物產系等)、制造業系(日立物流、東芝物流、富士物流等)的6大系。改革開放以來,日本6大系物流企業也已在深入中國并形成了物流網絡布局。
在勞動力低廉消費能力不足的20世紀90年代,日企選擇上海、深圳、大連等中國沿海地區建設工廠,日系物流企業也主要立足于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地重點城市進行網絡布局。而隨著GDP經濟的快速增長,巨大消費市場的急速成長,中國的戰略意義也從單單的生產據點向輸出與內需販賣的雙向角色轉變。日本企業也加速在內陸地區的工廠建設,日系物流企業投資地域開始從沿海港口城市向內地延伸擴展,由點至線到面的循序式布局。
截止到2011年年底,日本6大系的物流公司在中國的本地法人數達到了345家,關聯據點1018家。而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物流企業在中國本地法人的調查數據顯示,從2004~2011年間,日本物流企業在中國的純利潤共計1458億日元,平均每年獲利182億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