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規劃》還以“物流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和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的表述強調了物流業發展的重要性。
物流業是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是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根據實際需要實施有機結合的活動的集合。《規劃》指出,物流業是融合運輸、倉儲、貨代、信息等產業的復合型服務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
不難發現,《規劃》對物流業的戰略地位以及其在國民經濟中承載的基礎性作用予以了充分肯定,而事實上,物流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不僅對其產業自身而言實屬必要,對于相關寄望物流業提供產業支撐的行業而言,重要程度也不亞于物流業自身的發展。
眾所周知,作為我國流通行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存在的物流成本高的現象一直制約著流通行業的高效發展。大到大型機械裝備的運輸、貨物倉儲甚至是信息產業的發展,小到百姓餐桌上的農副產品,可以說,民眾的衣食住行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高效率的物流,因此,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對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國民經濟競爭力和建設生態文明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記者看來,雖然物流業自身承載著諸多職責,但從根本而言,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構建現代物流服務體系,落腳點仍然是改善民生。而物流業的更趨現代化也將從多角度利好民眾生活的各方面。而衡量現代化物流業的一項硬指標,正是評判其能否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物品運輸。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還要求,到2020年,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要由2013年的18%下降到16%左右。從數據上看,相較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最高不過9%的比率而言,此次《規劃》明確的三個百分點的下降幅度并不大,但結合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現狀,降低全社會物流總費用的占比難度可謂巨大。
所謂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就是指報告期內國民經濟各方面用于社會物流活動的各項費用支出的總和,其包括運輸、倉儲、裝卸搬運等各個物流環節的費用、損耗費用、利息支出以及管理費用等。顧名思義,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越低,越能說明物流成本的走低,客觀上也會促進物流效率的提升。
就此,《規劃》也提出,要以著力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企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加強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為發展重點,大力提升物流社會化、專業化水平,進一步加強物流信息化建設,推進物流技術裝備現代化,加強物流標準化建設,推進區域物流協調發展,積極推動國際物流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物流,并提出了多式聯運、物流園區、農產品物流、制造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等12項重點工程。
應該承認,全社會物流總費用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過高的物流成本能夠得到有效控制。而結合 《規劃》“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要由2013年的18%下降到16%左右”的表述,有一點值得深究,即“2013年的18%”,據記者了解,這一數字早在2010年就定格于此且持續至今。
2010年,我國全社會物流總費用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而過高的物流成本正是導致商品價格過高的重要原因,其中運輸費用又占到物流總費用的50%之多。根據《2011年全國物流運行情況通報》顯示,2011年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8.4萬億元,其中,運輸費用4.4萬億元,社會經濟運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較高。
誠然,對于縱貫眾多環節的物流總費用,想要加以約束和節制絕不是一個部門就能說了算的,這需要多方面的政策協調以及確保交通運輸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步跟進,可謂任重道遠。
毋庸諱言,盡管我國積極推進且不斷完善密布的公路、鐵路交通運輸網絡正在快速發展,但對于我國如此大的國土空間和東、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步現狀而言,想要盡快降低物流總費用絕非易事,也絕非一時就能加以解決的。因此,在構建現代化物流體系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交通運輸網絡始終都該擺在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