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煙火味”甚濃
易觀智庫的一份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為289.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2.6%;易觀分析師認為,2017年中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將突破1400億元。生鮮電商作為食品電商最大的一片“藍海”,不斷有創業公司瘋狂涌入,并頻頻獲得資本熱情的投資。
在即將過去的2015年,本來生活網在年初的時候宣布完成B輪數千萬美元投資;天天果園于今年5月份獲京東數千萬美元的投資;9月,社區電商愛鮮蜂宣布完成C輪7000萬美元融資;11月12日,移動生鮮電商平臺“每日優鮮”宣布獲得2億元的B輪融資,而在剛剛落下帷幕的“雙11”,也有著生鮮電商濃重的“煙火味道”。
馬云在今年“雙11”的啟動儀式上,以38888元的價格買下了一條從日本遠洋捕撈超低溫保存的藍鰭金槍魚,此舉意在預熱生鮮電商在“雙11”熱度,為了讓生鮮電商更加國際化,阿里與來自全球百余家生鮮行業協會簽訂了合作協議。
同樣在“雙11”購物節,京東訂單量突破1000萬,其中生鮮產品成銷量冠軍。11月5日,京東在北京宣布,旗下京東物流正式推出生鮮冷鏈物流解決方案,并面向商家開放,全面進入國內生鮮冷鏈物流配送領域。據悉,京東生鮮的冷鏈配送覆蓋城市目前已經達到35個,在北上等城市實現當日送達服務,如果能解決生鮮電商最大的短板“冷鏈物流”,這絕對是京東在生鮮電商市場的優勢,而另一個優勢,則是京東與其今年入股的永輝超市,攜手在“雙11”力推生鮮電商O2O的配送服務,在今年更早之前的5月份則投資了天天果園,對生鮮電商的布局正在完善。
相比阿里和京東,另一互聯網巨頭亞馬遜的生鮮項目雖然在“雙11”期間沒有太大動作,但其今年的重點發力領域還是在生鮮電商,在今年5月份的時候已經上線了生鮮館,亞馬遜中國副總裁石建軍表示,亞馬遜在生鮮的初期不會急于求成,以提供更好的體驗為出發點,保證用戶體驗,再進一步擴張,這或許也是為了有較好的狀態進入中國生鮮電商市場做準備。
發展瓶頸:冷鏈物流“很痛”
雖然生鮮電商市場發展空間及潛力巨大,不過回頭望一下今年的“雙11”,基本上除了阿里和京東兩大巨頭在生鮮電商這一塊有所布局,其他生鮮電商基本動靜不大。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冷鏈物流“很痛”,盡管部分電商在聲稱“全程冷鏈,專業保險”,但當產品到消費者手中時,還是會有解凍,甚至產品變質的現象發生,生鮮的運送和儲存已經成為影響生鮮電商發展的最大瓶頸。
目前來說,只有少部分電商巨頭在冷鏈物流這一塊正在完善,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生鮮產品的配送痛點。阿里方面,通過利用大數據預判商品的潛在銷量,以對物流系統調配,阿里在全國生鮮布局采取銷售地建倉的分倉模式;京東方面也推出了生鮮冷鏈物流解決方案,各大電商巨頭正在“生鮮電商冷鏈物流”這一環節逐漸完善。
另外,其他垂直電商在“冷鏈物流”這一塊也在積極探索,據悉,“我買網”計劃用兩年多時間,并投入1億美元用于冷鏈物流體系布局和建設,進一步擴大生鮮商品配送范圍;而“每日優鮮”則在城市建立“城市分選中心+社區配送中心”的專業冷鏈物流體系。
有分析人士指出,無論是對互聯網巨頭,還是其他生鮮電商來說,‘冷鏈物流’能力存在嚴重不足的原因,還是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滯后,而且目前國內很多農產品也并沒有按照冷鏈的標準來配送,這也是生鮮電商發展受阻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