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梯隊快遞公司都已上市成功的情況下,第二梯隊的快遞公司紛紛加緊融資。1月1日,優速宣布獲得20億元的銀行授信和A+輪融資;1月2日,蘇寧云商收購天天快遞70%股份;1月4日,海爾旗下日日順物流獲阿里13.16億港元債轉股;1月5日,智能快遞柜公司豐巢科技再獲注資23億元。
快遞行業資深人士趙小敏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快遞行業企業加速資本市場運作,未來行業洗牌可能加快速度。中小型快遞企業雖然也有一定市場知名度,但消費者依賴度相對較低。如果不加進改善設備和基礎設施,那么在未來高企的人力成本和低價競爭面前,那些沒有資本運作的中小型快遞企業更多可能被并購重組。”
中小快遞僅瓜分不足三成市場
2016年,騎著電動車忙碌在城市里的快遞行業,名副其實地成為中國經濟的黑馬,不僅連續6年增速超過50%,并且在全球每年約700億件的快遞量中,中國就發送了超過300億件快遞包裹,按照13億人口計算,相當于中國人均發送了23件快遞。與此同時,圓通、中通、申通、韻達、順豐5家于2016年率先上市的快遞企業,市值總計超過3000億元。
不過,根據國家郵政局的數據,去年收入排名前八的快遞品牌占到全國比重的77.3%,其中前四就占到50.4%,這意味著大部分的市場份額都在已經有上市或有計劃的幾家快遞手中,剩下的10多家快遞品牌則只能瓜分不到三成的市場空間。
電商研究中心分析師姚建芳認為,前幾名的快遞企業紛紛上市后,中小型快遞企業面臨的生存形勢更嚴峻。為什么更嚴峻?普遍依靠價格競爭的中國快遞企業在服務上并沒能拉開差距,即便領跑的“三通一達”服務也時常受到批評。未來競爭對手上市融資后,將很快有能力展開新的軟硬件投入,沒能得到資本市場青睞的快遞企業只會迎來更大的落差。
對于天天快遞來說,盡管此前已透露聘請普華永道作為財務顧問啟動上市,但最終的選擇依然顯示,隨著行業巨頭的上市潮,二線企業的估值并不樂觀。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坦言,“資本方不愿支持太多快遞企業在同質化市場中混戰,中小快遞公司或許很難再有上市機會,因此轉向收購方尋求變現”。
而且二三線快遞企業還要面對“輸血”后的巨頭在利潤率上的進一步擠壓。據中金公司的數據顯示,由于激烈競爭,快遞行業毛利率已經從2007年的30%下滑到目前的5%。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中等快遞公司打不起價格戰,被清洗出局或者被并購將成為趨勢。申通快遞董事長陳德軍在上市前也表示,未來3年至5年,中國全網型快遞企業不會超過5家,大量并購重組將成為快遞行業升級的重要方式。
此外,二三線快遞企業還要面對來自電商自建物流的競爭。去年11月份,京東正式宣布京東物流將以品牌化運營方式,將中小件、大件、生鮮冷鏈3張物流網絡向社會開放。蘇寧云商去年三季度財報也顯示,其社會化物流收入同比取得了411.11%的增長,受益于電商巨頭在技術上的優勢,它們將成為二三線快遞企業的“新對手”。
二線快遞挖掘細分市場
業內認為,快遞業第一梯隊資本戰不僅打破了“通達系”中幾家企業的平衡,同時也波及到了整個行業的平衡。在沖刺中,挖掘細分化市場、開展差異化競爭、進行專業化轉型成為二線快遞的共同選擇。
記者從國通官網發布的信息獲悉,企業正在全網范圍內啟動網絡及路由的升級優化工作。公司計劃將來陸續推出系列特色電商產品,如全國退換貨業務、倉與倉調貨業務等。同時國通快遞將借助與海航貨運的戰略合作,利用海航飛機腹倉資源與航線資源,向所有電商平臺商家提供時效遠優于汽運、收費略高于汽運產品的空陸聯運快遞服務產品。
全峰快遞則瞄準了到家服務,啟動“O2O閃送”服務品牌,并圍繞一小時本地化生態圈拓展用戶黏性;德邦推出送裝一體服務;而宅急送則與外賣平臺合作,試水送外賣。
同時,一些規模較小的快遞已經認識到了差異化競爭的必要。去年宣布融資30億元的速爾快遞就提出將企業件和零擔快遞作為市場定位,優速快遞則將大包裹門到門服務作為戰略定位,這些都將和目前小件零散包裹為主的情況形成一定區分。
當成熟的中產階級更追求品質產品和消費體驗時,更多細分市場則成為中小型快遞商的生存縫隙。
如何深耕細分化市場?一位業內專家表示,這就需要推動互聯網技術與交通物流業深度融合,通過打通上下游、拓展產業鏈,全面整合倉儲、運輸、加工、配送等環節的物流資源,推動物流企業與制造業、商貿業的聯動、協同和融合發展,打通物流服務的全鏈條,將有助于降低整個產業鏈的物流成本。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姚建芳則認為,快遞企業將進一步渠道下沉,角逐農村物流。“隨著電商物流農村化布局加快,京東、菜鳥網絡等電商物流在農村市場布局站點,而以‘三通一達’為代表的民營快遞也把體系鋪設到農村,加快農村市場電商化進程。”陳德軍在講述申通對上市融資的主要用途時也表示,從產業方向上申通會在包括快遞、快運、冷運、倉配一體等領域實行多元化布局,另外,國際業務、向農村領域擴展的業務也在布局中。
中國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行業領先企業應盡可能發展全系服務產品,以此既卡位中小快遞商,也能尋找自己新的生長極,緩解利潤壓力;而中小快遞企業應加快尋求融入注入以及走向開放的例如京東物流等生態圈,構筑自己的護城河。
馬太效應加速行業洗牌
伴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國內快遞業務量呈井噴式增長。整個快遞行業都在爭搶先發優勢,希望借助資本力量快速完成對行業上下游的整合。
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包括順豐、“三通一達”在內,國內各類快遞企業已超過8000家。數據顯示,在光鮮高增速的背后,快遞行業的利潤空間卻正被逐漸壓縮。從2007年到2015年,國內快遞業平均單價從28.5元降到13.4元,已經砍去了一半,利潤空間逐步壓縮。
而在運價連年降低的同時,市場增速還在明顯放緩,拖累業務收入增速下滑。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6中國快遞業的業務量達到300億件,同比增長34%,但這個數字在2015年是48%,再往前的連續4年都在50%以上。快遞企業的生存愈加艱難,通過資本運作,抱團取暖、強強整合將成為其尋求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快遞業整合是未來大勢。圓通創始人喻渭蛟此前曾表示,2017年將正式進入快遞行業的整合時代:“快則5年,慢則5到7年,現在國內的這些物流公司都會相繼進行重組整合。”申通快遞董事長陳德軍也表示,未來3年到5年,快遞行業將會走向合并時代。
當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發生整合將是必然的市場規律。大企業具有更多的資源優勢、服務質量以及安全性。可以預見,未來快遞行業的競爭將呈現白熱化趨勢,馬太效應或將愈發顯現,行業洗牌之下,快遞企業的轉型必須加快。
針對傳統快遞業加速調整洗牌的業界景象,一位資深物流采購行業觀察員分析,這與當前中國經濟整體處在改革調整,產業正在轉型升級的大背景有關。“市場和消費者的物流需求提高了,多元化,標準化,瞬時化,這些新的市場預期必將加速轉變為快遞企業的發展導向和前景素質。這和‘雙中高’的大環境分不開,是形勢所迫,想來是很自然的利好。”他如是說。
如何轉型升級?一位長期關注國企改革和公司治理結構創新的業內人士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大體上兩條路,大而強者,重塑再造,典型的像‘三通一達’;小而弱者兼并融合,比如天天快遞。這里面都離不開資本的運作,融資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上市,上市也是為了融資。傳統快遞業急需新資本用于擴大倉儲物流覆蓋面,提升貨物流通時效和建設標準化平臺體系而進行的必要設備設施、人力資源和營銷網絡的資金投入。”